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彬
[摘要]玉石創(chuàng)作并不是簡單地摹寫和重現(xiàn)客觀事物,而是人類情感的表現(xiàn),只是這種情感需經(jīng)過藝術的方式來完成。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凸顯了人的情感和生命力,它通過賦予特定的形式來張揚情感。
[關鍵詞]玉石;雕刻;語言
幾千年來,人類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雕塑藝術作品,給人類自身以美的享受和精神鼓舞,而且伴隨著人類向著更加高級的文明階段發(fā)展。任何藝術形式,只有融入了情感,才能產(chǎn)生震撼人心的創(chuàng)作力量。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就講究“有感而發(fā)”。因此,情感是感受的來源,也是藝術形式最根本的起源。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項極為復雜的心理活動,是盲覺、記憶、想象、思維、情感等因素綜合運用的過程,其中情感是藝術創(chuàng)作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玉雕藝術是個古老的藝術門類,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經(jīng)歷漫長的歲月。獨特魅力的藝術形式經(jīng)過長時間的演變和發(fā)展,形成了鮮明的藝術語言特點。本文從雕刻藝術實踐者的角度出發(fā),淺談玉石創(chuàng)作雕刻的兩點體會。
一、玉石雕刻語言表現(xiàn)與視覺感受
在雕塑這個藝術領域里,玉石雕塑語言自古以來都要強調空間和體積的概念。雕刻家在創(chuàng)作時,根據(jù)玉石的質地、形狀、巧色等特點來選擇創(chuàng)作的主題,并加以藝術感受的表現(xiàn),來達到所想要得到的藝術效果。玉石雕塑語言是一種視覺藝術語言,是雕刻家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的,雖因人而異,又有著明顯的共性。其基本概念是“雕、刻、塑”三種制作方法的總稱,以各種可塑的(如黏土、油膩、面粉)或可雕刻的(如各種石料、木料等)材料,制作出各種形態(tài)的形象。在雕刻家不斷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對雕刻材料的性質越來越熟悉,選擇雕刻所擅長的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所采用的手法和技巧是師傅傳徒弟的方式代代相傳下來的,由此形成了雕刻家所特有的“習慣性動作”。其中包含了觀察方法、表現(xiàn)形式、雕刻手法等。例如,雕刻家觀察雕刻材料時,總要爭取能夠兼顧幾個面,進行多角度的觀察。為了增加作品的體量感,強調作品造型的整體性,在雕刻作品時大刀闊斧。在塑造形體時,讓輪廓盡可能變得清晰。在空間中借助形體來勾勒出概括凝練的線條,使得雕塑作品各個塊面的關系有張力。作者對于形象和空間的處理手法,主要體現(xiàn)在削減意義上的雕與刻,確切地說,就是由外向內,一步步通過減去廢料,循序漸進地將形體挖掘顯現(xiàn)出來。在一次次的減法造型中,我們不僅體會到作品“脫殼而出”的快感,有時因為對石質的特性不熟悉,或用力過猛會減去不該減的地方,而感到驚心動魄。但如能處理得當,也可能有“峰回路轉”的喜悅。例如,作品《富貴騰達》根據(jù)該材料形狀原先設計作品《花開富貴》,牡丹盛開景象很美,由于初次雕刻冰玉材料,對材料肌理不熟悉,用力過猛,將上部的牡丹弄掉一個,后來調整思路,把上部設計成花稈和花葉,這樣有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故把作品改成《富貴騰達》。因此,玉石雕刻的過程,是作者心理多變、復雜而有意義的過程。優(yōu)美的刀法之所以形成,是技藝達到純熟的表現(xiàn)。時常有人在臨摹一張好畫時,感到最難的莫過于筆觸,因為筆觸是作者心靈與技巧的產(chǎn)物,刀法也如此,是任何模仿都難以體現(xiàn)的東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斷地積累經(jīng)驗,才能達到理想的真正屬于自己的刀法。那種石紋與雕痕、光滑與粗糙、凹面與凸面、圓刀排列、平刀切削……所表現(xiàn)的藝術語言,擁有其他雕塑材質所沒有的獨特魅力。從不同角度觀看,可以讓雕塑作品的空間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展,將雕塑的材質和肌理充分的表現(xiàn),讓雕塑變得更有觸感。這些“習慣性動作”都是基于雕塑藝術自身的性質形成的,從屬于雕塑藝術的基本概念,是最原本的雕塑語言,即玉石雕塑語言。
二、玉石雕刻創(chuàng)作心靈感受的重要性
一件玉雕藝術作品,外在形式固然很重要,但能打動人的是它的文化藝術內涵。也就是說,如何在作品的內涵層面進行更深的理解,是擺在每位雕塑家面前的重要課題。
例如,作品《思》的材料是青玉,呈綠色,是塊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原石,下面較厚,上面較薄。這塊冰玉材料藝術創(chuàng)作布局就做到了“形、神、意”的和諧結合。在材料的下部因材施藝,展現(xiàn)出撐著傘的少女站在石崖邊上,迎著狂風暴雨思念著親人歸來的畫面,利用巧色,在材料的上部把狂風暴雨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作品的整體布局結構合理,準確地體現(xiàn)筆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完美地達到筆者的立意要求。作品有沒有神韻,能否折射出作者的某種思想、意圖、情趣,能否扣人心弦,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和視覺享受,這才是作品的靈魂?!吧瘛本褪亲髌返撵`魂,是評價作品優(yōu)劣的標準,“意”是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動靜相濟的詩意空間。只有做到形、神、意的完美結合,才能使作品更有生命力、有藝術價值、有獨特的藝術內涵。
雕塑作為一門特殊的藝術形式,通過材質、肌理、顏色、造型以及塑造手法等因素,以形象表現(xiàn)情感,以有限表現(xiàn)無限。在形體的認識過程中,以“形體”的感受為前提,賦予形體含義和想象為過程,才能在雕塑作品里得以繼續(xù)延伸。也就是說,創(chuàng)作者要根據(jù)原材料白然形態(tài),借以表達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心會禪機之妙,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面對每件或大或小的玉石原材,不要輕易動手,要慢慢觀賞,直到有一天觸動了你的心靈深處,再進行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要以拙為巧,化丑為美,雖經(jīng)雕琢,但不失自然,因勢成形,天趣自然。
“藝術來源于生活”,即是說藝術創(chuàng)作是在藝術家們認識自然、感受自然的基礎上,將個人情感、思想、感受通過指定的形式和內容表達出來。因此,準確地說,藝術是“藝術家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用情感的感受去喚起審美主題的思想共鳴,使人心靈激蕩,從中獲得審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