鄧天白 徐國磊
1949年4月21日,中共蘇北區(qū)黨委、蘇北行政公署和蘇北軍區(qū)成立。為了適應解放戰(zhàn)爭勝利形勢的飛速發(fā)展,蘇中《新華日報》與新華社蘇中分社緊隨解放大軍南下。1949年5月1日,蘇北區(qū)黨委作出關于出版《蘇北日報》與建立新華社蘇北分社的決定。
關于《蘇北日報》的性質(zhì),決定指出:“《蘇北日報》是區(qū)黨委的機關報,蘇北分社是區(qū)黨委機關通訊社”,“它是蘇北的耳目喉舌,也是全蘇北人民的耳目喉舌”。關于讀者對象和編輯方針,決定指出“是為蘇北人民大眾首先為工農(nóng)兵服務,在政治上代表人民大眾的利益,以區(qū)連以上干部、知識分子及城市人民為其主要服務對象”,“在編輯上力求簡潔通俗,貫徹大眾化的方針,使其對象能看懂聽懂”。《蘇北日報》的主要任務:“第一以毛澤東思想教育蘇北廣大工農(nóng)兵及干部與知識分子,推動和指導學習,號召加強紀律性,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第二推動和協(xié)助各級黨委開展新區(qū)尤其是工人中的通訊工作,整理和發(fā)展老區(qū)通訊組織,并有計劃有組織地把蘇北工農(nóng)兵和一切勞動人民的支前、生產(chǎn)、學習等各種動態(tài)、經(jīng)驗,報道出來。第三按照黨的路線和政策,指導蘇北人民的革命斗爭和建設事業(yè)。”決定要求“各級黨委應利用適當?shù)臅h時間,專門檢查黨報工作,使大家認識黨的新聞事業(yè)在今后的作用和地位……各分區(qū)黨政軍民領導干部應盡量為《蘇北日報》寫專論、工作總結和指定專人寫典型經(jīng)驗,各市委、縣委應即建立或健全通訊站,市委或縣委的宣傳部長兼任站長,開展本市或本縣的通訊工作……各地委、市委、縣委的副書記和宣傳部長均應擔任蘇北日報和蘇北分社的特約通訊員,組織同級黨委寫稿……黨報工作與通訊工作應作為宣傳部按月會議中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各機關、各部隊、各群眾團體的負責人應經(jīng)常寫稿,負責本單位內(nèi)建立與健全通訊組織,對所屬部門發(fā)出的稿件應負事實關?!睕Q定還對《蘇北日報》的發(fā)行指出了具體要求。
最初,《蘇北日報》編輯部和印刷廠都設在泰州市北門外板橋口。報紙為對開四版,日刊。一版為國際、國內(nèi)及全區(qū)重要新聞;二版為地方新聞;三版為各種專欄及專文;四版為時事版(選登新華社國際國內(nèi)電訊新聞)。1950年1月1日,《蘇北日報》由泰州市北門外板橋口搬遷揚州市甘泉街?!短K北日報》編印人員主要從經(jīng)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鍛煉的老解放區(qū)報社調(diào)來,有《新華日報》(華中版)、《鹽阜大眾報》《淮海報》《江海報》《人民報》《江海導報》的干部,還有從新華社蘇北分社、淮陰地委機關調(diào)來的干部。社長是李超然,副社長兼總編輯是樊發(fā)源,副總編輯是白夜和盧敬。
1952年江蘇省成立,1952年10月30日,《新華日報》《蘇南日報》《蘇北日報》發(fā)表聯(lián)合啟事:“為適應工作需要,加強報紙宣傳起見,自十一月一日起,三報合并出版,定名為《新華日報》,為蘇南、蘇北及南京讀者服務”。1952年11月1日,《蘇北日報》正式??ぷ魅藛T調(diào)南京參加編輯出版《新華日報》,《蘇北日報》印刷廠仍留在揚州原址營業(yè)。
《蘇北日報》從創(chuàng)刊到???年半時間,出版1000多期。揚州市檔案館完整保存著全套《蘇北日報》,對于研究當時社會情況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短K北日報》辦刊期間,正是新中國即將成立以及成立之初,在這特殊時期,報紙生動真實記載了新中國成立后,蘇北地區(qū)波瀾壯闊的經(jīng)濟社會建設情況,并以新聞輿論的力量積極配合著解放戰(zhàn)爭、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zhèn)壓反革命、治理淮河等中心任務。它以人民群眾易于接受的形式,緊扣時代進步的主題,在群眾中產(chǎn)生很大影響。
1950年10月14日,在新中國百廢待舉、百業(yè)待興的情況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召開第一次治淮會議,作出《關于治理淮河的決定》。1951年5月,毛澤東發(fā)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據(jù)筆者初步統(tǒng)計,《蘇北日報》共刊發(fā)100多篇報道治淮的文章。
