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極簡風(fēng)”
流沙河晚年定居成都,他很少參加會議、活動,謝絕社交應(yīng)酬,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里讀寫、待客,極少出門,屬“資深宅男”。偶爾出來,也只是去大慈寺里與老友喝茶,或到成都圖書館為市民講《詩經(jīng)》。
流沙河一輩子沒搞過體育鍛煉,始終是“瘦肉型”,從來沒發(fā)過福,行走時步履矯健。他常說:“我是40歲的腿,80歲的面容,50歲的心態(tài)?!薄拔艺急阋耸且?yàn)樨?fù)擔(dān)輕,體重才兩位數(shù),99斤?!?/p>
流沙河的日常生活極簡樸,原則只兩點(diǎn):一是“吃少”;二是“吃營養(yǎng)”。他酒不沾唇,吃菜以素淡口味為主,偶染葷腥;主食是稀飯、面條、軟餅、玉米糊。
在《胡麻飯考》一文中,他說:“舊時老嫗信佛吃素,以芝麻醬佐餐。我雖不吃素,也嗜芝麻醬,月可4斤,自己覺得利于保健”,“我吃玉米糊放芝麻醬加蜂蜜做早餐,既有別于胡麻飯,亦稍異于胡麻餌,改善氣色有效,馀則非我所知”。
每天吃過早飯,流沙河都要到戶外走一走,他認(rèn)為,最好的運(yùn)動方式應(yīng)像“皰丁解?!蹦菢禹槕?yīng)自然。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和運(yùn)動,看起來與養(yǎng)心沒有什么關(guān)系,但這正體現(xiàn)了莊子的養(yǎng)心原則。
雖病猶健
流沙河曾以右派之身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身體時出“故障”。在《釋粥》一文中,他回憶說:“……我平生與粥有緣,見了粥字,心生歡喜。20世紀(jì)60年代3年大饑,吃了許多菜粥,賴以活命。80年代日子好了,又罹十二指腸潰瘍,食粥三載而愈。至今每晨仍食大米以外的粥類,捧啜之際,感恩知德。善哉粥也?!?/p>
2012年年初,老人遭遇了一場大病,醫(yī)生懷疑他胃里有腫塊,最后診斷是胃穿孔(胃的底部有一個花生米大小的洞),隨之發(fā)展成腹膜炎,醫(yī)生連夜為他實(shí)施了搶救手術(shù),治療20多天才出院。有驚無險后,他的胃病已痊愈如初。
活到老學(xué)到老工作到老
讀書、寫作和揮灑書法是流沙河最重要的三項(xiàng)功課。他的客廳壁上,懸著自書的兩個勁秀大字“知還”。年過八旬后,他完全保持低調(diào)心態(tài),朝夕伏案,屬“活到老學(xué)到老并工作到老”的人。
“什么事都入心,什么事都不鬧心,不存幻想。”和他相熟多年的媒體人何三畏感慨,“一個人應(yīng)該像沙河先生這樣變老,人生才是值得的,也更有尊嚴(yán)?!?/p>
(摘自《老年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