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玉
大班幼兒年齡一般在5-6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抽象概括能力開始萌芽,對于形狀與空間的關系有較強的感知能力,對于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也有一定的了解。對于新事物,大班幼兒已經不僅僅表現出好奇,他們還好學,有著極其強烈的求知欲,好探究,總是希望通過親身實踐和探索來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我所實習的班級是大四班,大四班的幼兒每天午睡起床后,自己不會疊被子。有的幼兒想自己試試,但疊了幾次,還是不成型,頓時急躁起來,不是隨意將被子鋪置,就是“包餃子”,還有的干脆“炸油條”。結合幼兒已有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和對形狀知識經驗的積累,L老師針對這一現象利用“變魔術”的游戲,展開了別開生面的教育活動,使幼兒養(yǎng)成疊被子的良好習慣,達到了幼兒能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目的。
案例描述:
午睡后,幼兒們來到活動室,L老師神秘地說:“小朋友們,老師今天給大家變個魔術好不好?“在大家期待的眼神中,L老師先拿出一張紙片(長是寬的兩倍),問:“這是什么形狀???”幼兒異口同聲地說出了答案。接著老師笑著說道:“現在我可要施展魔法了,把它變成正方形,你們信不信?”小朋友心里雖犯嘀咕,但一個個卻瞪大了眼睛,盯著紙片,等待奇跡發(fā)生。L老師把紙片向大家展示后,就把雙手藏在背后,喊道:“一、二、三?!碑擫老師從背后拿出紙片的瞬間,幼兒都跳了起來:“哇塞,真的是正方形呢!”大家都興奮地躍躍欲試。維持好秩序后,L老師便當面演示起來,只見她將長方形紙片的面棱移動,使兩邊貼合在一起,四個邊角對齊,長方形的紙片一下子就變成了正方形。這時,幼兒歡呼雀躍,人人都想嘗試一下,眼神齊刷刷地投向美工區(qū)。L老師笑道:“今天我們不需要到美工區(qū),到寢室就可以完成,那里有好多長方形哦!”
來到寢室,幾個幼兒環(huán)顧四周,一臉茫然。L老師仍然不動聲色,只見她順手把一床被子鋪展開來:“大家看看這小棉被是什么形狀呢?”“機靈鬼”杜曉撲哧一笑說:“這不就是長方形嗎?”大家這才茅塞頓開。“現在,我們用被子玩一個長方形變成正方形的魔術好嗎?”“好的!”幼兒立馬翻身上床,準備一展身手……L老師趕緊呼喚大家一起回憶一下變魔術的步驟,大家心領神會,開始動手。只見幼兒先把被子對折,接著拼合、壓實,最后使四個邊角齊整、背面平展。孫依云還主動幫助旁邊的小朋友,一時間你幫我,我?guī)湍?,會疊的、不會疊的全都忙碌著,真熱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床床被子都被疊得棱角分明,整齊周正??粗鴻M七豎八的被子,一下子變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塊”,L老師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經過這件事情后,大家一改從前那種不疊被子、胡亂“包餃子”或隨意“炸油條”的做法,每天都爭先恐后地“變魔術”,看誰的被子疊得最周正。
案例反思: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健康領域對幼兒的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提出了要求,明確指出幼兒要“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教育活動領域的內容要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雖然教會幼兒疊被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L老師沒有像其他老師一樣,將其作為一種硬性的規(guī)定,而是結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按照《綱要》要求,設計出能夠滿足自我需要的“魔術”游戲,通過適時介入,引導其改變不疊或隨意亂疊被子的不良習慣,收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
其可借鑒之處在于兩個方面:
1.發(fā)現幼兒生活中的真問題,適時把握教育契機。
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是在一日生活中進行的,一日生活的各環(huán)節(jié)都蘊含著豐富的學習與發(fā)展契機。教師對幼兒的活動和行為具有高度敏感性,應發(fā)現幼兒遇到的真問題,把握契機,主動將幼兒遇到的真問題轉化為教育資源,成就教育效能的最優(yōu)化。當L老師多次發(fā)現幼兒嘗試疊被子的時候,她沒有上前制止或者給予指導,而是給出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自己感知接觸真實的物體,積累經驗。當發(fā)現幼兒多次嘗試未果這一問題的時候,L老師抓住了這一教育契機,依據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和心理特點,調動已有的形狀知識經驗,將生活技能的學習轉化成“魔術”活動,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幼兒在內隱學習與實踐學習交替中,形成自理能力,獲得情感體驗,發(fā)展個性品質。其效果看得見、摸得著,未留下任何教育的痕跡,體現了“做中學,做中教,做中求進步”的教育理念,收到一種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
2.注重健康領域與其他領域之間的有機整合。
《指南》中指出:“兒童的發(fā)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與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幼兒是作為一個整體而發(fā)展的,健康領域的學習和發(fā)展與其他領域的學習和發(fā)展密不可分。比如,案例中提及的“長方形”“正方形”相關形狀的學習是屬于科學領域的內容,“疊被子”這種生活技能的學習屬于健康領域的內容,而在疊被子過程中產生的互幫互助則屬于社會領域的內容,L老師巧妙地將科學領域的知識滲透于健康領域之中,又在健康領域中鞏固科學領域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生成了社會領域的學習。幼兒在這樣綜合性的教育活動中,生活習慣得以養(yǎng)成,自理技能得以訓練,形狀知識得以鞏固,社交能力得以發(fā)展。
幼兒教育是隱含、滲透和延伸在日常生活中的,在一些偶發(fā)事件中往往蘊藏著教育的契機。教師要重視幼兒的生活,觀察幼兒的生活,在一日生活活動環(huán)節(jié)中捕捉教育契機,利用生成的教育內容對他們進行隨機教育。在教育方式上,要充分考慮到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領域之間的學習要相互滲透,有機結合,教育活動要富有趣味性和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