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股東壓迫”救濟路徑及效果:實證與域外鏡鑒

        2019-09-10 10:51:14武勝男
        商業(yè)研究 2019年8期
        關鍵詞:公司法救濟情形

        武勝男

        (吉林大學 法學院,長春 130012)

        內容提要:我國公司法對受壓迫股東提供了兩類救濟路徑,但均存在一定的缺陷。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在原則性規(guī)定層面,《公司法》第20條第1款、第2款中的“濫用股東權利”缺乏闡釋,司法實踐中對此認定模糊,一些利益受損股東并不能依據該條獲得充分的救濟,法院對第2款規(guī)定的救濟方式理解亦不一致。具體性規(guī)定層面,《公司法》第22條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缺乏靈活性,也未與《公司法》第20條第1款、第2款相聯結?!豆痉ā返?4條的適用情形有限,無法有效保護受壓迫股東的退出利益。從為受壓迫股東提供體系化保護角度分析,上述法條之間也缺乏互動與協(xié)調。結合我國立法現實及司法實踐,在適當借鑒英美法相關規(guī)則的基礎上,我國《公司法》對受壓迫股東救濟路徑的完善應從增設有關“濫用股東權利”的司法解釋,將股東壓迫內涵納入到“濫用股東權利”項下,協(xié)調《公司法》第22條、第74條和第20條第1款、第2款之間的規(guī)定著手。

        美國學者羅伯特·漢密爾頓認為“股東壓制、排擠都是用來描述控制股東限制或排除少數股東參與企業(yè)管理和剝奪他們從其投資中應得的重要的經濟收益的各種各樣的濫用性策略的詞匯”[1],當控股股東濫用其控股優(yōu)勢及資本多數決原則,對非控股股東形成“壓迫”使其權利及利益受損時,作為股東間事前安排可能不充分的漏洞填補,公司法必須提供相應的法定救濟路徑,借由司法實踐救濟受損的股東利益。與股份有限公司相比,有限責任公司中“股東壓迫”類問題尤應受到重視,各國公司法對此都提供了多元化的救濟路徑。但與英美法較為成熟的規(guī)則相比,我國相關的立法和司法實踐尚存一定缺陷。對此,現有研究主要集中探討個別規(guī)則的缺陷,缺乏對股東壓迫救濟路徑的體系性認識。對域外法的梳理和借鑒也缺乏與我國現有立法和司法現實相契合,相關討論也缺乏實證分析的視角,在救濟路徑的完善方面也并未重視現有法條、司法解釋之間的協(xié)調分析。本文以期通過對我國有關“股東壓迫”救濟路徑的實證考察,在結合我國立法和司法現實的基礎上,適當借鑒英美法的相關規(guī)則,為受壓迫股東構建全面化、體系化的救濟路徑。

        一、“股東壓迫”的內涵考證

        (一) 股東壓迫與我國公司法的聯結

        “股東壓迫”一詞并未出現在我國公司法的立法文本和司法實踐的討論中, “大股東濫用權利侵害小股東”等表述在司法實踐中更為常見。但這些表述通常是在籠統(tǒng)的層面表達控股股東侵害非控股股東利益這一常見現象,至于此種權利及利益受侵害的發(fā)生機理以及救濟受侵害股東的法理基礎、股東侵害行為的具體認定標準及判定邏輯乃至相對應的救濟路徑類別及具體可施加的救濟方式,都未能在立法及司法實踐層面得以厘清及闡明?!盀E用股東權利”是我國《公司法》第20條第1款、第2款中出現的一個重要術語,這兩款應視為公司法中的強制性規(guī)范①,因為其規(guī)定了股東應負有不得濫用股東權利的義務,如果其違反該項義務致使公司或其他股東受有損失,違反義務的股東負有賠償責任?!睹穹倓t》第132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民事權利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民法學意義上的禁止權利濫用原則在此得以映射。但“濫用股東權利”原則的內涵所指為何,立法上沒有明晰。而此種濫用在未予限縮解釋的情況下,似乎又足以囊括本文提及的“股東壓迫”類行為,它可以指涉股東所有的濫用性、欺壓性行為,無論是針對公司還是其他股東。由此觀之,《公司法》第20條第1款、第2款在此種意義上為股東壓迫類問題留有廣泛的適用空間,但事實上該條能在多大程度上救濟受壓迫股東仍需要通過司法實踐檢驗。

