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的12月25日,吳自良出生在浦江前吳村,他9歲進私塾,在上學的時候就因為能將四書五經倒背而被廣為稱贊。那個年代正倡導以讀書救國,所以吳自良院士懷抱志愿走出了前吳村。1939年從北洋大學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畢業(yè)后,他曾先后任云南壘允中央飛機制造廠、昆明中央機器廠設計師、工程師,并于1943年底赴美留學,入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冶金系。1948年畢業(yè),獲理學博士學位,旋即在該校金屬研究所任博士后研究員。1950年冬取道日本、香港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任唐山北方交通大學治金系教授。他在科研路上披荊斬棘、百折不回,最終成為攻克原子彈“心臟”的優(yōu)質“鏈條人”。
20世紀50年代,吳自良用國內富產元素錳、鋁等代替短缺的鉻,研制蘇聯(lián)40X低合金鋼的代用鋼取得成功,對建立中國合金鋼系統(tǒng)起了開創(chuàng)作用。60年代初,我國研制原子彈,鈾-235富集是關鍵技術。氣體擴散法分離鈾-235,需要一種特殊的擴散膜。1961年他接受研制擴散膜的任務。歷時3年多,在兄弟院所大力協(xié)助下,經過艱苦探索和反復試驗,1964年試制成功并投入應用。吳自良作為這個項目的技術總負責人,做出了重大貢獻,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雖獲得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但他從來都不把獎章和榮譽當成他一個人的成就。他始終認為,國家給予的榮譽是當年同一戰(zhàn)壕里的人用青春與汗水換來的。晚年在與病魔抗爭的最后時刻,他仍不忘叮囑家屬一定要將金質獎章捐給單位,以激勵年輕的科研工作者。
◎ 來源|央視網
◎ 圖片|共產黨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