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武漢市第四中學高二年級的程筱琪同學參加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湖北賽區(qū)賽事活動,獲得湖北省“特等獎”。
2017年3月,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組委會傳來喜訊,程筱琪成功入圍全國總決賽。
2017年4月,由湖北賽區(qū)組委會老師帶隊赴合肥參加全國總決賽,程筱琪喜獲全國“一等獎”。
2018年3月,程筱琪同學報名參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由于寫作才能突出,獲得了湖北長江報刊傳媒集團肖昌斌董事長的傾力推薦。
2018年8月,程筱琪通過自主招生考試,并被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錄取。
2019年8月,程筱琪受邀參加《高中生學習》暑期公益活動“閱讀與寫作”主題分享會,分享她的創(chuàng)作及學習心得,激勵在座的高中生們不負年華,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所有高中生的目標都是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學習,除了普通高考,高中生接觸最多的就是自主招生。那么我就先來講一講關于我參加自招的那些事。
在我剛上高一的時候,總能聽到老師談及那些通過自招考上理想大學的學長學姐們,他們的經歷被描述得傳奇動人,我那時也將他們“神化”,將自招“妖魔化”。但如今千帆過盡,回頭再看,這條路其實也沒有那么難。我常笑自己幸運,其實越努力,才越幸運。
自主招生的選拔目標是具有學科特長和創(chuàng)新潛質的學生,大多數(shù)院校都將各種競賽獲獎放在報名條件的首位。我一開始從未想過自己還能走這樣一條路,因為許多高中都更重視考試成績,除了熟知的奧賽會極力推薦學生報名,文科類的比賽我們幾乎不了解。語文類競賽以作文競賽為主,當時,我經老師介紹參加了2016~2017第十二屆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那時的我絕對想不到,這個碰巧參加的比賽能帶給我這么多機遇。比賽要經歷學校、區(qū)、市、省、全國逐級評選,陣容強大、競爭激烈。但我當時并沒有太強的功利心,我只是想寫好一篇文章,因為這是我喜歡做的事,至于角逐比賽,也能樂觀看待。直到我現(xiàn)在在華師文學院學習,也還是堅持“你若盛開,清風自來”的平常心態(tài)。不論是撰寫論文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不可追名逐利,沉下一顆心,只寫自己想寫的東西,畢竟真誠,才是最深入人心的東西。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沒有云淡風輕的努力,如果沒有平時的積淀,比賽時又怎么下筆?功夫在平時,無論是考試還是比賽,決定成敗的都是在此前的流光歲月里的努力。
獲獎之后,我依然全力奮戰(zhàn)高考。彼時我已經高二,即將升入高三,高考的壓力撲面而來,我也有自己的解壓方法。當時我和我的同桌都很喜歡詩詞,他喜歡豪放派,我尊他為“硚口辛棄疾”;我喜歡婉約派,他戲稱我為“武漢李清照”。刷題刷到雙目混沌、哈欠連天的時候,就琢磨一首詩詞,平仄之間,生活也跟著生動了起來。我們起早貪黑、瘋狂刷題的日子并不好過,每天被分數(shù)和排名支配實在壓抑,沒有時間繼續(xù)我的“網絡小說創(chuàng)作事業(yè)”,但寫一首詞的時間,還是能抽出來的。堅持自己的一個小興趣,可以浸潤一段難熬的時光。
2018年的三月份我開始準備自招。在選學校的時候一定要客觀地認識自己的能力,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是最容易犯的毛病。在自己平時成績的基礎上,沖一沖、穩(wěn)一穩(wěn)、保一保,相結合地去選擇學校,多去問問老師、學長和學姐,參考一下父母的意見,同時上網查詢,盡可能地擴大自己的信息來源。自招初審材料中,一般都需要寫自薦信,而文學專業(yè)就格外看重,因為自己實打實寫出來的自薦信最能直接反映一個人的文學素養(yǎng)。我當時的自薦信通篇采用了文言文,一方面吸引眼球,一方面展示自己。自薦信切忌照抄模板,也不要一稿多投,每個學校的專業(yè)都有自己的特色,要圍繞自己和目標學校的契合點來寫,體現(xiàn)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態(tài)度要真誠謙遜,不要夸大自己的能力、過度包裝自己,許多學校要求手寫,所以要字體工整,不要寫錯別字。
高考之后,各大高校的自招復試就開始了。有的學校會有筆試和面試,我只參加了面試。面試的形式也各有不同,大多數(shù)學校會采用無領導小組討論的方式,華師的面試要求是一分鐘的自我介紹,再隨機抽取一個問題作答,限時4分鐘。對于自我介紹,我建議大家要不厭其煩地反復練習,并且控制字數(shù)。我在自我介紹的時候,因準備不足,上場的時候卡殼了,最后沒能順利介紹完自己。但是碰到了這種情況,千萬不要慌亂。至于問答,文科生在政史地的學習中一定會收獲一種思維,就是分維度作答,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了,同時要辯證地看待問題,這種思維是回答問題的重要策略。
我當時抽到的問題是:“有人說手機可以延長人的器官,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為什么?”和我一組的同學有人抽到了“如何看待網絡文學”“介紹外國名著”“談影視作品中的人文情懷”等題目。雖然樣本不多,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面試的題目一般包括三種:第一種是考查文學積淀,這就要求我們多讀名著,擴大閱讀量;第二種是考查思維,這個就要運用策略,分維度作答;第三種是考查時事,一般是文學現(xiàn)象,這要求我們關注生活,對于文學的發(fā)展要有自己的思考。
