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成 崔新新
青年教師是學校發(fā)展的生力軍,更是國家實現教育強國夢、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力量源泉。學校通過座談、問卷、觀課等方式展開全面而深入的調研,了解青年教師的思想動態(tài)、業(yè)務水平、發(fā)展愿景等,采用“一三五”工作模式,在“混合式研修”中助推青年教師成長,取得了較好成效。
學校黨支部以黨建工作為統(tǒng)領,圍繞教師隊伍建設,確立了“黨建+隊伍建設”的工作思路,以區(qū)級立項課題“小學青年教師校本培訓課程開發(fā)的實踐研究”為牽動,采用“一三五”工作模式扎實推進青年教師隊伍建設?!耙蝗濉惫ぷ髂J街?,“一”指的是一個重要載體,即成立“圓夢工作室”,由校長親自引領開展活動;“三”指的是實施“三大發(fā)展”理念,即“工作室引領式”團隊發(fā)展、“師徒點對點式”指導發(fā)展和“內因激發(fā)式”自主發(fā)展;“五”指的是具體實施的五種基本培訓模式,即每學期上一節(jié)好課、每學年完成一項專題研究、每學期進行一次讀書感悟分享、每月撰寫一篇教育隨筆和教師個人一項特長展示。圍繞“一三五”工作模式,學校有計劃、有組織地層層推進各項內容,引領青年教師高起點高水平起步,高質量高標準不斷提高。
“圓夢工作室”立足于青年教師成長中存在的問題,圍繞“混合式校本研修,助推青年教師成長發(fā)展”的主線,遵循著“以課題研究為依托,以課堂教學為載體,以教學問題為對象,以反思提高為特征,以互助分享為宗旨,以專家引領為契機”的工作思路,從前期調研、建章立制、運行實施、反思改進等環(huán)節(jié)有條不紊地開展了系列工作,很好地助推了青年教師成長。
成立“圓夢工作室”以后,我們立足于課堂教學,堅持在教學中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研究中改進教學、優(yōu)化教學,提升教師專業(yè)水平和教學能力。我們通過研究課堂、研究教學,堅持在研究中教學,在教學中學會教學,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提高教師教學勝任力。隨著辦學特色由1.0版的“養(yǎng)成教育”進入2.0版,即“養(yǎng)成教育+”,我們提出了“只有學生好,一切才會好”的辦學理念,確立了“一五三”課堂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針對模式中“以生為本,先學后教”理念,學校進行了兩次全面而又接地氣的引領,讓青年教師更好地理解了“一組教學理念”“五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三個關注點”。
第一,開展班主任培訓。我們牢牢樹立“一個好班主任就是一個好班級”的理念,對青年班主任采取“五個一”的培訓模式,即制定一份“特色班級”建設方案,開展一次班主任沙龍,提煉一篇班級管理經驗論文,對班級開展一次表獎,評選出一次“達標班”“優(yōu)秀班”。通過模式化的培訓,青年班主任的班級管理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如我們開展了“班級管理,采擷芬芳”為主題的班主任沙龍活動。學校通過調查和觀察明確青年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的安排有經驗的班主任進行系列化、專題化的培訓,切實解決了青年班主任工作中的疑惑。在沙龍中,校長結合發(fā)生在教師身邊的典型案例提出問題,有經驗的教師圍繞著“如何進行班級丟失物品的偵破”給青年教師上了生動的一課,清晰的案例剖析,巧妙的藝術處理,科學而又合理的做法,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達到了教育的效果,得到了青年教師的認可和贊揚。
第二,開展讀懂教材培訓。為了解決制約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問題,我們采取高低年級結合“抱團式發(fā)展”的策略,扎扎實實地開展讀懂教材培訓,采取“四大環(huán)節(jié)”,即專業(yè)示范引領—全員參與研究—跟進研究過程—促進自主成長。青年教師在培訓中精心下沉、蓄力上升,不僅使青年教師受益,全校還形成了學習共同體,真正實現了“抱團式發(fā)展”。學校開展讀懂教材培訓以來,教師的備課時間變長了,相互切磋的時間也變長了,研究讓他們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同時,青年教師的專業(yè)得到不斷提升,學校呈現出濃濃的學習氛圍。
第三,開展電子白板培訓。為實現與教育現代化對接,學校對青年教師開展了白板培訓,青年教師電子白板的操作日趨熟練,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在不斷加深。我們采取的是“三全”策略,即全員參與,全體青年教師必須參加;全程跟蹤,從培訓到最后的驗收,校長全程跟蹤考核;全面培訓,從白板基本操作到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對青年教師開展全面培訓。
第四,開展青年教師論壇。我們注重發(fā)揮校內教師的幫帶和輻射作用,結合日常工作中發(fā)現的典型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青年教師論壇活動。比如開學初,請經驗豐富的教師從課堂教學入手,分享提升教學質量的點滴做法,培訓教師從如何把握課堂節(jié)奏、如何建設魅力課堂、如何開展家校合作這三方面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淺入深出,使青年教師收獲頗豐。學期中,針對工作需求,我們安排市區(qū)級優(yōu)秀班主任從細節(jié)人手進行班級管理。學期末,我們安排從教30余年、教學管理經驗豐富、教學水平高超的教師進行論述“如何進行試卷的合理使用及如何關注學困生”。每次活動結束后,學校要求每位教師寫下自己的感悟,校長對青年教師的感悟一一進行批注留言,真正從內心深處激發(fā)青年班主任的成長愿望。
