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出現(xiàn)了很多新的變化,尤其是階級結構出現(xiàn)了新的特征。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基于當代資本主義階級結構的新變化和工人階級呈現(xiàn)出的新特征,提出了與馬克思階級理論相異的階級觀點。他們認為,工人階級逐漸被新階級群體所取代,已經失去了馬克思意義上的先進性和革命性,出現(xiàn)了“異化”,工人階級作為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已先于資本主義而亡。然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出現(xiàn)的新特點并不意味著工人階級的消解和資本主義階級矛盾的消亡,資本主義的制度改良亦無法根除資本主義的階級矛盾。在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階級變化的問題時,馬克思階級理論仍具有強大的解釋力。
[關鍵詞]階級;工人階級;異化;資本主義矛盾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071(2019)04-0045-05
工人階級的“異化”問題是西方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探討的重要內容之一。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提出工人階級“異化”的論斷源于其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現(xiàn)狀的分析。在他們看來,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使得工人階級首先在數(shù)量上銳減。一方面,部分工人因為生活和工作條件的改善被分流到其他階級群體中;另一方面,在工人階級內部也分化出了新的階級群體,使得工人階級的力量逐漸被分化和減弱。
一、當代西方國家工人階級逐漸被新階級群體所取代
(一)“中產階級”的擴大擠壓了工人階級空間
20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中產階級的擴大。這部分中產階級不同于傳統(tǒng)的工人階級,他們普遍受過高等教育,作為知識分子和管理人員,主要從事腦力勞動工作,被稱為“白領工人”,以區(qū)分被稱為“藍領工人”的傳統(tǒng)工人群體。這一結構的新變化,引起了西方學者對“中產階級”的普遍關注。一些西方學者用“中產階級”的概念來模糊資本主義的階級性質,把工人階級中的部分專業(yè)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以及部分腦力勞動者都劃入中產階級的范疇,以此來表達資本主義社會的中產階級化。
然而,“劃分中產階級的主要目的是區(qū)別和劃分人們在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和職業(yè)狀況等方面的社會層次,?是社會分層理論具體應用到社會人群中的表現(xiàn)[1]”?!爸挟a階級”學說以收入為標準,除了少數(shù)極窮和少數(shù)極富人群,社會上的大多數(shù)包括廣大工人階級、中等收入群體、小資產階級和自由職業(yè)者,達到一定收入標準的各社會階層都成了“中產階級”。據(jù)此,資本主義社會不再如馬克思所言是兩大階級對立的社會,而是依據(jù)財富的分配而被劃分為上層、中層、下層三個階級,其中上下兩層階級是少數(shù),處于中間位置的中產階級是大多數(shù)。
不難看出,以收入為劃分依據(jù)的中產階級理論顛倒了社會生產和社會分配之間的關系,回避了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更將勞資雙方混淆為同一階級。事實上,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無論工人分配到的收入水平如何,其性質都是“供直接生命再生產用的勞動產品的個人占有,這種占有并不會留下任何剩余的東西使人們有可能支配別人的勞動[2]”。無產階級的判定標準不是“財產”的多少,而是“生產資料”的占有。因此,中產階級仍舊屬于無產階級的范疇,?他們在本質上還是“用自己的勞動直接同作為資本的貨幣交換,?因而不僅把自己的工資再生產出來,?并且還直接為資本家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3]”。
(二)“新工人階級”取代傳統(tǒng)工人階級
法國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馬勒在《新工人階級》一書中系統(tǒng)闡述了他關于新工人階級的觀點。馬勒認為,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內部開始分裂,逐漸分化出一個新的階級——“新工人階級”。因自動化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一批受過良好教育、擁有高水平技能、獲得高額報酬的科學家、工程師和管理人員構成了馬勒所說的“新工人階級”?!靶鹿と穗A級正處于現(xiàn)代化機器化大生產的核心。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界限已變得模糊不清,原來在生產線上被機器支配的勞動工人搖身一變成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監(jiān)督者、機器的發(fā)明者和控制者。因此他們比其他人都能更直觀、更清晰地認識到這個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從而取代工人階級成為了社會革命的先鋒隊。[4]”
馬勒的“新工人階級”論得到了其他存在主義者的贊同。法國學者安德烈·高茲就在《勞工戰(zhàn)略》一書中表達了對馬勒“新工人階級”理論的支持。他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社會分工和生產內部環(huán)節(jié)的細化,工人階級被分割成更小的分子,并被不同的行業(yè)和崗位隔離,很難形成統(tǒng)一的階級意識,也很難承擔起社會革命的重任。而“‘新工人階級’是從傳統(tǒng)工人階級內部分化出來的,他們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專業(yè)技能,他們的利益訴求與社會發(fā)展的方向相一致,有希望成為社會革命的主體,承擔起工人階級解放人類的使命”。[5]
