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萌萌
摘 要:油田開發(fā)后期,由于原油存儲量減小,另外因前期開發(fā)過程中注入大量的水分,最終導致油田中的剩余油分布比較復雜。開展剩余油分布特點研究是保證油井價值更好發(fā)揮的關鍵,本文對剩余油分布特點和開發(fā)技術進行了分析介紹,并對未來的開發(fā)研究方向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油田厚層油剩余油
1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石化資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而我國油田的開發(fā)均處于后期階段,因為油田開發(fā)過程中,不斷地向井下注水,因此使得油層中的石油中含有大量水分,最終油田面臨著采油率低、含水率高的特點,嚴重影響油田的開發(fā)。如何提升油田剩余油的開發(fā)量,是一項世界性的難題。本文首先對剩余油的分布情況進行了分析介紹,并對厚油層的深度開發(fā)技術進行了說明。
2 目前剩余油的分布狀況
一般情況下,厚油層剩余油的分布特點主要是:在大斷層、巖層變化區(qū)域及最終的斷層邊角區(qū)域。從平面上分析,其特點為窄條帶狀和孤島狀;從縱向上分析,其特點為物性較差的低滲透層。
3 厚油層剩余油開采的現有技術
(1)地層殘余聚合物固定
聚合物驅油后,因向地層中注入了大量的聚合物固定劑,使得地層中處于游離的聚合物進行交聯,使得小分子聚合物不斷凝聚,最終形成網狀結構的高分子物質,從而進行封堵調剖。針對不同的地層、不同的礦化度的礦井而言,聚合物固定劑的選擇也不同,因此需要結合實際的礦井結構和巖層的結構特點進行優(yōu)化篩選固定劑的種類。
(2)深部調剖
針對地層中的游離殘余聚合物不能利用上述固定調剖進行處理的情況,或者固定劑效果不佳時,需要進行深部調剖,深部調剖選擇的調剖劑同樣需要結合地層和礦井的特點進行,一般選擇的調剖劑為凍膠型的。
(3)縫網壓裂技術
水平井水力壓裂技術作為提升產量工藝得到了大范圍的應用。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水平井改造的段數往往較多,需要分段進行施工,實施后采油收率得到很大的改善,該技術也成為低滲透油田采油的主要工藝方法。一般在靠近井筒處的裂縫靜壓力較高,因此可以形成多裂縫的幾率也比較高,在保證壓裂液粘度相對較低的條件下,才能實現裂縫范圍的多裂縫效果。
該技術適用于基質孔隙性儲層,對于天然發(fā)育不全面的裂縫網絡,也可以通過該技術實現縫網的良好結構,已達到增產的目標。一般認為,低滲透油氣藏在垂直裂縫的方向滲流能力較低,不能有效地擴散到主裂縫中。最終會導致壓裂產量低或者出現逐漸下降的趨勢。采用裂縫壓裂技術可以在主裂縫垂直方向上形成多個分支裂縫,可以使得低滲透油氣藏更加順利地進入主裂縫中,從而實現儲層改造或者增產的目標。該技術的關鍵是保證裂縫延伸的凈壓力>裂縫兩端的水平應力之差與兩側巖石的抗張強度之和。
影響壓裂效果的因素可以分為地質和施工兩個方面。其中地質因素一般包括儲層厚度、孔隙率、滲透率、含氣飽和度等,施工因素包括施工工藝選擇、砂量指標等。通過深入地質特征以及滲流機理研究,結合區(qū)塊見效特征,細化井區(qū)認識,明確注水開發(fā)觀念,結合物質基礎,地層壓力保持程度,優(yōu)化壓裂參數。
對于裂縫的誘導水平力來說,垂直方向施加的力越大,水平方向的力越小。裂縫面之間的距離隨著誘導力的增加而減小。水力裂縫產生誘導應力場,該誘導力可以與原來的應力結合到一起,并且呈現出垂直于裂縫方向的力更加明顯的趨勢。這樣可以改善儲層的應力結構,使得裂縫之間的距離增加,這樣誘導應力會隨之減小,最終恢復到初始階段。該技術的計算參數設計到水平主應力差值和裂縫內壓力梯度值。分別可以通過以下的公式進行求解。
水平應力差值的計算:
裂縫內壓力梯度值計算:
其中:q表示壓裂注入排量;w表示裂縫寬度;μ表示壓裂液的粘度
一般在靠近井筒處的裂縫凈壓力較高,因此可以更加容易的形成多裂縫,裂縫壓裂技術的關鍵是要能夠實現近井筒端和遠井筒端都有相對較大的凈壓力,這樣可以保證在近井筒端實現多裂縫的同時遠井筒端也存在數量較多的分支裂縫,從而改善整個裂縫網的裂縫結構,達到增產的目標。為此,必須要對裂縫凈壓力隨著距離改變出現的變化進行研究,保證遠近井筒端的凈壓力相差不大,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形成裂縫網絡。
4 剩余油研究發(fā)展方向
隨著油田開發(fā)進行到后期,實際遇到的開發(fā)難度逐漸增加,內部含水量也出現增長。剩余油的開發(fā)會逐漸向著精細化、深層次發(fā)展。主要可以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多學科綜合一體化研究
油田開發(fā)后期,油田中含水量較多,剩余油的分布研究比較復雜,單單依靠某一個學科的研究很難搞清楚剩余油的分布特點和分布規(guī)律,需要聯合不同學科專家的共同研究,建立相關的數據庫。例如,地質、油藏工程等的聯合分析探究,以地質模型為研究對象,為了預測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規(guī)律,協(xié)作進行研究攻關。
油田開發(fā)前提的研究主要針對靜態(tài)的油品分布,利用原始地層參數和模型,得到原油的分布區(qū)域。而后期的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開展動態(tài)分布,考慮儲層的自身特點和流體的流動力學特點進行分析,以此對剩余油的分布規(guī)律進行考究。
油田開發(fā)后期,要想搞清楚剩余油的分布,必須對其進行精細化和定量化的考量,建立能客觀反映實際情況,表達出油藏非均質特征的地質模型,借此實現對分布規(guī)律的分析和思考。充分利用油藏礦井的井網資料數據,利用沉積學相關研究與地質統(tǒng)計學等相關知識,結合到一起,建立預測模型,用以在地質條件的基礎上模擬油田的真實情況,預測出剩余油的分布特點和情況。
5 結語
油田開發(fā)后期,由于原油存儲量減小,另外因前期開發(fā)過程中注入大量的水分,最終導致油田中的剩余油分布比較復雜。針對剩余油開展分布規(guī)律研究,可以更好地、充分地發(fā)揮油田的價值。本文首先對剩余油的分布規(guī)律進行簡單描述,另外對其開發(fā)技術和后期的開發(fā)發(fā)展方向做了分析說明,便于為相關的研究提供參考,也能更加促進剩余油的開發(fā)利用。
參考文獻
[1]高生.簡析油田地質開發(fā)厚油層剩余油分布及挖潛技術[J].化工管理,2018,No.489(18):132.
[2]周鳳軍,李金宜,瞿朝朝,等.海上厚層油藏早期聚合物驅剩余油分布特征實驗研究[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7,24(6):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