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頌善
我是蘇北農(nóng)村中學一名普通而平凡的語文教師。從教以來,每天踏踏實實教學,認認真真讀書,寒來暑往,送走一茬茬遠走高飛的考生,迎來一批批懷揣夢想的學子……曾幾何時,課題研究于我們這些在教學第一線摸爬滾打的草根教師眼里,是多么莫測高深、高不可攀;現(xiàn)如今,不僅自己對課題研究深有體會、略有小成,指導起其他教師進行課題申報、課題研究也能駕輕就熟?;仡櫸业?5年從教路:前10年,一心教學、讀書,豐富的教學實踐、必要的理論知識種下了課題研究的根;后10年,進行論文寫作,它們是課題研究要開的花,應結的果;最近5年,開始精心培育課題研究這棵茁壯成長的“大樹”。
一、種下課題研究的“根”
1991年,師專畢業(yè)的我被分配到蘇北偏遠地區(qū)一所鄉(xiāng)村聯(lián)中任教。我努力克服了生活上的不便與教學中的重重困難,一心撲在了教育事業(yè)上。生活上的困難容易克服,但知識和精神上的貧乏卻一時無法解決。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我越來越感到在師專所學的知識遠遠跟不上教學的需要,我急需充電,補充新鮮“血液”。但受當?shù)貤l件的限制,不得已又拿起師專時學過的課本,一邊教書一邊進行函授學習。偶爾在學校積滿灰塵的圖書室翻出兩本書頁已經(jīng)泛黃的教學雜志,如獲至寶,借回認真閱讀,細心體會,并且把書中的先進經(jīng)驗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獲益匪淺。
1993年,調回母校的我對知識的學習更是如饑似渴。母校有更多的教師同事可以隨時請教問題,可以借到更多的書來閱讀,我讀得如癡如醉,學得樂在其中!幾年下來,通過學習不僅拿到了本科文憑,而且在教學上已經(jīng)小有建樹。就在此時,曾經(jīng)教過我的高中語文老師告誡我說:“只進不出,讀再多的書也無用處。教而不研則虛,研而不教則空?!彼脑挭q如醍醐灌頂,我重新拿起擱置已久的教學雜志、理論文章,從文章的立意、布局謀篇到遣詞造句,細細品讀揣摩起來……讀著,讀著,慢慢也有了自己的體悟感受,隨手記在書的空當處或筆記本中?!澳サ恫坏⒖巢窆ぁ?,豐富的教學實踐、必要的理論知識是課題研究的“根”!
二、滋養(yǎng)課題研究的“花果”
那時,還不敢朝論文寫作方面想,認為發(fā)表論文是專家學者們的事情。直到后來,負責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李主任關切地問我:“小陳,平??茨阆矚g讀書,發(fā)表幾篇文章啦?”我紅著臉搖搖頭?!安挥门?,努力終會有回報。只要你去大膽嘗試,一定會有收獲的?!被厝ズ螅野炎x書筆記整理了一下,加上自己的體會感受,大著膽子投寄了1篇。1999年,《連云港教育》第10期發(fā)表了我的第1篇文章《自學能力的三要素》。雖然文章較短,稿費只有10元,但足夠令我驚喜萬分!
這次的收獲激發(fā)了我創(chuàng)作的熱情,我的文章接二連三地發(fā)表和獲獎,不禁有些飄飄然。有意無意中,李主任又找到了我:“小陳,你發(fā)表的幾篇文章我都看了?!蔽倚念^暗喜,就等著表揚了。誰知,李主任卻說:“你的文章理論偏多,實踐太少,尤其是適合我們農(nóng)村學校的教學實踐更少。我希望以后能看到從你的教學工作中寫出的實踐文章?!备呶萁驳睦碚摴倘豢少F,但若脫離了教學實踐這片堅實的土壤,無異于沙地上建起來的高樓大廈。
我不由想起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正進行“挑戰(zhàn)權威,質疑問難”的教學活動,有感于平日學生上課只聽不思、只記不問的現(xiàn)象,決定據(jù)此寫篇教學實踐的文章。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由理論落實到實踐難,由實踐提煉出理論更難。有時,為了思考一句話、一種看法如何表達得更貼切,往往夜不成寐、寢食難安。當時,我家的雙胞胎兒子才兩三歲,妻子在50里外的地方上班,一星期才能回家一次。家里家外全靠我一人支撐,想想當時的情景,我都難以相信自己是怎么度過的!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個月的艱辛換來了一篇文章《在“學”“問”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的問世,并在2000年8月發(fā)表在《名校長工程論壇》上。只有自己學會寫作,才能從教學實踐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思考解決的方法與途徑,才能找到教學工作努力的方向,才能提高自己的業(yè)務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找到創(chuàng)作的快樂和源泉。
如今有些青年教師緊跟網(wǎng)絡,捕捉社會熱點、把握時代脈搏,眼界開闊,理論闡述也較深刻透徹,完全不像我們寫作時的“少、慢、差、費”。但即便如此,我也只是羨慕,并不認同:論文寫作要講究可持續(xù)發(fā)展。他們的寫作只是“引水”,從互聯(lián)網(wǎng)或浩瀚的文海中引進一瓶“雜水”裝進自己的杯中,雖然比較輕松自在,但是屬于自己的東西不多,事后想再做深入的思考或研究幾乎不可能。而我是在發(fā)掘論文寫作的泉眼,不僅為后續(xù)的相關論題展開深入思考,也為今后的課題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三、精心培育課題研究這棵“樹”
曾經(jīng)看過一幅漫畫,一個人扛著鍬挖井,他身后留有一個個深淺不一的坑,甚至有的坑再多挖兩鍬就能挖到井水;然而,他卻打起了退堂鼓,以“這里沒水”為借口,半途而廢。細細想來,論文寫作就像多挖坑,而課題研究猶如深挖井。