        與“濫用股東權利”此種籠統(tǒng)模糊的概念所形成的原則性規(guī)定相比[2],《公司法》第22條股東可訴請決議無效或可撤銷以及《公司法》第74條不分配股利下股東可請求公司收購股權的規(guī)定表明了兩種具體壓迫情形下股東可尋求的救濟路徑??毓晒蓶|壓迫非控股股東的方式之一即是通過做出決議的方式,不分配股利則是剝奪了非控股股東資產收益權,是一種更為典型的壓制行為。這兩種救濟路徑對于保護具體情形下受壓迫股東的權利及利益有無事實上的幫助,也仍需要從司法實踐中探求答案。

        (二)追溯股東壓迫的核心要義:基于英美法上的分析

        1. 美國法上的股東壓迫。美國大多數州立法并不界定股東壓迫,而判例法中法院提出三種認定標準。其一是將控股股東對“公平交易”標準的違背視為壓迫[3],為美國早期很多判例遵循。其二將控股股東違反相應的信義義務及公平交易義務認定為壓迫②。其三將違反股東的合理期待視為壓迫,In Re Kemp &Beatley, Inc.案確立了該項標準?!昂侠砥诖睒藴矢鼈戎仃P注非控股股東的需求,其期望通過投資獲得的工作、股利、管理職位或者相應的福利及保障,都可以是期待的具體表現形式。當此種期待被他人剝奪而其又無法以有效方式退出公司收回投資時,壓迫就此發(fā)生③。有關合理的邊界,則主要從兩個層面予以考量:其一,此種合理暗含股東的此種期待必須是基于與其他股東達成的共識所形成,因此它不應當僅僅是股東自身的主觀愿望,它必須已經或應當被其他股東知曉。其二,合理期待隨公司運營而動態(tài)變化,不單單限于公司設立之初④。合理期待標準在實踐中應用范圍最廣[4]。

        2. 英國法上“不公平損害”的認定。與美國法不同,英國法上將此類股東壓迫行為表述為“不公平損害”⑤。一份法律委員會有關股東救濟的報告列舉了一些可被歸類于此的具體情形[5]。對于不公平損害的具體含義,立法中并未闡明,實踐中法院主要從“不公平性”和“損害”兩方面進行認定。關于“不公平”的認定,O’Neill v. Phillips案中⑥,霍夫曼法官確認了兩個標準:其一是該行為違反了對經營公司事務而達成的共識條款;其二是適用規(guī)則或適用方式違背了衡平法上的善意要求[6]。前者主要是基于違反公司章程或股東協(xié)議的考慮,后者主要是為英國法上的準合伙公司設置的衡平原則。衡平原則拓寬了“不公平”應當考量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可與股東合理期待相提并論。準合伙公司中,除了公司章程或股東協(xié)議,如果股東間口頭約定或承諾構成了公司設立的基礎并由此形成共識,此種“合法期待權”也應予以認定并被保護[7]。對于“損害”也主要存在兩種情形,即金錢損害和非金錢損害。

        基于此,關于股東壓迫的涵義至少可以從兩個維度予以闡釋:其一,從行為的角度,股東壓迫表明控股股東針對非控股股東實施了單獨或一系列的違法或不合理的不當行為。其二,從結果的角度,非控股股東的權利及利益受到侵害,此又可分為三個層面:股東的法定權利、章定權利或股東協(xié)議中約定的權利受到侵害;股東的利益受到侵害;股東設立公司時及公司后續(xù)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合理期待受到侵害。

