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梅
西漢年間,《淮南萬畢術》中記載:“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生火,”為什么冰透鏡對著太陽能聚光使艾絨起火?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透鏡的奧秘。
認識透鏡
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是凹透鏡,凹透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
過透鏡的光線有三條特殊光線,如表1所示,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應用
掌握了以上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我們還要了解其四大主要應用。
1.照相機
來自物體的光經過照相機鏡頭后,在膠片上會聚成被攝物體的像,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凸透鏡,膠片相當于光屏,照相機的成像特點是:
(1)照相機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2)像距小于物距,
(3)像與物位于凸透鏡的兩側,
例1如圖2所示,早期照相館里攝影師取景時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有幾位同學對此現(xiàn)象展開了討論:
甲:將照相機靠近兩位照相的人,可以看到兩位照相人的全身像。
乙:調整相機和兩位照相人之間的距離。人像變小時,應減小相機鏡頭和膠片之間的距離。
丙:要使人像更亮,必須在兩位照相人的身后進行“補光”。
丁:現(xiàn)在的相機利用光學或電子技術,把倒立的像轉變成正立的,便于觀察。
這些說法正確的是()
A,甲與乙 B,甲與丙
C,乙與丁 D,丙與丁
解析:要照全身像,應使像變小,則必須使物距變大,所以應增大相機和兩位照相人之間的距離:物距增大后,像距變小,由此可知,甲錯,乙對,像是人反射的光進入鏡頭折射形成的,為了讓像更亮,應該讓人反射更多的光,則應該在兩位照相人的前面進行“補光”,丙錯,現(xiàn)在的照相機利用光學或電子技術,把倒立的像轉變成正立的,這樣便于觀察,丁對。
答案:C
2.投影儀
投影儀(幻燈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屏幕相當于光屏,其成像特點是:把投影儀上的平面鏡取下,投影片放到載物臺上,調節(jié)鏡頭,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圖案清晰的像。投影儀的成像特點是:
(1)投影儀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2)像距大于物距,
(3)像與物位于凸透鏡的兩側,
例2放映幻燈機時,要想獲得更大的像,應該采?。ǎ?/p>
A,換上大屏幕
B,增大屏幕到鏡頭的距離,同時減小幻燈片與鏡頭的距離
C,增大幻燈片到鏡頭的距離
D,減小屏幕到幻燈機的距離,同時增大幻燈片與鏡頭的距離
解析:屏幕上的像的大小不取決于屏幕的大小,而取決于物距和像距,要使像更大一些,要減小物距,增大像距,所以要增大屏幕到鏡頭的距離,同時減小幻燈片與鏡頭的距離,故B說法正確。
答案:B
3.放大鏡
放大鏡的成像特點是:
(1)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2)物距小于像距,
(3)像與物位于凸透鏡的同側,
例3透過晶瑩剔透的露珠,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樹葉放大的“葉脈”。這是利用了____(填“放大鏡”“投影儀”或“照相機”)的原理,看到的“葉脈”是____(填“實”或“虛”)像。
解析:露珠中間厚,邊緣薄,形成一個水凸透鏡,葉脈在水凸透鏡的1倍焦距以內,成正立、放大的虛像,和放大鏡的原理相同,
答案:放大鏡__虛
4.測焦距
凸透鏡的焦距是研究凸透鏡成像特點的核心內容,確定凸透鏡的焦距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當物距等于2倍焦距時,像距也等于2倍焦距,即像距和物距相等,此時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利用這個成像特點可以確定凸透鏡的焦距,其成像原理如圖3所示。
2019年6月號“物理潛能知識競賽”參考答案
1.A 2.C 3.糠皮 谷粒 碎石 它們以同樣速度被拋山,碎石的質量最大,動能最大,所以克服空氣阻力運動的距離最大,糠皮的質量最小,運動距離最小 4.這樣設計可以在進站吋將火車的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儲存能量,出站時將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達到節(jié)約能源的目的,5.第一張骨牌倒下時重心下降,骨牌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倒在第二張骨牌上時,動能就轉移到第二張骨牌上;依次類推,第二張骨牌倒下的機械能轉移到下一張骨牌……所以骨牌倒下的速度越來越快,使后倒下的骨牌能量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