一是宣傳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和治淮成就。1949年11月13日,《蘇北日報》發(fā)表《緊急動員起來,投入偉大的治水工程》的社論報道說,“治淮興墾的決定和計劃已經(jīng)正式公布,蘇北黨政軍領導機構已經(jīng)下了動員令,各分區(qū)也已先后制定治水、興墾、救災方案,數(shù)十萬河工大軍,開始蘇北空前浩大的治水工程了”。1952年5月12日,《蘇北日報》刊登蘇北人民行政公署主任惠浴宇的文章《蘇北治淮工程報告》,報告中說“這樣巨大的工程,我們預計約需5年左右的時間可以完成?!谝荒暌朔∮晷模瑴p輕大雨大災……第四年和第五年就要提高治淮速度,完成上述所未完成的任務,并且著眼于航運和動力的建設?!?952年6月4日,《華東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成立》報道“華東軍政委員會命令各地及早建立同樣的機構”。1952年6月17日,《蘇北防旱總指揮部成立》報道“惠浴宇任主任,常玉清、計玉亭、王伯謙、熊梯云任副主任”。1952年6月21日,《導沂治沭全部工程勝利完工》報道“500萬人民和千余畝農(nóng)田擺脫了洪水的災害”。1952年8月5日,《治淮第二年度工程完成》和《治淮兩年的偉大成就》報道“淮河開始為人民興利,如發(fā)生1950年那樣的洪水,也可以有效地保障2400萬畝農(nóng)田不再遭受水災”。1952年9月25日,《三年來我國水利建設的偉大成就》報道:“三年來許多河流開始進行根本治理,強大的防御工程和強大的防汛組織相結合,使水災面積逐年縮小,農(nóng)田灌溉事業(yè)迅速發(fā)展?!?/p>
二是重點宣傳報道治淮勞模的先進事跡。1952年5月1日,《向工人老大哥學習》報道治淮民工高老漢說:“運來的鋼鐵器材,我們幾十個人抬不動。工人們開起吊車,一件件地從船里吊到岸上,還能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真好?!薄案兄x工人老大哥幫我們修好淮河,又教我們學會技術?!薄段业奖本┤⒓印拔逡弧庇^禮的感想》報道振揚電廠勞動模范張柏芳:“我認識到我們工人已是國家的主人,應當發(fā)揮主人翁的作用,貢獻出一切力量,建設祖國,為人民服務。因此,我在工作中積極苦干,細心鉆研,并團結其他工人兄弟,努力把生產(chǎn)搞好。”1952年5月3日,《中國工人階級一年來在治淮工程中作了巨大貢獻》報道:“一年來,約四十萬工人直接或間接參加了治淮工程,他們和千萬農(nóng)民并肩奮斗,在治淮第一年中,已經(jīng)勝利地完成了石漫灘水庫,完成了巨大的澗河積蓄洪控制工程,完成了大小涵洞閘壩90余座,積極建造白沙水庫、板橋水庫、佛子嶺水庫,以及東淝河控制閘、高良澗進水閘、運東分水閘等大小20余處涵閘。這些工程都是工農(nóng)聯(lián)盟偉大力量最顯明的標志?!?952年5月12日,《訪問治淮特等模范劉步蟾》報道劉步蟾談到治淮的偉大意義時說:“我們受到淮水的災難說不盡,世世代代指望把淮河治好??墒俏覀冞^去被迫向國民黨反動派繳的導淮捐都讓國民黨反動派吞吃下去,河哪能治好。只有在毛主席和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才能把淮河修好,才能把千年水患變成永遠的水利。”
三是突出了“揚州報道”的印記和元素。揚州作為蘇北治淮的主要陣地,當時蘇北治淮工程總指揮部就設在揚州,與治淮有關新聞報道中的揚州印記和元素有很多。如1952年10月4日的《揚州一片歡樂的海洋》、10月5日的《蘇北暨揚州市各界人民歡慶國慶節(jié)》、10月9日的《中辦致?lián)P州搬運工人》、10月15日的《振揚電氣清理股權》、10月24日的《建設中的新?lián)P州》等多篇新聞報道。
四是刊載中外來賓參觀交流治淮工程情況。1952年3月中下旬,中國人民志愿軍歸國代表團華東分團代表和朝鮮人民訪華代表團華東分團代表,先后在蘇北淮安、高良澗、運河分水閘等地做5次報告,有2萬多民工和工作人員參加?!吨驹杠姎w國代表在灌溉總渠上的報告鼓舞治淮民工》報道,“許多民工自動的多做一方土歡迎志愿軍歸國代表,許多民工組表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保證治好淮河,發(fā)展生產(chǎn),增強抗美援朝力量,建設偉大的祖國”。《志愿軍歸國代表團在各地的傳達報告進一步鼓舞了廣大農(nóng)民的愛國生產(chǎn)熱情》報道,蘇北各地民眾“決心以做好春耕生產(chǎn)等實際行動,抗議美寇在朝鮮和我國東北撒布細菌的罪行”?!短K北日報》拿出整版,圖文并茂地宣傳了志愿軍歸國代表團作報告和蘇北治淮工人、民工和志愿軍代表互動的場景。1952年5月15日,應中華全國總工會邀請,參加“五一”節(jié)觀禮的世界工聯(lián)和各國工會代表124人,到江蘇參觀蘇北灌溉總渠工地和運東分水閘高良澗進水閘、楊莊活動壩及淮陰船閘等工程。《蘇北日報》專門刊文報道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等國工人代表們將他們的會員證贈送給治淮勞動模范,并一致認為“蘇北人民和全國人民一樣,正在進行著歷史上所不能做到的偉大的灌溉總渠工程,這充分說明了人民民主制度的優(yōu)越性”?!皬膮⒂^灌溉總渠中,更深的了解舊中國,并且看到了新的人民中國的發(fā)展”。
*本文系2018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8SJA1155)及2018年度江蘇省文化廳的文化科研課題(18YB18)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