        二、“股東壓迫”法定救濟路徑的實證反思

        (一)反思1:《公司法》第20條第1款、第2款的實證考察

        1. 案例統(tǒng)計與分析。本文借助無訟案例數據庫針對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判決中適用《公司法》第20條第1款、第2款的案例進行實證分析。檢索方式為:在法規(guī)條目項下查找“公司法”,具體到《公司法》第20條第1款、第2款項下,選擇“判決書”類型,選擇2015年、2016年、2017年。截至2017年12月31日,引用20條第1款的案件共880例,引用第20條第2款的案件共174例。從引用第20條第1款的案例中手動篩選出同時引用第20條第3款,并排除當事人不同、基本案件事實相同的串案以及一、二審重復及同時適用第1款、第2款的案例(均計1例),最終得到166例。從訴訟主體上劃分,股東訴股東(包括股東訴股東及股東訴公司)共59例,公司訴股東共58例,其他主體類共49例。

        實證分析主要聚焦兩個問題:“濫用股東權利”的認定標準以及法院的救濟方式。下兩張表對法院適用該條裁判的案例中涉及的“濫用股東權利”的主要表現方式作梳理,主要以被訴方為股東的案例作為基數統(tǒng)計,共117例⑦。從侵害對象上劃分,可分為侵害股東權利及利益,包括直接侵害股東權利及利益以及間接侵害股東利益(股東對公司的合法利益),見表1及表2。由此可知濫用股東權利的表現方式中排除股東參與管理、控股股東未經授權、同意而單方實施其他行為以及侵占公司資產類占據了大多數情形,前兩者主要被歸類在損害股東利益責任糾紛中。排除股東參與公司事務屬于侵害股東經營管理權,也是對股東投資公司的一種合理期待的損害。因為相較于股份公司,有限責任公司中的股東往往在獲取投資收益的期待之外,還有參與公司經營的期待。股東未經授權單方實施的行為,應屬于對公司中組織性規(guī)則的背反,逾越其既有的權利邊界行使權利,導致其他股東的合法利益受到損害。挪用、侵占公司資產的行為更多涉及股東對公司利益的侵害,與本文強調的控股股東對股東權利和利益的直接侵害有一定差別。

        表1 “濫用股東權利”的主要表現方式——直接侵害類

        圖1 股東訴請的救濟類型(單位:例)

        表2 “濫用股東權利”的主要表現方式——間接侵害類

        主要表現方式案例數量占比(/117)未出資或抽逃出資32.56%挪用、套取、侵占公司資產3630.77%股東與公司同業(yè)競爭54.27%

        在以股東為原告的訴請案件中(共87例),其訴訟請求有時并不局限于第20條第2款所規(guī)定的賠償損失,還包括非金錢類的請求。圖1是股東訴請的救濟措施的類型統(tǒng)計。在股東訴股東的案件中,原告基于《公司法》第20條提起損害賠償的共 33例,法院支持股東賠償訴請的占比接近一半(16例)。對于該賠償責任的具體認定,法院主要依循三個要素:濫用股東權利行為的存在;股東受有損失;行為與損失間有直接因果關系。在這16例中,還存在法院同時適用其他救濟手段的情況。此種案件具體分為兩類,第一類,法院結合適用其他法律,例如合同法有關合同無效的規(guī)定適用相應救濟;第二類,在未引用公司法其他法條或合同法等其他法律的情況下,法院仍依據個案施加除賠償損失之外的救濟方式,如(2015)馬民二初字第00033號民事判決書。此外,一些案件還單獨適用《公司法》第20條第1款,根據個案做出停止濫用權利的行為、返還相關財產的決定,如(2017)川1322民初1016號民事判決書。