命運偏愛有準備的人。以前,我經(jīng)常在《蒼梧晚報》“教育周刊”欄目看到連云港市教科所原所長張廷亮的署名文章,他指出教師從事課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的第一個課題就在不經(jīng)意之間悄悄來到我的身邊。2010年1月,連云港市教科所面向全市中小學教師進行首屆課題的招標工作。當時,招標課題共有3項,其中一項是關于2009年江蘇省“師陶杯”語文獲獎論文的研究。巧合的是,那年我正好參加了“師陶杯”論文評比活動,獲得了當年的一本獲獎論文集《教育:我們忽視了什么》。因為非常喜歡這本書,閱讀之后深有感觸,獲益良深。于是,我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填表申請了招標課題。沒想到,這個課題竟然落在了我這個從來沒有課題研究經(jīng)驗的農(nóng)村草根教師的頭上。中標之后,我不敢怠慢。我不僅把論文集的每一篇文章細細研讀幾遍,還上網(wǎng)把2009年江蘇省“師陶杯”獲獎的所有論文整理了一遍,找出論文寫作的規(guī)律和藝術特色,寫出了一篇研究報告《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2009年江蘇省“師陶杯”語文獲獎論文研究》,順利完成了課題研究的任務。
課題來源于教學實踐中產(chǎn)生的問題,在理論指引下運用教學實踐去解決問題、完善理論,再用完善的理論去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申報的第2個課題是連云港市教科所“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初中語文‘入境—有我’主體體驗式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在閱讀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在學生不易弄懂、而教師又不易講清的地方,一味采取放羊式的閱讀方法,要求學生多讀熟背,希望學生在讀背過程中能自行理解其義。實踐證明,讀書的次數(shù)與讀書的效果并不完全成正比。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有效指導學生進行理解性閱讀,提高閱讀質量?經(jīng)過大量的教學實踐和深入反思研究,我認為“入境閱讀,主體體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課題組成員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大膽實踐與積極探索,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效,課題于2014年7月結題。在這個課題研究的基礎上,為了深化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提升自己的課題研究水平,2013年12月我又申報了第3個課題——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重點規(guī)劃課題“‘入境體驗,個性表達’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經(jīng)過3年多的實踐研究,已于2017年5月順利結題。
曾經(jīng)寫過一篇短文,將自己從事課題研究的經(jīng)驗感受總結了一下。現(xiàn)摘錄如下,與大家相互學習、共同探討——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教師認為課題研究高深莫測,寫論文時捉襟見肘,遑論課題研究。殊不知,課題研究就隱藏在我們每天從事的學科教學之中,等待我們去開掘、發(fā)現(xiàn)。課題來源于教學,課題研究能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教學是課題研究的具體實踐,而教學實踐又在驗證、完善著課題研究。教而不研則空,研而不教則虛。其實我們每天都身在課題研究之中,只是渾然不覺,沒有把教學當作課題、當作科學來研究。課題研究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課外輔導、社會實踐、家校溝通都可以作為課題的研究對象,論文寫作只是課題研究的一項成果。怎樣發(fā)掘課題?我們要在教學實踐中善于培養(yǎng)自己的問題意識:有了問題,才能用思考去分析問題,才能用實踐來檢驗、研究課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了問題,確定了要研究的課題,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更要在教學實踐中去分析、驗證、完善課題的研究工作。課題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書面上,而要親身在教學工作中去實踐,在實踐中去驗證理論,用理論指引、促進實踐的深入開展,用實踐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尋求獨特的心得體會,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研究成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課題研究深入發(fā)展,不僅要有書面理論,更要有教學實踐;不僅要有前人經(jīng)驗,更要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課題研究,不能故步自封,不能閉門造車,不要因循守舊,而要善于汲取、利用新理論新知識,引領、促進自己的教學實踐與專業(yè)成長。
我,一個還在成長中的教師,在專業(yè)發(fā)展上最滿意的成果就是:自己一直在課題研究的道路上,而且會永遠在路上。對個人課題研究的回顧、梳理與反思,是對自己專業(yè)發(fā)展的理性審視,是為了更好地前行,為了能一直走在正確的路上,為了能在教學工作中保持幸福的行走心態(tài)。
(作者系江蘇省連云港市墩尚中學語文教師,高級教師,連云港市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