“新工人階級”論針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的新變化特別是工人階級的新變化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但是由于其過分強調技術發(fā)展對階級變遷的決定作用,把因現(xiàn)代社會生產分工而衍生出的專門性職能作為劃分階級的標準和確定階級地位的根本因素,陷入了“技術決定論”的泥潭。
(三)工人階級分化出“新的小資產階級”
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普蘭查斯從結構主義的多元決定論出發(fā),認為社會階級是根據(jù)結構決定的,而階級的決定結構是一個給定社會存在的生產方式的組合。普蘭查斯階級學說的研究重點在于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而不直接探討工人階級。普蘭查斯認為,在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小資產階級的問題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介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普蘭查斯把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小資產階級稱作“新的小資產階級”,“這種小資產階級并不屬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是屬于簡單的商品形式,從歷史上看,那是從封建的模式向資本主義的模式轉化出現(xiàn)的一種形式”[6]。
普蘭查斯認為,新的小資產階級主要是由“白領”構成,這些人包括管理人員、專業(yè)技術人員、辦公室文員和服務性人員等。新的小資產階級的成員大部分屬于腦力勞動者,雖然他們沒有直接參加生產勞動,但他們也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不屬于資本家陣營。普蘭查斯進一步指出,“新的小資產階級雖然受到資產階級的強烈影響,但是存在著向無產階級分化的可能性,在某種意義上,新的小資產階級向無產階級的分化取決于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在力量上的平衡”。[7]他解釋,階級是客觀存在的,獨立于階級成員的意志,所以在許多場合,一個階級很有可能采取與本階級利益相左的階級立場。
(四)新社會運動孕育出的多元利益主體
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傳統(tǒng)意義上的工人運動走向衰落,和平運動、學生運動、女權運動、反核運動、種族運動、環(huán)保運動、民族運動等新社會運動層出不窮。后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堅持馬克思階級斗爭的概念毫無意義。后馬克思主義學者拉克勞和墨菲指出,“新社會運動的興起帶來了多元主體的成長,不同利益群體構成的社會多元主體正取代工人階級成為社會運動的踐行者和推動者”。[8]拉克勞和墨菲指出,新社會運動與傳統(tǒng)的工人運動有著本質區(qū)別,新社會運動已經褪去了階級斗爭的特點,不屬于階級運動。因為新社會運動的主體包括青年學生、女性代表、環(huán)保人士及各種特殊利益群體,工人階級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既不是領導者也不是主要成員。此外,新社會運動的目的在于價值追求和謀求利益、獲得權利,不再是傳統(tǒng)工人運動那樣為了奪取政權和階級解放。
雖然新社會運動越來越表現(xiàn)出“階級模糊”的特征,但是新社會運動強調價值觀念的多元化,認可多元主義作用和影響,反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分派和歸類,試圖在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沖突外圍找到資本主義現(xiàn)有問題的解決方案,根本上是難以取得理想成效的。
基于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出現(xiàn)的這些新變化,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提出了工人階級“異化”的論斷,認為在當代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已經逐漸減弱或正在消亡,甚至出現(xiàn)了與資產階級相融合的趨勢,從而得出結論,認為現(xiàn)代資本主義與馬克思所描繪的資本主義已不同,資本主義社會已經不存在兩大階級的對立和沖突,取而代之的是資本家與工人的利益融為一體的社會。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整使得階級對立問題在資本主義體制內得以被消化,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也被拘泥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有限改良。
二、階級結構的變化引發(fā)工人階級的“異化”
(一)西方國家工人階級的主體意識出現(xiàn)危機
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工人階級主體意識出現(xiàn)危機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是工人階級越發(fā)滿足于其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領域的改善。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調整,社會分工和生產內部環(huán)節(jié)越來越細化,工人只熟悉自己的工作而對生產的其他環(huán)節(jié)不甚了解,因此工人彼此之間對自身作為一個階級所從事的勞動生產缺乏整體性認識?!吧a全過程因為分化的進一步加深而變得越發(fā)的不透明,工人很難從中認清生產的全過程、經濟運行的總狀況及總趨勢,一些時候工人連自己生產的是什么都不清楚。[9]”福特主義生產方式使分工細化的同時也使工人的生產工作越發(fā)機械和枯燥,只是單純的重復性勞動而缺乏創(chuàng)造力。高精密儀器更是將工人與機器設備牢牢捆綁在一起。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馬爾庫塞形容其為“流水線上的一個原子”[10]。工人對這種組織生產方式多以礦工、遲到等形式回應,但卻提不出任何建議來改變現(xiàn)狀,更無法提出改變自身剝削狀況的要求。
