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泰晤士報》正在開發(fā)自己的算法,使James可以根據收集的用戶數據,為他們精準“投喂”新聞內容,James又被業(yè)界稱為“數字管家”。為了精準評估人工智能的成效,《泰晤士報》曾以自家平臺的30萬注冊用戶(包括11.7萬的訂閱用戶)為樣本,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測試。他們將用戶分為使用James和不用人工智能的兩組,每天分別給這些用戶發(fā)送電子郵件。唯一的區(qū)別在于,前一組用戶收到的是James為他們定制的內容。
結果發(fā)現,在使用了James的研究對象中,70%的用戶都養(yǎng)成了點擊《泰晤士報》電子郵件的習慣;只有約15%的用戶會對這些郵件完全忽略;而且培養(yǎng)了一批忠誠用戶,他們不需要引導,就會繼續(xù)訂閱《泰晤士報》。而在《泰晤士報》的訂閱用戶中,相比于沒有使用James的用戶群體,取消訂閱的用戶降低了49%。為說明James起到的作用,《泰晤士報》的客戶主管Migliore舉了一個例子,他說:“有的用戶可能一周只看三次《泰晤士報》,但每次的閱讀時長都在兩個小時以上;也有用戶一天幾次翻開報紙,但每次僅花不到5分鐘的時間。如果沒有人工智能,我們是不可能獲悉這些細微差異的?!?/p>
來自英國新聞集團數據科學團隊和媒體的項目合作伙伴——比利時數字出版公司Twipe,總計20人共同負責James的開發(fā)工作,Twipe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兼首席執(zhí)行官丹尼·萊因曾對James的工作方式有一個概括性的總結,他說:“James通過觀察你的一舉一動,然后推測你希望新聞何時、何地以及怎樣被送達,最后它會悄無聲息地完成這一步?!?/p>
具體而言,訂閱用戶每日瀏覽《泰晤士報》會留下超過10億條數據信息,James則通過自學算法收集這些數據,并將其轉化為可用的信息,包括注冊用戶轉化為訂閱用戶的傾向,用戶流失的可能性,以及用戶的內容偏好等,以便在正確的時間向合適的個人提供對應的內容。
正如Migliore所說:“所有媒體機構都面臨的一個挑戰(zhàn)是,如何以一定的成本與一個素未謀面的人建立有意義的關系,如果沒有合適的工具,這是不可能的。而James對我們來說就是合適的工具,現在,《泰晤士報》的用戶參與度是有史以來最高的——這就是James的功勞?!?/p>
《泰晤士報》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如何進一步平衡人工抉擇和機器算法之間的關系,因為對算法的過度依賴會導致過濾泡沫,而人工在與讀者溝通,決定報道的內容與方式,以及生產高質量內容上仍不可替代。
意識到科技力量的媒體公司絕不止《泰晤士報》一家,現在越來越多的媒體公司依賴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來深入了解他們的讀者,并增加與他們互動,最終將他們轉化為訂閱用戶,其中就包括數字收入的典范——《紐約時報》。
去年,《紐約時報》從付費用戶那里獲得了超過10億美元的收入,其中第三季度的付費訂閱收入約為2.58億美元,同比增長4.5%。當然,《紐約時報》也并不是高枕無憂了,因為他們發(fā)現,許多用戶在嘗到初次訂閱的“甜頭”(如每周1美元的優(yōu)惠)以后,并沒有如愿轉化成持續(xù)訂閱用戶,除了有些用戶對價格敏感以外,部分原因可能是內容對他們沒有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因此,媒體機構的優(yōu)質內容+個性化推送“捆綁套餐”在推動訂閱上更加有效。
當被問及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的作用時,開發(fā)人員表示:“這兩者已經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價值,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是,如何根據我們所擁有的信息,以及用戶感興趣的內容,擴大這種價值?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我們會通過進一步的研究來找尋答案?!?/p>
此外,早在2017年的FIPP 世界大會上,美聯(lián)社(The Associated Press)的戰(zhàn)略發(fā)展部經理Francesco Marconi說:“在美聯(lián)社,我們意識到自身生產的內容在數量和多樣性方面存在問題,我們正在利用人工智能來解決這兩個問題,將重點放在了自動化人工智能上。現在,數量問題基本已經解決,只剩下多樣性問題還在攻克?!彪S后,Marconi補充道:“自動化是我們研究AI技術的核心訴求,我們開發(fā)了很多不同的技術,可以自動將數據轉化為文本,自動將文本轉化為視頻,大量繁雜的工作被自動完成,從而使編輯可以專心創(chuàng)作高質量的內容?!?/p>
無論是《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美聯(lián)社》,還是使用AI技術的先鋒——Facebook,近年來這些媒體都在大力投資AI技術,并且都取得了不小的進步。未來,AI與媒體的結合無疑將更加緊密。
◎ 來源|微信公號“德外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