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幫瓊
[摘要]目的:對間隔補鐵法在小兒缺鐵性貧血患兒治療中的應用方式以及療效進行詳細探究。方法: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間,本院收治的60例小兒缺鐵性貧血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分配原則,將所有患兒分為對照組30例以及觀察組30例。對于兩組患兒,在入院后均展開去因干預。對于對照組患兒。采用連續(xù)補鐵法治療法。對于觀察組患兒,采用間隔補鐵法治療法。在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測定息兒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血清鐵蛋白水平。并對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記錄。結果:兩組患兒在治療前后,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血清鐵蛋白水平之間的差異并不明顯: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30)30.0%,而對照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0)6.7%。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結論:在對小兒缺鐵性貧血患兒采用補鐵治療方案時,可采用間隔補鐵法。不僅補鐵效果明顯,而且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低。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小兒缺鐵性貧血;連續(xù)補鐵:間隔補鐵
[中國分類號]R7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14-028-01
缺鐵性貧血為小兒的常見病,可影響生長發(fā)育和健康,誘發(fā)疾病,具有較大的危害性。所以,早期確診疾病和采取干預措施是重要的。在本次研究中,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間,本院收治的60例小兒缺鐵性貧血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間隔補鐵法在小兒缺鐵性貧血患兒治療中的應用方式以及療效進行詳細探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間,本院收治的60例小兒缺鐵性貧血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分配原則,將所有患兒分為對照組30例以及觀察組30例。對照組患兒中,男18例,女12例,患兒年齡在7個月~2.2歲之問,平均(15.4±0.4)個月,病程2.4個月~7.2個月之間,平均(4.6±0.5)個月;觀察組患兒中,男19例,女11例,患兒年齡在7個月~2.1歲之間,平均(15.3±0.5)個月,病程2.3個月~7.5個月之間,平均(4.6±0.5)個月。
1.2方法
對于兩組患兒,在入院后均展開去因干預,如喂養(yǎng)不當者給予喂養(yǎng)指導,偏食患兒或腹瀉者調整飲食,對牛奶過敏者不再提供牛奶,對感染患兒積極行抗感染治療,寄生蟲感染者驅蟲,Hp感染與消化道潰瘍者給予抗Hp及奧美拉唑治療。在完成去因治療后,兩組患兒均行補鐵治療,首先增加維生素C、鐵元素含量豐富的輔食,同時以多維鐵口服溶液(生產廠家:湖南康壽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藥準字H43021888)行補鐵治療。對于對照組患兒,采用連續(xù)補鐵法治療法。元素鐵劑量為4~6mg/kg·d,分為三餐之間服用,每日服用。對于觀察組患兒,采用間隔補鐵法治療法。元素鐵劑量為4~6mg/kg·d,每日分為三餐之間服用,隔3d用藥1d。兩組患兒均連續(xù)治療3個月。
1.3觀察指標
在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測定患兒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血清鐵蛋白水平,并對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記錄。
2結果
2.1兩組患兒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血清鐵蛋白水平比較
兩組患兒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血清鐵蛋白水平記錄如表1所示,兩組患兒在治療前后,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血清鐵蛋白水平之間的差異并不明顯。
2.2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記錄如表2所示,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30)30.0%,而對照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0)6.7%,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
3討論
小兒缺鐵性貧血是因機體內缺乏鐵元素誘發(fā)降低血紅蛋白合成量形成的貧血性疾病,在缺鐵性貧血患兒發(fā)病之后呈現出煩躁、食欲不振、皮膚黏膜蒼白、乏力等現象。經資料顯示6個月~3歲嬰幼兒是小兒缺鐵性貧血高發(fā)階段,進而促使小兒缺鐵性貧血存在很多因素,可能與患兒疾病因素和飲食結構存在一定關系。如果患兒不能攝入足量鐵元素可能發(fā)生鐵吸收障礙,導致不能滿足患兒日常發(fā)育生長的鐵量需求,最終導致小兒發(fā)生缺鐵性貧血。隨著患兒不斷發(fā)育生長,出現越來越嚴重的缺鐵性貧血癥狀,降低機體血液攜氧能力,嚴重危及患兒身體健康,影響患兒智力、免疫力以及運動能力,發(fā)生貧血性心臟病概率顯著更高,嚴重的可能出現心力衰竭。
本文選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間,本院收治的60例小兒缺鐵性貧血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分配原則,將所有患兒分為對照組30例以及觀察組30例。對于兩組患兒,在入院后均展開去因干預,對于對照組患兒,采用連續(xù)補鐵法治療法,對于觀察組患兒,采用間隔補鐵法治療法。在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測定患兒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血清鐵蛋白水平,并對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記錄。在本次研究中,兩組患兒在治療前后,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血清鐵蛋白水平之間的差異并不明顯;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30)30.0%,而對照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30)6.7%,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
從中可見,間隔補鐵法和連續(xù)補鐵法在改善患兒臨床癥狀、體內鐵蛋白及血紅蛋白等方面具有明確而相當的應用效果,可能原因如下:通常而言,由于身體機能、年齡因素的影響,機體在吸收鐵元素時的能力普遍不佳,兒童腸黏膜內細胞組織合成鐵蛋白的過程常會遇到阻滯,以致鐵蛋白水平大幅增高,導致腸黏膜吸收鐵元素的過程受阻。當為患兒提供鐵元素后,7h后十二指腸黏膜中鐵蛋白含量達到峰值,在用藥2d至5d時,機體中的蛋白質濃度逐漸恢復為正常范圍,也就是說為患兒提供鐵劑,其吸收鐵元素的過程中,阻滯作用維持時間為2~5d左右。根據機體鐵代謝過程,在為缺鐵性貧血患兒實施補鐵治療時,根據黏膜細胞組織更新周期,采取間隔補鐵的方案,在確保小腸系統(tǒng)獲取充足鐵元素的基礎上,更有利于提高鐵元素的利用效率,治療效果也十分理想。
另外,間斷補鐵法和連續(xù)補鐵法的治療比較中,有如下特點:首先,基于兩種治療方式的療效均較好;其次,患兒如若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則有利于鐵元素的吸收,具有更好的補鐵效果;再次,間斷補鐵法更能夠降低患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第四,醫(yī)護人員需關注忠兒的身體指標變化情況,以規(guī)避鐵中毒的問題,確保治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