高中的努力千篇一律,大學的規(guī)劃各不相同。雖然高中的老師會激勵同學們說“到了大學就好了”。但作為過來人我要告訴大家,大學一點都不輕松,越是好大學,競爭越是激烈。我在大學,甚至比我高三的時候還要努力。不是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叫作“只要專業(yè)選得好,年年期末似高考”嗎?的確如此。漢語言文學并沒有想象中的風花雪月,課多、讀書多、論文多、頭發(fā)掉得多,期末的時候整本整本書地背,我曾經復習到凌晨四點,第二天早上八點爬起來繼續(xù)背書,考試周的那段時間,我的平均睡眠就是四個小時。但是復習的過程,就是把知識融會貫通的過程,每當回想起和室友一起拼命復習的場景,我都熱血澎湃,感到青春值得。用一句流行已久的話來說:“在未來的某一天,你會感謝當初拼命努力的自己?!狈趴v的后果要比努力的過程更痛苦。大家都知道就業(yè)難,我們如何讓自己在人才競爭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呢?只有增加自己的價值。
在順利進入大學之后,大家會有一段迷茫期。主要是包括:對專業(yè)學習和發(fā)展前景的迷茫、對獨自生活與人際關系的迷茫。大家在高考填志愿的時候,對于專業(yè)的認識或許是想當然的,自己的專業(yè)學什么、怎么學、未來可以從事什么職業(yè),可能沒有清晰的認識。專業(yè)一般是大類培養(yǎng),然后再分流,學習模式也是先廣泛后精細,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同時也要思考自己未來想做什么。因為不管以后是打算就業(yè)還是讀研,或者留學,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就業(yè)。隨著學習的慢慢深入,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自然而然就清晰了。如果不知道以后想做什么,那就先看看自己不想做什么,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上,可以嘗試和專業(yè)相關的一些兼職,很多時候我們對一種職業(yè)的認識都太過主觀,只有親身體驗,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歡。盡早做發(fā)展規(guī)劃,但如果實在拿不定主意,就只管努力學習,讓自己更優(yōu)秀,那么將來不管是深造還是就業(yè),機會來了,都有實力抓住。大學里有三種最重要的資源:第一個是圖書館,第二個是導師(學術導師或班導師),第三個是學長、學姐。很多問題從這三個方向找答案,會少走許多彎路。
至于在大學的獨自生活和人際關系,我曾聽過這樣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一群人的高中,一個人的大學”。在高中,有父母、同學、老師等一群人陪著大家戰(zhàn)斗。而到了大學,生活上離開了父母,學習上必須獨立和自律起來。良好的寢室關系是大學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善待室友,如果實在道不同那就不相為謀,請記住室友是不可選擇的,但朋友是可以選擇的,去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室友依然要保持和諧關系。在大學可以多去結交朋友,但交友的初心不可功利,更不可處心積慮,積極樂觀、順其自然就好。
大一下學期我給自己報了日語班,周末和一些假期被我利用起來學語言,讓自己的生活緊湊一點,因為我覺得浪費時間是可恥的。如今我非常滿意自己的狀態(tài),學習的時候努力學,放假了做一些家教兼職,享受自食其力的感覺,努力奮斗的人生,每一秒都很幸福。
越努力,越幸運;越自律,越優(yōu)秀。愿所有的高中生朋友們經過高考的洗禮,成就更好的自己。
[主編手記]
從高中到大學,有一份來自《高中生學習》雜志社的關心和鼓勵,一直陪伴著筱琪,也陪伴著和筱琪一樣熱愛學習、熱愛寫作的同學們。肖昌斌董事長勉勵筱琪,是良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成就了她。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要繼續(xù)堅守初心,堅持閱讀,讓寫作伴隨自己的一生。保持好的習慣能讓人終身受益,在今后的工作和事業(yè)中也會如虎添翼!
在和同學們的分享交流現(xiàn)場,筱琪一開始有些緊張,后來表現(xiàn)得越來越好。數(shù)千字發(fā)言稿全程脫稿講述,我知道她頭一天背到很晚。筱琪通過分享自己的真實經歷激勵同學們要不負年華,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用她的話說,現(xiàn)在的她比高中還要努力。筱琪告訴同學們:越努力,越幸運。越自律,越優(yōu)秀。努力奮斗的人生,每一秒都是幸福的……筱琪的分享令在場的同學們深受鼓舞,感染到了每一個人。
活動結束后,筱琪發(fā)布了微信:“今天這一天像一場夢,我挑戰(zhàn)了自己,變得更自信,更勇敢?!?/p>
“我叫程筱琪,喜歡文學和寫作……”兩年前那個梳著馬尾辮,有些文靜,向編輯們介紹自己的高二女生長大了!
我想起那句大家都很喜歡的名言:“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正是如此,是靜靜陪伴、共同成長的過程,是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影響!
(責任編輯 / 賀?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