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凱鎧
在中國,上世紀90年代出生的孩子普遍被稱為“90后”。他們是新中國的第五代,成長于全面改革開放的世紀之交,生活條件優(yōu)越,成長過程中備受寵愛。據教育心里學專家研究發(fā)現,“90”后追求獨立卻難以擺脫對家庭的依賴,張揚個性卻顯得無比叛逆,樂于助人但又常常顯得缺乏責任心……“90后”似乎是一個矛盾體?!?0后”為何會缺乏責任心?筆者試從如下兩個方面歸納:
一、時代原因:
1、物質在上,人生價值的物化。
“90后”的成長時期正是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時期。這一時期的中國不僅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認同與世界也逐漸融合起來,而“90后”一出生就開始接受全新的、多元的價值觀的影響。孩子們的人生價值觀形成的具體趨向為:從過去強調集體到開始強調個人,從過去重視理想到開始重視實際,從過去注重義務到開始注重利益。實用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在青少年中都有相當的影響。在大學生中出現考研熱、考證熱、實用知識熱等現象;在求職上,存在向往大城市、好崗位、高薪酬的“實惠主義”行為。更有相關調查顯示,35%的中學生認為“既要為人民服務,又要為自己謀利益”,相當多的學生認為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不是無條件的,他們在尋求公與私、集體與個人的結合。代表的觀點有“公私融合觀”、“利已與利人兼顧”、“自我和社會融合”。當孩子們考慮得更多是如何迅速實現個人物質的豐富時,也就逐漸弱化了對集體意識、責任意識的認知。
2、網絡生活,責任意識的弱化。
蓬勃于90年代的現代信息技術,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的低效性,“90后”的“網生代”的誕生不可避免。由于網絡的隱蔽性和信息傳播的任意性,孩子們可以在網絡上實現他們渴望的“自由”。他們用鼠標、鍵盤和網線建構著自己的新奇的虛擬世界,Email、聊天室、BBS、 QQ成為他們在這個世界中縱橫馳騁的“交通工具”,進行著最真切的溝通、表達和宣泄。更有大批沉醉于網游世界的孩子,過著屬于他們的網絡生活。放縱網絡,張揚個性的同時,青少年的道德規(guī)范意識開始弱化,集體與責任的意識隨之淡然。
二、家庭原因:
“90后”的家庭,大多數是“6+1”組合,孩子是唯一的中心,長輩眾星拱月。“90后”的祖輩,對孫兒輩自是萬般溺愛。而“90后”的父母也有更好的條件溺愛孩子,只需要孩子好好學習。事實證明,孩子們并沒從“只要好好學習”中懂得真正責任是什么,反而形成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學習自覺性較差、忍耐力差、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對較弱的缺點。
面對這樣全新的一代孩子,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的班主任該如何對癥下藥,有效地培養(yǎng)孩子們的責任意識呢?筆者試總結出工作過程中的幾點體會,以求拋磚引玉。
(一)明確學生尊重的需要,培養(yǎng)責任感。
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明確的問題,不是需要學生做些什么,而是了解學生需要什么。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好的參考。他經過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人的需要由五個等級構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對于“90后”學生責任心的培養(yǎng),筆者認為最值得參考的是馬斯洛需要層次中的----尊重的需要。因為被尊重是每個人內心的基本需要。班主任應給予學生最大程度的尊重,才能因勢利導,激發(fā)學生的責任意識。
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應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讓學生直接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聽取他們的建議,甚至向他們“取經”。因為班主任的信任,對學生來說,是真正的尊重。對于在家中往往“被安排”慣了的孩子們來說,能在班級的互相管理和約束中找到自身的價值,找到一種長大和成熟的感覺,切實感受到自己得到了最大的尊重,這是一件讓他們感到欣喜和自豪的事情。逐漸地,學生就會開始喜歡集體生活,懂得在集體中責任心的重要性。
(二)從家庭入手,磨礪孩子自立品質,培養(yǎng)責任感。
“90后”學生的老師都有這樣的共識:學生缺乏自理能力,尤其是在校住宿的孩子,離開父母后,問題層出不窮。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從學生家庭入手,充分調動家長的力量,引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領會責任意識。
具體說來,開展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具體工作:
1、針對通學生,要求學會做家務。勞動是可以給學生帶來責任感的生活實踐。家務事主動做,不會做的學著做,確保每天放學回家后15分鐘的家務勞動時間。做飯、燒菜、洗衣服、打掃房間各盡其能。學生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分享了勞動的成果,體驗了勞動的快樂,從而懂得體貼父母,內心的義務感和責任感便會越發(fā)增強。
2、針對寄宿生,從家長入手,召開家長會,要求家長不包辦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如整理物品、清洗衣物、帶齊課本)。對在校住宿的孩子,多給予生活上的細心指導,鼓勵他們自己解決一些小困難,讓孩子懂得離開父母要學會獨立的道理。
3、對家長們也提出一些要求,家長要以身作則,自己做事要有責任心,做好示范。例如,家長帶孩子出去玩,不能隨手亂扔垃圾;家長自己在工作中要認真負責;當周圍的朋友,或者是鄰居有困難時,家長要盡力幫助。總之,家長要有責任感,在潛移默化中去影響孩子。
(三)面向社會,消除學生功利意識,培養(yǎng)使命感。
“90后”學生功利意識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時代和社會原因,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正是其根本。筆者認為,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就要關注社會,敢于把社會問題引進學生生活中來。
筆者組織學生針對學校周圍亂倒垃圾的情況,進行了調查活動,并將調查報告交給了有關部門。學生通過調查,明確了保護環(huán)境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不僅應關注,更應該設法解決。
針對災區(qū)的救災工作,我組織學生開展了“身邊的人為災區(qū)人民做了些什么?”的社會調查活動,讓他們時刻記得:不要問別人能為你做什么,要問你能為他人做什么。讓學生明白,人們多一些奉獻,少一些索取,這樣社會才能和諧進步。
結束語:綜上所述,“90后”學生作為特殊的受教育群體,不僅需要我們廣大德育工作者的大愛,更需要我們的大智慧。蔡元培先生說:“教育者,非為己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贝髳蹮o聲,教育無痕?!?0后”的教育,需要家長、學校及全社會的努力,多尋找解決之道、研究突破之法,為孩子們健康快樂、自主和諧成長創(chuàng)造條件,使他們成為身心健康、品學兼優(yōu)、具備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人格健全的一代青年。
參考文獻:
[1]《存在心理學探索》 馬斯洛(美國)
[2]《班主任兵法》 萬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學生僅僅是“受教育者”嗎?》 吳康寧
[4]《“90后”學生時代背景與心理背景淺析及教育對策》徐一丁
[5]《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讀[M].劉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