        2. 《公司法》第20條作為受壓迫股東救濟路徑的缺陷。亟須澄清,從文義出發(fā),濫用股東權利和前文所探討有關股東壓迫的要義存在差異,其涵蓋的范圍比股東壓迫所涵蓋的范圍更廣?!霸摋l的規(guī)定無疑是針對所有股東、所有股東行為的規(guī)范,而并非僅禁止股東壓制行為”[8]。由此推知《公司法》第20條第1款、第2款應當可以作為救濟受壓迫股東的路徑,賠償利益受損股東。然而,從裁判效果上看并非如此。首先,大部分裁判中不會闡述“濫用股東權利”,抑或闡釋不充分,通常是在闡述案件時結合具體事實直接列舉法條,卻沒有進一步論證適用該條的理由。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法條涵義的模糊性導致司法實踐中并無具體認定“濫用股東權利”時可參照的標準。當然,也有部分判決對“濫用股東權利”做出了一些解釋,一些案件指出股東超越其權利行使邊界,應被視為股東濫用權利,如(2016)冀0730民初371號民事判決書。很多法院從違反公司法、公司章程的角度理解濫用權利行為,這種違法性認定主要考量了行為外在的、形式上的違法性,但當控股股東的行為在形式上未違法,程序上亦無瑕疵,但小股東的利益在實質上確實因其不正當、不合理的目的,經不正當的行為方式受有損害,包括對某些合理期待的侵害,亦即其行使權利的效果不公正,缺乏“合理性”,行使權利的目的欠缺正當性。此種情形應當落入司法介入的范疇,也應是《公司法》第20條第1款、第2款所應實現的救濟目標,但是法院卻并不傾向將該條應用于上述情形。在深圳市國瑞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與西部航空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決議效力確認糾紛一案中(2015渝一中法民終字第00865號民事判決書),法院欠缺靈活的適用《公司法》第22條,卻忽視了小股東受壓迫的可能性。其并未基于《公司法》第20條對控股股東行為實質上造成小股東利益受損進行認定,對“濫用股東權利”的認識模糊,又將“濫用股東權利”僅僅同表面化的違法性相鏈接,使得原本可以對受壓迫股東提供保護的《公司法》第20條第1款、第2款在適用上出現困境。

        客觀的利益衡量也應是法院在此類案件中予以考量的內容。尤其在有限責任公司,對于此種利益沖突,法院更應側重從股東權利及利益受侵害的結果考量,同時考量控股股東行為的目的,以其行為及目的的合法性、行為效果的公正性與合理性認定控股股東的行為是否構成或有極大可能構成實質意義上的股東壓迫,從而使《公司法》第20條第1款、第2款實現保護受壓迫股東的功能。目前的司法實踐對該條的應用并未達到此種效果,而這又與尚未將和股東壓迫有關的要義內涵同“濫用股東權利”相聯結有關。司法實踐對《公司法》第20條第2款的理解亦存在差異,法院的不同處理方式促使我們思考,“濫用股東權利”項下的救濟手段是否存在局限性。如果股東的權利濫用行為并未造成實際損失,而小股東又可能存在權利或利益受有損失的風險,在第2款無法適用的情形下,法院又應如何救濟小股東,是否有施加其他救濟方式的空間?

