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師言 胡婷婷 張雷
作為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tǒng)、國民黨的創(chuàng)建者,孫中山的家庭理所當然帶有非同尋常的色彩。然而,他后人的經歷,并不像中山先生那樣光輝奪目,卻是悲歡離合多,尤其是在中國臺灣。
孫中山與臺灣的淵源
1949年12月10日,隨著蔣介石從成都乘飛機逃亡臺灣,“國民政府”也從大陸徹底消亡。
孫科(注:孫中山唯一的兒子,為孫中山與盧慕貞所生)雖然辭去了“國民政府”行政院長職務,但他一直是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務委員。蔣介石不但沒有通知在香港的孫科去臺灣,還一再阻撓他赴臺。
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北復任“總統(tǒng)”。此后,社會上又風傳孫科將赴臺灣出任“副總統(tǒng)”。但很快,臺灣的報紙就出現了大量攻擊孫科的報道,有關方面對他來臺更是竭力防范。孫科意欲申請赴美,但臺灣當局又以種種理由不給他發(fā)放護照,無奈他只得留在香港。直到1950年秋天,孫科才得以攜夫人陳淑英經印度、希臘赴法國居住。兩年后,孫科夫婦遷居美國,和在那里的子女團聚。孫科一家的“漂泊”生活一直持續(xù)到1965年回臺灣。
孫科雖然被拒在臺灣之外十幾年,但孫家卻與臺灣有著頗深的淵源。孫中山是最早將“收復臺灣”付諸實際行動的人。1899年冬,他在日本東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手繪一些中國《形勢地圖》,將被清政府割讓給日本的中國臺灣領土涂上顏色,以便“讓閱讀者觸目驚心,永志不忘”。此后,孫中山3次到臺灣,從事革命活動。正是由于這些,“國父”孫中山得以在臺灣深入人心,并受到尊崇。
孫科窮困潦倒回臺灣
孫科在“流亡”美國期間,中國臺灣的蔣介石一直對其不聞不問。國民黨駐美機構與孫科也無任何往來。1961年,陳誠以臺灣“副總統(tǒng)”身份訪美,也沒有專程前往探訪孫科,只給他打個電話而已。
在美初期,孫科和家人的生活還算過得去。他們夫婦一直和次子孫治強一起生活,由于沒有固定收入,只能依靠兒女的小額接濟過日子,所以生活越來越清苦。后來,為了節(jié)省開支,孫家省吃儉用,一切自己動手,還自己種菜。
1964年,由中國臺灣出資,在美成立了“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并推舉孫科任董事長。此后,孫科與臺灣官方機構才重新建起了聯系。1965年10月29日,孫科搭機從美返臺,在臺北松山機場受到蔣經國及2000余人的歡迎。
按說,曾經擔任行政院長等高級職務的孫科,應該得到蔣介石的重用或“補償”。但事實并非如此?;嘏_后,他先是擔任“總統(tǒng)府”高級咨議這一虛職,后才有機會擔任一段不長時間的考試院院長。1967年,孫科出任東吳大學董事長,直到1973年9月13日在臺北病逝。
孫家第三代的“告別”
與孫科夫婦一同回臺灣的,還有他的兩個兒子孫治平和孫治強。
孫治平返臺后,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臺灣電視公司副董事長、聯合發(fā)展企業(yè)公司董事長等職。孫治強在臺灣一直懷才不遇,得不到重用,僅擔任過“中央信托局”及臺北“故宮博物院”顧問等職。
到了晚年,孫治平和孫治強兄弟處境迥異。上世紀90年代末,曾有媒體以(下轉第43頁)(上接第42頁)《孫中山之孫要在紀念館前設攤》為題,披露了孫治強“因經濟困難上書李登輝請求改善待遇”的窘況。澳門《新華澳門》報道說,孫治平看到政治前途無望,轉向精心理財,已擁有價值不菲的股票,生活過得比較寬裕。1980年,他轉往香港定居。
孫治平和孫治強的子女也都先后定居海外,最后孫家人只有孫治強獨居臺灣。由于經濟十分拮據,為了方便治病,孫治強曾長期在臺北榮民總醫(yī)院附近租屋居住。2001年7月4日,孫治強因心臟病突發(fā)去世,享年86歲。至此,臺灣再也沒有孫中山的后人。
(摘自《環(huán)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