此外,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受資本主義社會“個人利益至上”的思想影響,工人階級意識逐漸從追求工人階級的集體解放轉變?yōu)橐宰非笞陨斫洕孀畲蠡癁槟繕?,因而他們更多關注的是自己的利益尤其是自身經濟利益??梢姽と穗A級的階級意識正在逐漸轉化成個人意識。因此為了達到個人利益,工人階級在很多情況下對資產階級提出的制度安排表示同意和支持,提出與自己所在的工人階級的階級利益相左的意見。集體意識的分化和個體意識的高漲,使得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逐漸被瓦解。
總的來說,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工資水平和生活狀況確實有了明顯的改善,工人也相對滿足于現(xiàn)狀。資本家在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的同時,也愿意拿出一部分利潤用于收買工人,以期獲得工人的持續(xù)勞動和對這一生產方式和勞資關系的認可。還有一部分工人雖然對目前的剝削狀況感到不滿,但是因為害怕失去現(xiàn)有的生活來源、失去現(xiàn)有的工作和社會地位,不得不屈服于資本家的控制。“他們越來越喪失從資本家手中奪取對生產的控制權的意志和抱負……把注意力轉到對勞動產品中應占的份額的討價還價上去了。[11]”
(二)西方國家工人階級的批判意識逐漸喪失
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馬爾庫塞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工人階級喪失了批判意識??茖W技術既帶來了工人階級物質財富的增加,也使得工人階級越來越接納和認可資本主義制度,至此,科學技術作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治工具,模糊了兩大階級的階級意識,使工人階級誤以為自己的利益追求與資產階級是一致的,因為在技術理性的統(tǒng)治下,兩大階級的利益相互依存,意識形態(tài)也趨于同一。至此,工人階級逐漸成了“單向度的人”,不再具備否定現(xiàn)存資本主義制度的力量。
馬爾庫塞還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典型的壓抑社會,社會的批判因素和否定因素蕩然無存?!霸谶@里,發(fā)達工業(yè)社會卻使批判面臨著一種被剝奪基礎的狀況。技術的進步擴展到整個統(tǒng)治和協(xié)調制度,創(chuàng)造出種種生活(和權力)形式,這些生活形式似乎調和著反對這一制度的各種勢力,并擊敗和拒斥以擺脫勞役和統(tǒng)治、獲得自由的歷史前提的名義而提出的所有抗議。[12]”資產階級依靠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成功地壓制了社會中的否定因素和反抗意見,壓制了工人階級的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馬爾庫塞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技術盲目崇拜導致了工人階級批判思維的喪失。
總之,技術的進步使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成為一個新的極權社會。依靠技術的進步,統(tǒng)治者可以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和工業(yè)產品進行意識形態(tài)輻射。技術的進步還使工人階級過上相對富裕的生活,從而滿足并止步于眼前的富足。簡言之,由于技術進步的作用,發(fā)達工業(yè)社會雖是一個更有效地控制人的社會,但畢竟是一個使人舒舒服服地被控制的社會。在這個意義上,工人階級已經逐漸喪失了反抗和批判意識,在資本主義社會營造的虛假繁榮和自由里迷失了自我。
(三)西方國家工人階級斗爭目標的降級
斗爭目標的確立為工人階級的集體意識和聯(lián)合行動提供了支持??梢哉f,判斷工人階級是否依然是變革社會的主體,不在于工人階級規(guī)模的大小,而在于如何將工人階級聯(lián)合起來。因為從現(xiàn)實來看,工人階級的數(shù)量遠沒有減少,但是工人階級卻越來越表現(xiàn)出分化和分散的特點,這就需要一個共同的斗爭目標使工人階級可以作為一個集體重新聚合在一起。
從現(xiàn)實來看,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工人階級內部分化以及工人運動低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斗爭目標的分散和降級。當前,西方國家工人階級的斗爭多集中于維護現(xiàn)有就業(yè)、提高工資及福利待遇等,其斗爭目標局限于工資方面的相對滿足。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列斐伏爾著重分析了現(xiàn)代社會的四個方面的異化: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異化、經濟方面的異化、社會生活方面的異化和政治方面的異化。就經濟方面而言,列斐伏爾堅決反對把追求經濟利益至上作為人生的唯一目的。他認為,“對金錢的追求使人的需求‘異化’了,金錢成為人們唯一的需要和唯一的品質。當人們把追求經濟利益作為奮斗目標,就把階級對抗轉化成了體制內的競爭和博弈”。[13]
然而,工人階級將斗爭目標僅僅局限于經濟利益方面是遠遠不夠的。僅僅局限于經濟領域的斗爭就會陷入改良主義的旋渦而難以自拔,不能從根本上消滅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根源——雇傭勞動制度。畢竟,造成貧富差距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勞資關系的不平等,單純追求工資的增加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工人階級被剝削的處境。
