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永飛 費丙剛
教育關系著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如果教育是一座建筑,那么思想是鋼筋框架,知識是磚瓦木石。若框架傾斜,建筑就有坍塌的危險。因此,我們著力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把愛國主義教育放在首位,圍繞愛國主義開展教育教學。
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一)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課堂是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我們充分發(fā)掘分散在課本中的愛國主義元素,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喚醒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發(fā)明創(chuàng)造、自然資源、思想文化等自豪感,如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影響世界文明的古代學者的思想等,學生從中可以感受到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史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
我校常用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吉鴻昌的“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和夏明翰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等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表達了仁人志士對民族命運的強烈擔憂。憂患意識貫穿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中,以憂患意識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內(nèi)容,具有突出的現(xiàn)實意義。
(三)教會學生踐行文明、友善
提起愛國主義教育,有人認為是大而空,其實不然。在學校生活中,處處都不乏體現(xiàn)愛國之心的細微之舉。當我們向處于困境的同學伸出援助之手、隨手關上流淌的水龍頭、自覺踐行“光盤行動”,為殘疾學生捐款、為經(jīng)濟上有困難的人獻出一件衣物。愛國就體現(xiàn)在學生踐行文明、友善核心價值觀的善行、善舉中。
(四)增強學生珍惜當下的意識
利用節(jié)假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比如,清明節(jié)是祭祖敬賢、緬懷先烈的日子,可以利用這個好時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每到清明節(jié),我們都會組織學生參加掃墓活動,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制作掃墓需要的各種物品,如小白花、花圈等,向革命先烈、已逝的親人送上哀思與敬意,讓學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shù)革命先輩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所以,要加倍珍惜今天這來之不易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報效國家,用實際行動告慰先烈。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擔當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責任和擔當意識是學生的重要品格,是愛國主義的重要表現(xiàn),是中華民族得以發(fā)展壯大的根基。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種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意識凸顯了寶貴的價值理念——以天下為己任。責任和擔當不僅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能力和素質(zhì)。我校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學生負責任、敢擔當?shù)钠犯?,讓學生帶著責任和擔當成長。
(一)對學習負責
現(xiàn)在的很多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缺乏動力。對此,我們擺事實講道理,讓學生懂得學習是自己的事,學習好與壞都得自己承擔后果。我們經(jīng)常邀請畢業(yè)生來交流,讓每個學生都樹立了這樣一種對自己的擔當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對過錯行為負責
人都會犯錯,但最關鍵的是面對過錯時學生的態(tài)度。我們教育學生明辨是非,主動擔責,自強自立,在生活中經(jīng)受考驗,磨練意志。只有經(jīng)過艱苦的磨練,才能培養(yǎng)出有“肩膀”的學生。
(三)對集體負責
學生的自我意識很強,當個人和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往往心里的天平會傾向于個人或搖擺不定。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精神、團隊精神、合作意識。讓學生懂得為集體貢獻一份力量,承擔一份責任,這樣我們的集體才能變得更強大。我們讓學生盡快從父母的呵護中走出來,融入集體并爭做集體的“小主人”。
責任和擔當意識是學生們?nèi)谌肷鐣谋貍淦犯?,是愛國主義的重要表現(xiàn)。所以,我們一直講培育學生的責任和擔當意識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
三、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通過開展“學國學、誦精典”活動,讓學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一)體會國學智慧
活動中,我們積極引導學生體會國學智慧、國學之美,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比如,我們側(cè)重國學經(jīng)典《論語》的誦讀。“《論語》伴我成長,國學指導人生”就是我校誦讀《論語》的主題。校長親自編寫了校本教材《遼北育才學校精選<論語>80章導讀》。圍繞這一主題,學校開展了“《論語》大講堂”“《論語》大擂臺”“《論語》風云榜”等活動,定期評比“《論語》小博士”“《論語》小導師”“《論語》踐行者”?!啊墩撜Z》小博士”的評比標準是能默寫出30章《論語》;“《論語》小導師”的評比標準是能默寫出20章論語,并能準確翻譯,能淺顯的說出其中蘊含的道理,能面向全班同學講解?;顒拥膫?cè)重點是做“《論語》踐行者”,即在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地在真正踐行《論語》所闡述的深刻哲理,讓《論語》來指導自己的行動,這樣就可以深入地挖掘經(jīng)典的現(xiàn)實價值,進而促進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這正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的意義所在。
(二)爭做傳統(tǒng)美德的踐行者
我們號召全體學生積極爭做《論語》踐行者,把《論語》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切實落實到行動上。如《論語》“忠恕”之“恕”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舉例來說,大家在食堂就餐,最討厭的事情就是有人“加塞”,那么我們就引導學生從自己做起,堅決不去做這種別人最討厭的事;在宿舍里洗腳、洗頭發(fā),大家都最討厭有人弄得滿地都是水,那么我們就引導學生首先自己別那樣做……生活中的無數(shù)個細節(jié)做好了,就能養(yǎng)成好習慣,這就是注重自省,而這個過程的關鍵就是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三)感知中華文化的內(nèi)涵
我校通過“《論語》伴我成長 國學指導人生”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明確怎樣做人、做什么樣的人、怎樣學習、為什么學習等等一系列初中階段學生需要回答的問題。誦讀《論語》和踐行《論語》是創(chuàng)新德育方式方法,可讓學生在誦讀經(jīng)典的過程中規(guī)范言行,涵養(yǎng)品格,最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中華文化的內(nèi)涵,激發(fā)學生對祖國的愛。
愛國主義是我們永恒的主題,愛國主義教育永遠在路上。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們將繼續(xù)把愛國主義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細節(jié)中,在校園生活的一點一滴中感受到愛國主義元素,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時刻以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自己,指導實踐。
(責任編輯:李迪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