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華
批判性思維是建立在良好判斷的基礎上,使用恰當?shù)脑u估標準對事物的真實價值進行判斷和思考。[1]它作為一種理性的反思性的思考,已經(jīng)成為代表英美文化特質(zhì)的一個概念,在西方社會的流行程度已經(jīng)接近于民主、自由、理性和科學。滲透批判性思維的教學也越來越受到關注,我國已有趙亞夫、樓衛(wèi)琴等一批致力于批判性思維研究的先行者。
5月份,我聽了一節(jié)初二的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老師由舊中國跪著外交圖片導入,接著,學生找出教材里的外交史實,老師從狀況、應對、影響等方面分析,得出積極外交、正確外交、靈活外交等啟示。課堂氛圍融洽,師生有良好的互動,但總覺得缺點東西。直到今天聽了實驗高中周麗麗老師的《新中國外交》一課,才找到缺的東西——批判性思維,彌補了那種缺憾。正如黃牧航教授點評的初高中歷史課的區(qū)別:初中歷史內(nèi)容可能更多,高中歷史思維上含量更高。
一、基于批判性思維的教材重構(gòu)
教材是學習的載體,知識點只是一個承載。教材只是課程資源的一種,教師備課時要鉆研教材,開發(fā)更多的課程資源,并對這些資源進行質(zhì)疑和篩選。必修Ⅰ第26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外交》教材內(nèi)容有:“獨立自主外交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在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歷史性的握手”;“國際交流與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五個子目。周老師以教材為載體,基于“批判性思維”和“核心素養(yǎng)”目標進行教學設計,重新建構(gòu)為“‘中蘇’Vs‘中美蘇’?意識形態(tài)為主Vs國家利益為重?國家利益 Vs 國際道義?”三部分內(nèi)容。
歷史課堂是鮮活的,教材相關圖片、史料、視頻等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師生課堂生成等,都成為評價一堂課是否有效的標準。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加工,理解教材是前提。效率在課堂,功夫卻在課外。如何將教學目的轉(zhuǎn)換成問題,進行思考、探究。長期以來,我們由于缺乏深入思考、挖掘教材背景信息的意識,學習過程類似于盲從,不敢批判質(zhì)疑,不會融會貫通。歷史課應從批判性思維的角度出發(fā),整合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將內(nèi)容只看作要記憶的不相關聯(lián)的模塊。而要推理出作者編撰教科書的邏輯,思考歷史的目的。
二、利用提綱問題法,展開批判性思維的教學
美國優(yōu)秀教師格蕾塔曾說過:“如果一定要我說教學有什么訣竅的話,那就是問題?!眴栴}引導的批判性思維教學法,就是教導學生理解一種由開放性問題與多種詮釋所構(gòu)成的歷史。它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提綱問題法,展開批判性思維的教學。
展開批判性思維的三大提綱問題是:
1.這是什么問題?
批判性思維者常問:Why? How? What happens if...?
2.有真的理由嗎?
事實可以確證為真嗎?對事實的說明真的準確、清楚嗎?推導真的充分有理嗎?
3.還有別的說法嗎?
還有別的事實或證據(jù)嗎?還有別的可能嗎?還有別的解釋、原因嗎?還有別的角度看問題嗎?還有別的論證嗎?還有反例嗎?可以找到別的證據(jù)、說明、原因和論證嗎?如果有這樣的情況會有什么結(jié)果?[2]
這節(jié)課,周老師注重激發(fā)學生自主和多樣化思考,展開批判性思維的三大提綱問題如下:
1.這是什么問題?
這是新中國外交問題?!啊刑K’Vs‘中美蘇’”?
材料二: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國通過各自渠道同中國共產(chǎn)黨接觸,試探與將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種形式的外交關系的可能性。
——摘自2018年高考文綜全國卷1
(1)根據(jù)所學,我們知道中美之間“建立某種形式的外交關系”沒有發(fā)生,為什么?
(2)結(jié)合材料思考外交政策的制定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初外交是“一邊倒”。因為二戰(zhàn)后世界形成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兩大陣營的對立與斗爭,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采取敵視中國的態(tài)度,對中國外交實行孤立政策,并對中國沿海實行封鎖。
影響外交政策的有國家利益、國家實力、意識形態(tài)、國內(nèi)外形勢等方面的因素。
老師基于批判性思維提出問題,誰?為什么?怎么樣等。從國際環(huán)境、國內(nèi)環(huán)境等背景方面入手分析,得出結(jié)論。新中國的建立,震撼了世界,各國不得不認真考慮與中國的關系,正視中國對國際局勢可能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新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打破美國的外交孤立政策,積極主動開展外交活動,建國第1年就與蘇聯(lián)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問題是學生思維的引擎。課堂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問題來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是深度教學的突出表現(xiàn)。通過分析已有觀點,理解主題問題,尋求更多信息,也是批判性思維的過程和實質(zhì)。
2.有真的理由嗎?
“意識形態(tài)為主Vs國家利益為重?”
