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無巧不成書。不過,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某些奇聞,其巧妙程度比起書中的情節(jié)有過之而無不及。鄞州紫郡小區(qū)張先生停車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一輛緊靠著的車同自己號牌相同,警察聞訊趕到,套牌車主韓某受到嚴厲處罰。北侖人李某向柯先生借錢5萬元后人間蒸發(fā),一次柯先生用手機叫了輛出租車,沒承想副駕駛座上竟然坐著李某。李某感嘆“這樣都能碰上,真是天網恢恢!”只好認栽還錢。逃犯羅某冒用老鄉(xiāng)身份信息做了張假身份證,沒承想那位老鄉(xiāng)也成了逃犯,羅某在用假證登記住宿時被海曙警方抓獲。
“巧”,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指說話不實、投機取巧,甚至是用欺詐手段或強力巧取豪奪,等等。另一方面,指心思靈巧,比如心靈手巧;技術高明,比如,“材有美,工有巧”;器物精巧,巧奪天工,巧妙絕倫,等等。本文開頭那些事屬于前一種“巧”,可歸類為弄巧成拙,為人們所厭惡、鄙棄;而后一種“巧”,是說個人要實干加巧干,國家、地方、企業(yè)要有巧實力,則為人們所欽佩、追求。
燒開水誰沒見過?可是,瓦特見壺里水開了,冒出的水蒸氣讓壺蓋不停地跳動,悟出一個道理,水蒸氣在膨脹時壓力要比水大千百倍,最終發(fā)明了蒸汽機,推動了世界工業(yè)的大發(fā)展,巧吧?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這事司空見慣,可牛頓卻比常人想得更多、更深:蘋果為什么不飛上天而掉下地呢?經過苦心研究,終于證明地球對世間萬物都有吸引力,巧吧?正如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所說:“機遇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瓦特發(fā)明蒸汽機,水蒸氣不過是個由頭;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蘋果僅是個契機。任何偉大研究成果的獲得是需要大量心血和汗水的。愛迪生為找到適合做電燈絲的材料,先后拿7600種各類材料作過試驗,連好朋友的紅胡須也曾用作試驗材料,經過鍥而不舍的努力,電燈才在他的手中誕生……這就要說到與“巧”相對的“拙”了。
春秋末期的老子說,大巧若拙,歸樸返真。宋朝理學大師周敦頤認為: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拙者德;巧者兇,拙者吉。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明代《菜根譚》提倡藏巧于拙。清代《圍爐夜話》告誡,誤用聰明,何若一生守拙??梢?,中國古來就有守拙傳統(tǒng)。我們應該承認“巧”、運用“巧”,但在許多領域更應提倡守拙,相信天道酬勤,以一種真誠謙虛、踏實認真的態(tài)度來對待生活、學習和工作。
作家著書立說,要像杜甫那樣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像司馬相如那樣,含筆寫作直到筆毛腐爛文章始成,像苦吟詩人賈島那樣對詩文反復推敲,“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而茅盾則用背誦《紅樓夢》這種“拙”辦法打牢扎實功底,無論寫作還是研究都游刃有余,終成大家……總之,只有將“拙”當成一種守持,在積累中生發(fā)靈氣,才能妙筆生花。
科學家發(fā)明創(chuàng)造,要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兩彈元勛鄧稼先、當代畢昇王選那樣,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寧默毋躁,不畏艱辛,勇毅前行。我國研制第一顆原子彈時,因為沒有微型計算機,百分之八九十的數(shù)據都是用算盤計算出來的,夠“拙”了吧?但是,如果等到萬事俱備才動手,中國的“大炮仗”恐怕要推遲若干年才能爆炸。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核科學家們不是“藏巧于拙”“大巧若拙”嗎?
經商辦企業(yè),要遵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準則,商品生產、銷售,雖然“好酒也怕巷子深”,需要奇思妙想,也需要廣而告之,但巧言不如直道、巧詐不如拙誠,更得靠質量、信譽取勝。相反,指望一夜暴富、不勞而富,篤信“中國有十億人,一人騙一元,就成十億富翁”,依靠歪門邪道、弄虛作假、偷工減料發(fā)昧心財,早晚是要栽跟頭的。
為官之本在于為民造福,必須去虛假、戒浮躁,求真務實,用勤政換成果,走正道求成功,切忌走捷徑,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熱衷玩嘴皮子,耍鬼心眼,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要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高度自覺,“謹守拙,慎交友”“崇儉養(yǎng)廉,守拙全真”,切忌心懷僥幸,以身試法,鋌而走險,成為人民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