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太湖流域一個早期區(qū)域性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遺產構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復雜的外圍水利工程和同時期分等級墓地(含祭壇)。同時,一系列以象征其信仰體系的玉器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為其內涵及價值提供了有力佐證。
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shù)達到55處,位居世界第一。
良渚申遺成功,從學術上實證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讓中華文明的傳承發(fā)展脈絡愈發(fā)清晰,也對良渚古城遺址開展的后續(xù)保護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一直以來,國際社會不時出現(xiàn)一些聲音,稱中華文明應從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商代算起,也就是說能實證的只有3500年左右。
83年前,大量新石器時代的黑陶和石器在古城遺址區(qū)域被發(fā)現(xiàn),開啟了良渚文化考古進程,也讓這座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300年之間的“中華第一城”逐漸掀開神秘的面紗。
11條水壩組成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tǒng),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tǒng);神秘絢爛的禮俗制度、令人贊嘆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水平、規(guī)模龐大的城市系統(tǒng),共同描繪出一幅中國史前社會文明的圖景??梢哉f,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將世人對中華文明史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世界遺產委員會表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xiàn)了一個存在于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稻作農業(yè)為經濟支撐、并存在社會分化和統(tǒng)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qū)域性國家形態(tài),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杰出貢獻。遺址真實地展現(xiàn)了新石器時代長江下游稻作文明的發(fā)展程度,揭示了良渚古城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早期區(qū)域城市文明的全景,符合世界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要求。
在第43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與會的各委員國一致認為良渚古城遺址為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提供了學術支撐,填補了《世界遺產名錄》東亞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的空缺,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堪稱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為世人認識真實、全面的古代中國和現(xiàn)代中國提供了又一個獨特的歷史文化窗口。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表明了它的突出普遍價值、真實性和完整性在國際上得到了高度肯定,意味著它所代表的中華5000多年文明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認可,意義重大。
事實上,良渚古城遺址的獨特貢獻還在于,它讓中華文明的傳承發(fā)展脈絡愈發(fā)清晰。
大量出土的玉琮、玉璧、玉玦等文物,折射出先民的精神追求,以鳥、蟬、魚等為原型的玉雕動物佩飾,彰顯著古代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fā)展觀念;二里頭、殷墟等夏商時代遺址中,源自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成為中華文明在多元交融中不斷演進的實證,印證了中華文明逐漸積累、不曾中斷的發(fā)展特點。良渚古城遺址不僅真實、完整地保留了人類文化遺產,更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綿延不斷等特質的有力見證。
正因其深厚歷史和獨特價值,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世界遺產數(shù)量世界領先,是由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所決定的。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發(fā)展,留下了數(shù)量巨大、種類豐富、特征鮮明、分布廣泛的各類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相對于世界遺產數(shù)量,世界遺產的保護責任與義務需要更加關注。保護和管理好珍貴的世界遺產是中國政府作為《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的莊嚴承諾?!妒澜邕z產公約》和世界遺產委員會決議對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每一項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狀況都必須接受全世界的廣泛關注與監(jiān)督。
因此,世界遺產數(shù)量的增加,意味著中國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投入更多的精力、物力和人力開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盡快解決當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法律體系不完備問題,采取科學手段妥善保護遺產本體真實性和完整性,提升展示闡釋水平和遺產保護融入社會發(fā)展的程度。
作為世界共同的遺產、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良渚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對遺產保護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協(xié)調研究與展示的關系?如何找到文物保護與開發(fā)利用的平衡?如何推動考古和保護相融合?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讓遺產保護朝著正確方向前進。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中國在遺址保護上已經探索出了一些可行路徑。如河南安陽殷墟對宮殿宗廟、王陵遺址采取地下保護、地上復原標識的方式;甘肅敦煌莫高窟,利用數(shù)字技術和多媒體展示手段構建虛擬洞窟。這些成功經驗為公眾架起通向中華文明的橋梁,為文化遺產注入豐富時代內涵。
(本報道未署名圖片由中共杭州余杭區(qū)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