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霜霜
如果說明星造人設是出于商業(yè)考量,那普通人造人設則多是為了面子。魯迅在《說“面子”》一文中曾說過,面子是“中國精神的綱領”。好面子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但并不是中國特色,外國人也好面子。法國作家莫泊桑的小說《項鏈》就講述了一個小公務員的妻子為在一次晚會上“裝點門面”,向朋友借了一條項鏈,不料項鏈丟失,最后用了10年時間還項鏈的故事。
大家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xiàn)給別人,這在古今中外,沒有太大差異。
明星因為生活在聚光燈下,一舉一動都會被放大,因而很容易被人抓到“把柄”,導致所謂的“人設崩塌”,但普通人的“虛偽”程度一定輸于明星嗎?明星賣的“健身達人”“開心果”“知識分子”人設,哪一類在朋友圈找不到對應呢?
“無利不起早”,人為什么要費盡心力地打造人設呢?一些人是出于實用目的。比如明星打造“學霸”“老干部”“好男人”人設,可以增加記憶點,獲得觀眾的好感,贏得相應的戲約和代言。
普通人打造人設也可以獲得現(xiàn)實的利益。通過造人設,人們可以為自己增加社交籌碼,提高美譽度。比如你喜歡一個姑娘,她是個文藝青年,你在朋友圈打造文藝人設,也許就能吸引到她;比如你是個廣告設計師,經(jīng)常在朋友圈發(fā)自己的作品,打造技術大牛人設,也許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
打造人設,就是為了向所有人或者某個對象說明我是誰、我有什么、我值得被你喜歡,你要喜歡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設可以當成一張自定義的名片和柔性簡歷,給當事人帶來現(xiàn)實的利益。這時,人設起到的就是一個類似社交面具的作用。當一個人想進入某個團體或圈層時,常常會人設先行。比如,一個人想進入文化圈,可能會經(jīng)常在朋友圈曬書單,為自己打造愛讀書的知識分子人設。
當然,有些特定場景下的人設,并沒有那么復雜的“居心”,純粹只是一種生存策略。比如一個剛進入職場的大學生,在對環(huán)境不太熟悉的情況下,很可能會給自己塑造無公害的小白兔人設,以降低自己對別人造成的威脅感,更好地融入集體。
還有些人打造人設是為了尋求安慰,給自己帶來滿足感。從心理學上說,自我可分為真實自我、理想自我、投射自我三個層面,而人設,就是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的結合,即“希望別人看到的我”。當一個人覺得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存在差距時,常常會產(chǎn)生自卑、沮喪等情緒,為了釋放這些情緒,人會啟動一些自我保護機制,如美化和撒謊。
比如一個胖女孩發(fā)朋友圈之前,往往會把自己的照片修得很瘦,因為她希望以瘦的形象出現(xiàn)在別人眼前,于是就會設法給自己打造一個這樣的人設。東施效顰的故事,就是幻想改變自我、實現(xiàn)逆襲,最終卻貽笑大方的故事。
現(xiàn)代女孩要比東施幸運得多,發(fā)達的社交網(wǎng)絡給人們打造人設提供了天然平臺。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欺騙性”,你不知道屏幕那頭和你聊天的是一個人還是一條狗,只能被動接受對方輸出的信息,根據(jù)這種信息形成對一個人的認知。這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在網(wǎng)絡上裝扮自我,建立人設。如果東施生在這個時代,命運可能會被改寫,也許在某個直播間,網(wǎng)友正瘋狂地給她刷禮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