        (二)反思2:具體性救濟路徑的立法規(guī)定及司法實踐效果

        1. 股東會(董事會)決議之訴?!豆痉ā返?2條雖規(guī)定了公司決議無效、撤銷之訴,但并未明確壓迫情形下決議的性質??毓晒蓶|濫用資本多數決做出決議屬于對其表決權的濫用,應視為“濫用股東權利”。然而《公司法》第20條和第22條是否有聯結的空間。如果有,又應如何聯結?濫用表決權下的決議能否基于違反第20條,進而適用第22條認定該決議內容違反法律規(guī)定無效?針對此種類型的決議效力,理論上有三種觀點,其一認為無效,主要基于相關內容違反公序良俗原則,從適用權利濫用原則的角度認定;其二認為可撤銷,該種觀點主要以排除對股東造成損害為目標進行考量,救濟成本也在其考量之中;其三認為應基于個案情況分析,無效和可撤銷都有可能予以適用[9]。立法和學理上觀點的不確定也影響了司法實踐的具體認定。例如,湖南勝利湘鋼鋼管有限公司與湖南盛宇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公司決議糾紛(2015潭中民三終字第475號民事判決書)及姚紅星與姚紅恩、姚超公司決議撤銷糾紛(商水縣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就對濫用資本多數決的決議做出了不同性質的認定。然而,還有一類案件的裁判觀點更值得商榷,以李建軍訴上海佳動力環(huán)??萍加邢薰竟緵Q議撤銷糾紛案為代表⑧。最高院“裁判要點”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有限責任公司的特殊性。因有限公司的閉鎖性特征,需要探求控股股東行為背后的公正性與合理性,不能僅以其行為在形式上的合法與違法而論該行為的正當性,從而違背對股東平等原則、股東利益衡平原則的遵循。商業(yè)判斷和公司自治等考量固然重要,但此考量不應以股東受壓迫、權利及利益受有損失為代價。

        2. 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相較于前兩種救濟方式,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似乎為特定情形下受壓迫股東提供了直接擺脫壓迫境況的路徑——退出公司。然而無論從立法還是司法實踐的視角考察,二者都與該條旨在保護小股東利益的初衷存在差距[10]。立法層面,股權回購的適用范圍存在局限性,例如連續(xù)5年不分配股利才能引發(fā)此種回購權,而未滿該年限卻一概不被認為股東利益受損。對于其他類型的股東壓迫,該條也沒有得以適用的空間,這種限制并不利于其保護不同情形下受壓迫股東的退出利益,這與我國在引入該制度時并未區(qū)分股份評估權和股份收買權有一定關系[11]。司法實踐層面,法院適用該條第1款進行裁判的案例屈指可數,可見該款實踐價值并未顯現,而這種情形也的確少見。《公司法司法解釋四》第15條規(guī)制了長期不分配股利的情形,但其仍然被限定在“濫用股東權利”項下,使得與之相關的問題仍需要回歸到上文提及的認定標準中去,從而引發(fā)法條之間的聯結契合問題。該條也缺乏與《公司法》第20條第1款、第2款以及第22條在解決此類問題上的互動,未形成保護受壓迫股東利益的體系化救濟路徑。

        三、“股東壓迫”救濟路徑的英美法鏡鑒

        (一)英國公司法

        “不公平損害”救濟和“基于公平與正義”的解散救濟是英國法上對于受壓迫股東的保護措施,相較于后者,前者的適用空間更大,實踐中也更為常見[12]。根據《英國公司法》第996條⑨,對于受到不公平損害的股東,法院可以施加多種救濟措施。實踐中,要求公司或其他股東購買股份成為了最受歡迎的措施[13],因其平衡了受壓迫股東與剩余股東的利益,既維持了公司的持續(xù)經營,又保障了股東的退出利益。“基于公平與正義”的解散救濟則有嚴格的適用前提,即“基于公平與正義”,然而“公平與正義”尚未有特定的解釋。根據對相關案例的梳理,判令解散的情形既包含常見的公司僵局,也包括拒絕支付合理紅利類的壓迫情形。因此,“不公平損害”救濟與“基于公平與正義”的解散救濟都可以涵納一些股東壓迫情形。但與“不公平損害”救濟側重校正“不公平”而言,解散的適用情形不限于此。救濟方式的不同不影響二者共同保護受壓迫股東目的的一致性,二者在保護受壓迫股東利益上的作用都不容忽視[14]。