材料:1963年12月到1964年2月周恩來總理先后訪問了亞非十三國。
——《國史紀事本末》
(1)材料顯示60年代我國外交的特點是什么?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轉(zhuǎn)變?
(2)中美關系正?;切轮袊饨坏闹卮笸黄?,“突破”的表現(xiàn)有哪些?1972年中美關系正常化后為什么直到1979年中美才正式建交?
老師根據(jù)材料提出問題,學生依據(jù)所學知識探究。50年代,中國基礎薄弱,綜合國力不強。直到超越了意識形態(tài)束縛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扒笸娈悺钡闹袊腔郏w現(xiàn)尊重、平等、和平,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同。60年代受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越來越大,強調(diào)斗爭、世界革命。20世紀70年代,隨著世界局勢的發(fā)展變化,中美兩國都有改善關系的共同要求。對中國來說,對付來自蘇聯(lián)的威脅,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有利于臺灣問題的和平解決。突破意識形態(tài)的束縛,中美關系從新中國初的敵視到70年代走向正?;?。到真正建交間隔時間長有多個原因,美國政治體制三權(quán)分立,政策認可程序多,美國國內(nèi)對華態(tài)度,美國政局變化等。
批判性思維的核心是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問題與合理地分析論證。國家外交政策的出發(fā)點是國家利益。這些事實可以確證為真嗎?對事實的說明真的準確、清楚嗎?推導真的充分有理嗎?歷史課堂要倡導問題導向,鼓勵批判性思維,善于評估論證的理由、假設、證據(jù)。當我們不斷向?qū)W生提問并得到回答的時候,就接近想要達到的目標。
3.還有別的說法嗎?
“國家利益 Vs 國際道義?”
材料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p>
——帕麥斯頓(19世紀英國首相)
(1)這句話的含義?
材料二:從1950 年~1964 年底,我國對外援助金額達人民幣108 億元。這些援助金額中,又以1960 年~1964年我國最困難的時候用得最多?!?970年援助支出達到53.68億,其中無償援助為23.34億元,占45%強。
——錢亞平《60年來中國的對外援助:最多時占國家財政支出7%》
楊鴻璽,陳開明《中國對外援助:成就、教訓和良性發(fā)展》
(2)新中國在50-70年代對外援助的特點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中方?jīng)Q定提供總額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包括:提供50億美元的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為中非發(fā)展基金和非洲中小企業(yè)發(fā)展專項貸款各增資50億美元;設立首批資金100億美元的“中非產(chǎn)能合作基金”。
——習近平《開啟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fā)展的新時代》2015.12.4
(3)對比50-70年代中國的援助政策,如今我國的援助有何特點?
國家外交政策的出發(fā)點是國家利益,出于國際道義,會援助其他國家。新中國在50-70年代對外援助金額高,沒有量力而行。如今我國理性援助、合理投入。
材料四:1971年10月25日,聯(lián)合國大會第1976次會議,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quán)的壓倒多數(shù),通過了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個國家提出的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蓖斗磳ζ钡膰?,除了美國和日本外,還有中國援助的剛果共和國、高棉共和國。
——《銘記:1971年恢復中國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誰投反對票了?》
(4)中國曾援助的國家也投了反對票,談談你對外交中國家利益與國際道義之間關系的看法。
學生1:我?guī)椭鷦e人,不求回報。
學生2:助人為樂,我也快樂。
學生3:人民與人類,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學生4:大部分國家投贊成票,不必糾結(jié)沒投票的少數(shù)。
……
思考、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將批判性思維注入到學科教學。學生試圖從不同立場看問題,尋求對問題替代性的假說、解釋、結(jié)論。學生從不同角度的精彩回答,足以看出老師平時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批判性思維。這節(jié)課提出的問題不是對課本知識點的回顧、簡單重復,而是需要深入思考才能解答。這種以獨立判斷和人格為基礎的理性精神,懷疑精神正是批判性思維的精髓。
有種常見的思維方式因為類似于海綿放到水中的反應——充分吸收水分,而被稱為海綿式思維。如果讀者始終依賴海綿式思維方式,他就會對自己最新讀到的一切深信不疑。[3]歷史課要警惕這種海綿式思維,我們要帶著問題學習。
問題是批判性思維教學的原點。如何將歷史事件置于其所屬時代?假如你是當時那個人,你怎么面對身邊的人和事?學生從不同角度解釋歷史,表達觀點。教師利用提綱問題法,展開批判性思維的教學。指導學生多角度看問題,教他們?nèi)绾嗡伎?,如何比較不同的闡述,如何質(zhì)疑作者之動機。再通過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讓他們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不僅要求他們將其描述出來,還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不斷接近歷史真實。
【注釋】
[1](美)理查德·保羅,琳達·埃爾德:《批判性思維工具》,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5年,第6頁。
[2]董毓:《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認知和實踐》講座,第二屆“全國中學語文批判性思維教學現(xiàn)場會”,上海,2016年8月5日。
[3](美)尼爾·布朗期圖爾特·基利:《學會提問》,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6年,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