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豁達大度
[出處] 晉·潘岳《西征賦》:“觀夫漢高之興也,非徒聰明神武,豁達大度而已也。乃實慎終追舊,篤誠款愛。澤靡不漸,恩無不逮。率土且弗遣,而況于鄰里乎?況于卿士乎?”
[大意] 我看劉邦之所以能崛起,并非只是他智商高,英明神武,更在于他為人豁達大度。他能關心百姓疾苦,重視朋友之情,對人能坦誠相待。更加可貴的是,他不只是對他的老鄉(xiāng)這樣,也不只是對他的臣子這樣,他對天下所有人都是這樣。
[家風故事] 對于劉邦獲勝、項羽失敗的討論,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項羽之所以失敗,在于他的性格,而劉邦之所以成功,也在于他的性格,所以叫性格決定成敗。
項羽之性格,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孤傲。這種孤傲性格,正是源自他的家風。項羽并非普通出身,而是楚國將門之后,族人世世代代都在楚國當大將。他的爺爺項燕在秦始皇滅楚之時,力戰(zhàn)而亡。項羽的父親也在衛(wèi)國戰(zhàn)爭中犧牲,留下他和叔父項梁東躲西藏。雖然是東躲西藏,但將門之后的榮譽感從未消失,反而隨著命運的低落而越發(fā)強化,強化過分了,就變成了孤傲。
反觀劉邦,則截然不同。他出生于普通農(nóng)家,發(fā)跡之前并不為人所重視。但在他身邊有一幫人愿意與他為友,其中不乏蕭何這樣的睿智之士,可見他有非同一般的人格魅力。
而在他發(fā)跡之后,這種性格讓他成為一個很容易讓人有親近感的主公。劉邦自有一種知人善任的智慧,既不以孤傲壓人,也不以親近自貶,這種程度的把握,就是大學問了,也是“豁達大度”的真諦。
對于韓信,一個因為在項羽那里得不到重用而叛投過來的人物,因為劉邦最初忽視他,再度逃走。很顯然他的功利心十分強烈,劉邦在蕭何提醒下破格用他,卻在與項羽苦戰(zhàn)之時,被他要挾要封齊王。劉邦正欲大怒,在身邊謀臣陳平踩了一下腳后,立即明白過來,答應了韓信的要挾,換來大局的轉危為安。
這種快速的情緒變化,看似容易,實則相當困難。因為人的怒火是最難控制的,人的修養(yǎng)之中,也以能制怒為最大的本事。劉邦能在身邊謀臣踩踩腳的提醒下,就除去怒火,并形成一個最優(yōu)的抉擇,幾人能如此?
后來包括韓信在內的幾個大將,在激戰(zhàn)開始后,又開始作壁上觀,扮演劉邦和項羽大戰(zhàn)的“觀眾”。劉邦也不以為怒,主動提出給他們大片封地,最終換得這些悍將出兵圍攻項羽,取得戰(zhàn)爭勝利。
劉邦死后,繼位的漢惠帝性格仁厚,但是比較柔弱,對于父親的豁達大度傳承不足。他的母親呂后又是一個強橫的女人,長期控制朝政,以致于漢惠帝都被她逼得憂郁而亡。但在其后繼位的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等人,都是知人善任,對于劉邦的豁達大度,有各自深淺不同的領悟,這種家風也算是得到了傳承。
來源:新湘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