(四)西方國家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相融合
高茲在其代表作《告別工人階級》一書中指出,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資產階級為大幅度促進生產量的積聚,對生產過程的控制日益嚴格。與之相對,工人階級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卻不斷受到沖擊。高茲認為,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的利益與資本的增值程度密切相關,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之間的利益紐帶也更為緊密[14]”。這種理論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與馬克思所描繪的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有了很大不同,它否定了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經濟剝削和階級對立的本質,強調兩大階級在資本主義體制內走向融合。
馬爾庫塞也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社會借助科學技術的成果,改變工人的工作環(huán)境,提高工人的經濟收入,實施社會福利保障政策,提升了工人的經濟地位,改變了其生活方式,?這一切造成了工人階級同資本主義的一體化。[15]”工人階級已經被資本主義制度所同化,認可資本主義的現(xiàn)行制度,其意識形態(tài)已經與資本主義制度融合,失去了作為變革社會主要力量的歷史地位。兩大階級的融合和一體化過程使得兩大階級逐漸褪去階級沖突的表象,轉而以生活差異和政治觀點差異的形式存在。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和發(fā)展空間,工人階級開始不斷調整自身原有的價值認知,主動迎合在資本主義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價值體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認可、贊同、迎合資本主義的正常運轉。
不可否認,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也會作用于資產階級主流意識形態(tài),但由于后者具有一定程度上吸納非激進和非異端價值的能力,因而工人階級可以對占主導地位的價值體系加入自己的一些價值判斷,彼此之間達成一定的妥協(xié)??梢姡瑥谋举|上看,工人階級的價值體系對資產階級價值體系而言內含著一種從屬性與調和性。
上述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形形色色的階級理論觀點對馬克思階級理論提出了種種詰難。然而在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真的消失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從馬克思階級理論來看,工人階級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階級,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條件下,必然會形成共同的、根本性的、與資產階級利益相對抗的并進而要求消滅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以及雇傭勞動的意識。雖然伴隨資本主義的日趨成熟,工人階級意識在其形成過程中遇到了阻礙因素,但只要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依舊存在,雇傭勞動關系仍然得以維系,工人階級終將形成符合其自身利益的真正的階級意識。因此,馬克思的階級理論對于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新變化以及工人階級的“異化”問題仍然提供了重要的視角和方法論。
三、工人階級“異化”的結果是成長而非消亡
(一)西方國家工人階級的“異化”并不意味著階級的消失和階級對立的消亡
西方國家的工人階級由于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階級意識有弱化趨勢,但這并不意味著階級對立的消失。上述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劃分階級的時候所依據(jù)的多是工資收入、福利待遇、工資環(huán)境等方面的標準,然而這些內容在全球化發(fā)展的今天仍然存在很大變數(shù),并不能成為劃分階級的標準。衡量工人階級的唯一標準仍是“他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只有通過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所謂“中產階級”“白領階層”“技術精英階層”“經理階層”等概念的出現(xiàn),是對階級概念和階級劃分的認識模糊,也是對工人階級范疇的誤讀,從而達到弱化工人的階級歸屬感、淡化工人階級意識的目的。
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提出工人階級“異化”的論斷可以說是資本主義制度改良的結果。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改良尤其是福利政策的推行使得工人階級安于現(xiàn)狀并自我滿足,喪失了階級斗爭的意識。然而,需要認識到的是,“福利主義政策的本質是為了緩解資本主義發(fā)展中資本的無限積累和工人階級的有限消費能力之間的矛盾,因此需要在客觀上改善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但是福利主義的視線并不是資產階級施舍的結果,而是工人通過不斷的抗議和斗爭爭取而來的”。[16]正是由于工人對資本家不斷激增的不滿情緒和抗議行動,才使得資產階級不得不做出經濟上的適度讓步,以緩和日益尖銳的勞資沖突,并在經濟讓步的基礎上,建立起勞資談判協(xié)商制度,將工人斗爭限制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可控范圍內,在不觸及資產階級利益的基礎上實現(xiàn)有限的經濟改善。以集體談判協(xié)商改善經濟收入狀況、在法律許可范圍內舉行規(guī)模有限強度可控的示威游行、政治上的民主參與權利、經濟上的福利待遇等工人階級所贏得的“權利”背后其實還是由資本的“權力”在控制著。還需認識到的是,“西方國家的福利制度不僅僅是改善了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更是讓工人階級成為天然的福利制度的受害者[17]”。福利制度在不同國家工人階級之間以及一國工人階級內部制造了隔閡,因此不可能實現(xiàn)工人階級整體作為資本主義制度改良的受益者,反而離間了工人階級,分化了工人階級聯(lián)合的力量,進而削弱了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
