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銘
20年前,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成立。這是一個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民間學習組織。20年中,有數萬名學生參與過俱樂部的活動,有些學生如今已成為青年科學家。20年來,我們目睹了他們學習成長的歷程,并從中得到一些重要啟示。
1998年,我國射電天文學奠基人之一、70多歲的王綬琯院士提出倡議,成立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活動俱樂部,在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科普活動,并從中發(fā)現(xiàn)有可能成為未來科學家的苗子進行重點早期培養(yǎng)。王老分析了一些杰出科學家的成長經歷,了解到他們中許多人的科研工作都是在三十歲前后完成的,而有些最初的想法產生于青少年時期,所以他建議要開展科技人才早期培養(yǎng)的探索實踐。他表示,自己以后要用20%的精力關注科技發(fā)展,把80%的精力放在青少年科技人才早期培養(yǎng)上。這一倡議在科技界產生了很大反響,先后有60余位院士和科學家在倡議書上簽名。
那年年底,我參加了王老召集的第一次座談會。在王老談完這一整套想法后,我第一個發(fā)言表示支持。那年我恰好有個學生獲得國際奧林匹克物理競賽(IPHO)金牌,于是就建議說,波蘭獎勵物理競賽獲獎學生,是讓他們到研究所去做半年或一年科學實驗,這個辦法我們可以借鑒。對于一些對科學癡迷的學生都可以這樣做。
寒假后開學不久,王老和負責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活動的周琳老師來到北京四中,我們就科技俱樂部相關事宜又做了深入細致的交流。1999年6月,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成立儀式在北京四中舉行,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做了首場報告。主席臺背景墻上書寫著八個大字“奮發(fā)進取,畢力強國”。此前一個月,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我們深深感到科技落后帶給我們的恥辱與無奈,我們要盡快培養(yǎng)出更多的優(yōu)秀科技人才,實現(xiàn)科技強國。這八個大字表達了我們當時一種悲憤的心情??梢哉f,科技俱樂部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相連。
教育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多樣的、多層次的機會??萍季銟凡繌膭?chuàng)辦伊始就為學生提供了多層次的學習—面向多數學生開展科普活動,讓學生拓寬視野,了解一些科技發(fā)展的前沿情況,在此基礎上遴選出少數學生進入科研院所和大學實驗室,從事更深入的學習。遴選什么樣的學生呢?當然是對科學有著濃厚興趣甚至癡迷的學生。這樣的學生在學習中會表現(xiàn)更持久的動力,會更專注也更樂意付出時間和精力。
許多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都顯著呈現(xiàn)出這樣的規(guī)律:學習知識始于學習做人,或者說,做學問始于做人。幾乎每位參加科研實踐的學員在匯報自己的學習收獲時,都不約而同地談到深受導師(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年中先后有700余位大學教師、科研工作者和院士擔任導師)科研精神的影響。學生在參與科研過程中,得到的不僅是知識和方法,提高的也不僅是能力,更重要而可貴的是領略了導師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實事求是、甘于奉獻的科學態(tài)度和學術風范。這就是我們在課程標準中所說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我相信,學生的收獲主要不是來自導師的說教,而是被導師的表率作用所感染,這是更加有效而持久的教育。我曾多次在和同行交流時被問到,怎樣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我始終認為,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不是教育者滔滔不絕的說教,而是通過平日的言談、舉止和行為去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學生。充滿激情的講課、精益求精的教學就是對學生最好的生活態(tài)度和職業(yè)精神的教育。
與“應試學習”或“應賽學習”相比,圍繞問題、主題或項目展開的學習(即PBL學習)是一種更加高效的學習方式,因為學生可以更加精準地獲取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和能力?!皯噷W習”或“應賽學習”的特點是“狹窄”而“致密”:“狹窄”即指學習內容局限于單一學科或有限學科之內;“致密”即指考試要求的任何知識點都不能遺漏,這不可避免地會讓學生在學習一些無用(對考試有用而并非對未來生活和工作有用)而冗雜的知識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俱樂部里參加科研實踐的學生之所以能夠迅速進入科研課題甚至接近學科前沿,顯然經歷的是一種精準選擇的、跳躍式的或非線性的學習過程,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一些無用而冗雜的知識可以被略過或留待將來需要時再學習。
今天我們應該認識到,知識學習不再像傳統(tǒng)蓋房子那樣—必須一層層從下往上堆砌。哪些知識屬于“底層”或“基礎”,多是人們的主觀判斷。知識的積累不同于簡單的“堆?!?。所謂的“扎實”不是“致密”,而是圍繞實際需要而形成的知識之間更加科學合理的邏輯結構。正是出于這樣的思考和研究,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探索實踐中,曾提出“埃菲爾式才智拓撲結構”的設想,并把它作為實踐探索的理論支撐之一,去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
(編輯?孫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