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國政
一日,上小學二年級的孫子問我:“爺爺,您不是說世上從來就沒神仙么?”“對呀,怎么啦?”“那么愚公移山要是沒神仙幫助,他能成功嗎?”我先是一愣,繼而高興:“好小子,你居然能想到這么難的問題,太棒了!不過你要知道,這雖是寓言故事,不能當真,但它借這個故事說明的道理對你很有用啊?!蔽以谒恼J知領(lǐng)域內(nèi)舉例說明,他高興地說:“哦,我明白了?!钡抑溃医o他說不明白,只能和讀者師友您交流。
《愚公移山》是戰(zhàn)國時思想家列子創(chuàng)作的寓言故事,頌揚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遇到困難,不是害怕和回避,而是用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決心,去戰(zhàn)勝困難。愚公的這種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數(shù)千年來作為啟蒙讀物,影響教育了我國一代、一代又一代人。然,我們今天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解讀這個寓言故事,卻品出另一番“新意”。因為,辯證唯物主義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無論做什么工作都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根據(jù)現(xiàn)有的客觀條件等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策略、措施和奮斗目標。如果隨心所欲,只能事與愿違。顯然,愚公制定的奮斗目標脫離了當時客觀實際,若無(實際上根本就沒有)神仙幫助,是注定不能成功的。
首先,從“可行性”的層面分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試想,需要動工的工程“方圓700里,高萬仞”,折成土石方上千個億,而參與者僅是90歲的愚公及3子,外加孤兒寡母鄰居。只能用擔子挑著兩只簸箕運土,還要送到千里之外的“渤海之尾”,且一年只能走一趟。即便是子又生孫孫生又生兒,6人變成600人,至少也需數(shù)億年才能完成。況且,他們身為農(nóng)民,只顧移山,誰來種地?其行為不是公益事業(yè),國家不會出半文錢,衣食住行誰來供應?決策者愚公沒考慮到這些燃眉之急的問題,就拍板決定施工,焉有不半途而廢之理?這與當今社會某些官員,不從客觀實際需求和現(xiàn)有條件出發(fā),只憑拍腦門、想當然就做出決定,不計成本,不算收益,高投入,低產(chǎn)出,甚至零產(chǎn)出,大搞勞民傷財?shù)摹靶蜗蠊こ獭薄罢児こ獭?,使國家公帑、人民血汗付諸東流,可謂“異曲同工”。
其次,從“國家法度”的層面分析,當時已進入“私有制”時代,無論是方圓700里的高山,還是千里之外的“渤海之尾”都不是愚公家的私有資源,山上眾多居民的房屋、梯田,愚公無權(quán)處理,渤海邊上的居民也不允許愚公往人家“魚塘”倒垃圾。他不能僅憑自己的意愿,就在別人家的地盤為所欲為。前幾十年曾出現(xiàn)過移山填海、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的“新愚公”,后來不都是因“破壞生態(tài)平衡,導致后患無窮”叫停了嗎?即使向前推至戰(zhàn)國時期,恐怕也不被“國家法度”所允許。因為,他侵害了別人的合法權(quán)益。
最后從“施工方案”的層面分析,就連今天上小學二年級的娃娃都懂得“移山不如搬家”。即便不愿搬家,也沒有必要把整個兩座山都搬走,只需順著地勢,將影響交通的高坡鏟平,再把土石推進附近的山溝,平出1丈余寬的路即可,沒必要把千億方土石,運到千里之外招惹是非。據(jù)此,可謂愚公真愚也。
總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是千古不變的一潭死水,只有不斷吸收現(xiàn)代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講勵志故事,用“愛迪生經(jīng)上千次失敗后,發(fā)明電燈照亮全球”、我國的“‘兩彈一星’大壯國威”“嫦娥奔月”“蛟龍潛海”等神話故事變成現(xiàn)實、“居里夫人的‘鐳”’、“袁隆平的‘稻”’、“中國今日的‘5G’、‘北斗”’等等,都是用盡研制者的畢生心血克服重重困難,最終造福于人類真實可信的故事。這要比虛構(gòu)的“愚公”為了自家的私利而蠻干,感動了虛構(gòu)的“天帝”,把山背走的虛構(gòu)故事,其說服力和可信度要強得多。據(jù)筆者所知,當代小學生們質(zhì)疑的故事,不僅針對“愚公移山”,還有“鐵杵磨針”“囊螢映雪”“鷸蚌相爭”等等,表明他們開始獨立思考,是好事,當鼓勵;同時也表明教材及兒童課外讀物,到了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