認為“階級已經死亡”“階級政治終結”“階級對立消失”的觀點,?實際上是“用一個特定時期的資本主義社會結構變化的現(xiàn)象代替資本主義階級關系的本質[18]”,?實質上是說兩大階級的矛盾已經在資本主義體制內得到了解決,這是對資本主義制度永恒性的變相辯護。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的確為緩和階級矛盾提供了積極的手段,然而這種階級矛盾的緩和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包含的自身難以克服的危機和爭端可以自行在其制度內得到化解,階級分化將在資本主義制度內持續(xù)存在。
(二)西方國家工人階級的“異化”根源于資本主義不可調和的勞資矛盾
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處于“異化”狀態(tài),從深層次來看,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可調和的勞資沖突。首先,從決定生產關系的生產資料角度來看,工人階級為了保障生活,只有通過出賣勞動力來獲得有限的報酬,從事著勉強夠生活的工作卻得不到任何滿足感;其次,工人所生產的飽含了工人勞動價值的商品最終并不歸工人階級所有,卻自然而然地轉移到了資本家手中,然而資本家本身作為商品的所有者卻不為商品價值的增加付出任何勞動;再次,工人通過生產勞動,將價值轉移到產品當中,實現(xiàn)了商品價值的增加;最后,工人階級通過勞動生產的商品反過來卻成為工人難以駕馭的魔咒。工人為了生存、為了有能力購買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生活必需品,不得不加大勞動強度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和商品,但當工人這樣做時,也為自己鍛造了使資產階級套牢自身的工作鎖鏈。
總之,工人階級通過出賣勞動力獲得的勞動報酬遠遠低于所付出的實際勞動,而資方獲得的勞動產品遠遠大于其購買勞動力的成本。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階級已經“完全喪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東西”,因此他們“不僅在理論上意識到了這種損失,而且還直接被無法再回避的、無法再掩飾的、絕對不可抗拒的貧困——這種必然性的時機表現(xiàn)——所逼迫”,進而認識到他們“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19]然而,這并不表明隨著“異化”程度的加深,工人階級就會自然生發(fā)出成熟的階級意識,畢竟“異化勞動把人類的生產活動降格為一種適應性行為,而不是一種積極主動地政府自然的行為”[20]。異化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伴隨著順從和服從,因此,認清工人階級的“異化”進而克服這種“異化”現(xiàn)象會經歷一個相對復雜和長期的過程。
(三)西方國家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在“異化”中覺醒
可以說,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均處于異化狀態(tài),但這種異化狀態(tài)是不對稱的。資產階級由于占有生產資料,主導著生產的整個過程,并占據(jù)著生產成果,他們無論在日常的生活中還是在其他方面與工人階級相比都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有著更為光鮮的一面,因而它們在其中獲得了自我滿足和認可,獲得的是肯定的認識。工人階級則恰恰相反,它們處于被剝削的一端,不占有任何生產資料,除了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不具有其他可以維持自我生存的資本和空間。他們不得不忍受枯燥、乏味、高強度的勞動,接受微薄的工資收入,因而他們在生產與生活過程中獲得的是否定的認識,是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潛藏著對現(xiàn)存制度謀求改變的欲望和意識。工人階級這種在“異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消滅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無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現(xiàn)實”[21],這必然會喚起工人階級的反抗意識,因而工人階級的“異化”狀態(tài)決定了他們具有產生階級意識的必然性。
資本主義制度改良的有效性和有效程度也面臨著考驗。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無一例外地卷入了世界市場體系中來,使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寄希望于開拓新的市場以緩解危機成為空談;新自由主義盛行之下,資本綁架政府的現(xiàn)象更加突出,通過政府單方面調節(jié)工人工資以擴大工人購買力來緩解生產過剩危機逐漸受到限制……這些因素都大大縮小了資本主義緩解危機的空間。資本主義矛盾在有限的改良之下越來越明顯,這有助于工人階級認清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畢竟,“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生產的影響和規(guī)模就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chuàng)造的商品越多,商品價值就越低。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22]”。
