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銘
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它在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語文教學應始終遵循“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既要“為文”,又要“從道”。因此,在整個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句段篇章的品讀中滲透貫徹德育思想。
一、研讀文本,明確德育目標
語文教材中蘊含了豐富的德育素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找準德育的最佳出發(fā)點。
例如,在教學《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課時,教師利用多種閱讀形式引導學生主動感知愛因斯坦對科學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謙虛好學的卓越品質(zhì)。學生對愛因斯坦并不熟悉,很難理解他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因此,在文本目標的定位中,教師需要明確引領學生在閱讀對話中充分體驗愛因斯坦的精神品質(zhì),教學中通過閱讀活動,塑造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體驗。
二、推敲揣摩,滲透德育因子
新編語文教材在表達人物的感情和總結文章的主旨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咀嚼和體味作者的意圖,深刻理解關鍵詞句的內(nèi)在意蘊,在語言實踐中巧妙滲透德育因子。
例如,針對《你,浪花里的一滴水》一課中的“他啊,是一滴水,卻能夠反映整個太陽的光輝”一句話,教師提問:“為什么將雷鋒比作一滴水,而不比作小草或雨滴呢?”通過引導分析,學生意識到將雷鋒與一滴水進行比較更為準確,他的身份很普通,但他的精神很偉大。文中還有“他啊,是剛展翅的小鳥,卻能夠向著黨飛!他啊,是才點亮的燈……”學生抓住關鍵詞“剛、才”進行討論,明白了雷鋒一生雖然短暫,但卻為后代創(chuàng)造了不朽的精神財富。
三、觀察插圖,升華德育情感
插圖是新編教材的一大亮點,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間。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插圖時,要引導學生陳述自己對插圖的見解與個性體驗,從而升華德育情感。
例如,在《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一課中,有一幅插圖:護士長葉欣因不知疲憊搶救患者而不幸染上非典型肺炎,病倒在病床上,周圍是看望她的領導、同事和群眾。在初讀課文體會大意的基礎上,教師依托插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此時,葉欣會想什么?她有什么牽掛?你覺得她是怎樣的人?你想對葉欣說什么?”通過預設導問,學生發(fā)揮想象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這樣的情感共振,促使學生在對榜樣的敬意中不斷升華自己的情感體驗。
四、對比感悟,引領德育價值
對比感悟,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而且還能激發(fā)他們探求知識的欲望,提高辨別能力。
例如,在教學《陶罐和鐵罐》一課時,教師提出問題:“陶罐和鐵罐的最終結局是什么?你從這個故事中體會到什么?”通過文本中的“傲慢”“蔑視”這兩個詞,學生意識到作為一個人的真正價值。有的學生說:“我從這個故事中體會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我們要學會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蓖ㄟ^對這則寓言故事思想內(nèi)容的分析,學生在比較辨析中提升了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
總之,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小學語文中道德教育的滲透,在教學實踐中,選準德育的切入點,在語言實踐中進行道德教育,讓語文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