為了不斷提高青年教師的教科研水平,學校成立了校專題研究領導小組,校長擔任組長。學校鼓勵教齡不滿三年的青年教師積極參與區(qū)級微課題研究;三年以上青年教師結合工作實際開展個人專題研究。為了讓每位教師帶著儀式感開展研究,領導小組對參與區(qū)、校微課題研究的教師逐一指導,針對課題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證。完成論證修改后,學校頒發(fā)專題立項通知書,使青年教師的課題研究更加規(guī)范,科學性和操作性更強,從而有助于其提升科研能力,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工作,并促進個人專業(yè)發(fā)展。
讀書是修養(yǎng)身心、提高境界的重要途徑。教師作為傳道、授解、解惑的文化傳承者和學生心靈成長的引導者,更應積極讀好書。學校組織青年教師開展讀書交流活動,青年教師將自己的讀書與日常工作生活相結合,分享了各自的讀書收獲。每周三的“圓夢工作室”活動中,青年教師一起互相交流書中的精髓,思維的火花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得以提升。比如在交流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100條建議》時,青年教師切實感受到了建議的可行性,有的教師還能夠在短時間內學以致用。
青年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團隊的力量。學校對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采取“四同式”課堂研修模式,該模式是指教研組內教師同備一節(jié)課、同上一節(jié)課、同觀一節(jié)課、同評一節(jié)課,整個教學過程由校長帶領班子成員共同參與觀、評課。第__位上課的主要備課教師按照組內集體備課內容,結合學校“一五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授課,校長帶領觀課團隊按照“一五三”課堂教學模式中的“三個關注”點進行分工診評,力求讓學習真正發(fā)生;第二名上課教師根據團隊的診評點對教學設計進行調整修改,然后再上課,觀課團隊再次評課,循環(huán)往復、直至最后。
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最開始都源自于模仿,為了讓青年教師得到“高人”的影響,避免“求其上者得其中”的情況。于是,我們針對青年教師特點,提倡青年教師隔空“拜師”,即選擇自己喜歡的名師,自讀關于名師的文章觀點,觀看名師上課視頻,關注名師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重難點的突破、教學手段的使用、教學方法使用、學習方法的指導等,鼓勵青年教師進行點滴模仿借鑒,增加教學技巧,力爭上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課。
隨著多媒體時代的來臨,人們溝通和交流的途徑與渠道越來越多樣化,互聯網便是其中一個很好的載體。與“圓夢工作室”同步,學校又建立了“圓夢工作室”微信群,注重線上研討與線下交流相結合的立體式研修。本學期,學?;诓煌嗄杲處煹哪挲g特點、學歷層次、個人需求、發(fā)展愿景等,’以團隊協(xié)作為研究方式,搭建青年教師培養(yǎng)新平臺,形成新思路,尋求新突破。在線上微信群的研修中,學校定期拋出討論話題,組織青年教師開展自由討論,通過個體自學和群體交流,讓教師不斷提升專業(yè)知識。學校先后組織了七次話題討論,比如課堂中教師如何使用手勢才合理,教師應當如何走位,如何確定站位,如何表揚學生更有效等話題。
朱永新教授曾經總結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吉祥三寶”,即專業(yè)閱讀、專業(yè)寫作、專業(yè)發(fā)展共同體。實踐證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離不開專業(yè)寫作,這也是教師的必備素養(yǎng)。學校提倡青年教師不斷結合自身學習和課堂教學實踐來撰寫論文、總結、隨筆、案例等,注重其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鼓勵青年教師參與寫作,校長通過自己的寫作經驗,結合曾經發(fā)表的案例對其進行細致指導,從題目的確立、觀點的提出、論據的組織和常用的技巧等方面逐一剖析。
為豐富校本研修形式,拓寬教師視野,讓先進的教育理念影響教師,讓先進的教育方法走進課堂,學校分批次地組織青年教師到杭州、長沙、重慶、上海、廈門等地進行學習。聆聽專家講座,豐盈教師教育理念;觀摩名師課堂,零距離地感受大家風范;實地考察校園,感受先進的辦學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校本課程建設的豐富內涵。為了讓外出學習的青年教師學有所得,并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學校在作業(yè)方面提出了更科學、更實用的要求,主要包括兩項內容,分別是學以致用類和教育細節(jié)類。學以致用類要求教師把學習的理念、技巧等取其精華,運用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去,并對打算如何運用所學進行說明,待效果明顯后請學校進行驗收。教育細節(jié)類指的是外出學習期間,注意留心好的教育細節(jié),拍好照片,并配上文字說明,回校后上交。
在青年教師培養(yǎng)工作方面,我們堅持把工作“做小、做細、做實”的原則,繼續(xù)以混合式研修為手段,以“圓夢工作室”為載體,立足學校發(fā)長遠發(fā)展,把各項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