(四)工人階級仍然是社會運動和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
雖然西方國家工人階級階級邊界的模糊和階級意識的淡化是不爭的事實,但是也擴大了工人階級的包容能力。與工人階級“異化”相對應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生出的越來越多的社會主義因素,如合作經濟、社會保障、職工參與管理等“新社會因素”“在某種意義上為社會主義奠定著‘新的生產方式的物質基礎’,提供了解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沖突的線索,從而為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準備越來越充分的社會條件”。
資本主義制度的完善和發(fā)展為緩和社會矛盾與化解階級對抗提供了積極的解決方案,但是資本主義制度自身無法克服的局限性以及工人階級的日漸覺醒決定了世界社會主義的向前推進是大勢所趨。由于工人階級的雇傭勞動者地位沒有改變,他們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受剝削和壓迫最深的階級,因而是未來實現(xiàn)世界社會主義的主力軍。從世界范圍來看,階級和階級對立非但沒有完全消失,反而有所轉移和擴展。隨著西方發(fā)達國家經濟體去工業(yè)化的進程,?工業(yè)的接力棒轉移到了新興崛起的發(fā)展中國家。世界范圍內工人規(guī)模的壯大和工人階級綜合素質的提升進一步促進了工人階級階級意識的覺醒。
綜上,馬克思階級理論是對人類各個歷史時期與一定生產力相聯(lián)系的生產關系所決定的物質生產方式以及由生產方式決定的社會關系本質的理性認識,為我們認清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的新變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不會自行消除,因此,兩大階級的對立和沖突也就不會消亡。資本主義的制度改良無法根本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亦無法改變資本主義最終被社會主義替代的歷史命運。
參考文獻:
[1]連冬生.肯定中否定:中產階級與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一點思考[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4.
[4]張元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定義及“中間階級”問題[J].天津師大學報,1999(3).
[5]吳寧,張秀啟.高茲新工人階級論析評[J].武陵學刊,2009(6):19-23.
[6]Nicos?Polantzas.?Classes?in?Contemporary?Capitalism[M].?London:?NLB,?1975:?285-286.
[7]Nicos?Polantzas.?Classes?in?Contemporary?Capitalism[M].?London:?NLB,?1975:?334.
[8]恩斯特·拉克勞,查特爾·墨菲.?領導權與社會主義策略——走向激進的民主[M].尹樹廣,鑒傳今,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230.
[9]Andre?Gorz.?Farewell?to?the?Working?Class:?An?Essay?on?PostIndustrial?Socialism[M].?London:?Pluto?Press,?1982:?48.
[10]尤爾根·哈貝馬斯.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技術與科學 [M].?李黎,郭官義,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3.
[11]哈里·布雷夫曼.勞動與壟斷資本:二十一世紀中勞動的退化[M].方生,朱基俊,吳憶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35.
[12]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3-4.
[13]吳寧.列斐伏爾對日常生活與非日常生活的思辨及其評價[J].南京社會科學,2007(12):23-29.
[14]吳寧.工人階級的終結——兼析高茲的《告別工人階級》[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4):160-163.
[15]高海艷,祝黃河.論馬爾庫塞的階級一體化理論[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43(1):16-20.
[16]童晉.西方國家工人階級意識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227.
[17]童晉.西方國家工人階級意識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228.
[18]姜輝.論當代資本主義的階級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11(4):39-54.
[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2.
[20]安東尼·吉登斯.資本主義與現(xiàn)代社會理論[M].?郭忠華,潘華凌,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18.
[2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3.
[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
(責任編輯:青 山)
[收稿日期]2019-08-08
[作者簡介]張南燕(1989—),女,黑龍江哈爾濱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發(fā)達國家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