        (二)美國公司法

        美國各州的立法和司法實踐為救濟受壓迫股東主要提供了兩類救濟機制[15],第一類機制,以美國《標準商事公司法》為參考,在立法中將股東壓迫納入非自愿解散的適用情形,非自愿解散可類比我國的司法解散。進而在立法中豐富救濟方式,或者法院通過對美國《標準商事公司法》進行法律解釋豐富救濟手段[16]。第二類機制則并未將壓迫與解散相聯結,股東可以控股股東違反信義義務為訴由提起直接訴訟[17]。

        解散作為最為激烈的救濟手段,法院往往認為其可能并不是最適宜的方式[18],一些州的立法都會授權法院在此情形下施加諸如股權回購、獲得賠償、指派臨時董事類的替代性救濟措施。例如伊利諾伊州就在其商事公司法中規(guī)定股東壓迫案件中,法院可施加一系列救濟措施,包括解聘董事或管理人員、分紅、賠償損失、股權回購,同時指出這是不限定性的列舉。只有在法院認為這些替代性救濟措施都不充分時,解散才有可能適用[19]。俄勒岡州制定法也與之類似。與英國的司法實踐相似,股權回購被認為是最適宜的替代性救濟方式。一些法院通過尋求制定法上的授權而采用股權回購,另一些法院則依托衡平法上的權力命令股權回購[20],后者常被稱作“強制股權收購”。

        (三)啟示

        從英美兩國有關股東壓迫的立法和司法實踐歷程出發(fā),二者都未在立法中界定股東壓迫,而是通過法院在司法實踐中逐漸明晰了相關標準。并且都盡可能通過諸多描述性的語詞劃定股東壓迫的邊界,具體情形的列舉也充實了股東壓迫的內涵。通過對股東信義義務、衡平性的考量等確認實施相應行為的股東的法律責任。二者在闡釋股東壓迫的內涵時存在一定差異。美國法上的信義義務標準側重對控股股東施加義務,明確其信義義務,合理期待原則將目光轉向小股東,英國法有關“不公平性”的認定中也有關于對股東“合法期待權”的違反。從救濟方式上看,二者都將解散和股權回購作為救濟手段,相較解散,股權回購更受重視,同時二者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也都致力于為受壓迫股東提供多樣化的救濟路徑。

        基于英國法上的“不公平損害”救濟,很多情形只要滿足“不公平”、“損害性”,法院就可依其自由裁量權施以適當的救濟。該規(guī)則適用的廣泛性再加上法院可以依個案施以不同救濟的靈活性,使得該項針對小股東的救濟機制具有了很強的現實意義[21]。然而,這些也與英國的判例法傳統(tǒng)、法官廣泛的自由裁量權息息相關,我國能以何種方式借鑒仍需結合我國現行立法和司法實踐現狀考量。美國各州將股東壓迫與非自愿解散相聯系,但是很多案例已經顯現出法院不傾向判決解散,替代性救濟措施成為了法院著重考慮的對策。我國有部分學者曾認為,為解決壓迫問題,應借鑒英美法,將司法解散的事由拓展至股東壓迫,此種觀點尚需斟酌。受壓迫股東利益確實需要法律給予回應,但應如何通過更有效率、更符合多方利益的方式回應,還需從不同角度考量。從救濟成本和社會效果的角度,解散并不是最佳救濟路徑,公司法及司法實踐應當發(fā)展出更低成本、更高效的救濟路徑。

        四、我國“股東壓迫”法定救濟路徑的完善思路

        對受壓迫股東救濟是司法介入公司自治的表現,司法確應尊重公司自治。但在有限公司中,某些行為不僅涉及商業(yè)判斷,更事關股東間的利益衡平。我國公司法語境下,《公司法》第20條前兩款可被理解為確認了股東間的受信義務,其內涵與英美法上的信義義務內涵并無太大差別?!安坏脼E用股東權利損害公司或者其他股東的利益”的本質體現的是股東應負有的消極性義務,與信義義務中忠實義務的范疇較為相似。司法實踐中的一些裁判觀點也印證了此種信義義務的創(chuàng)設,如(2015)通中商終字第00396號民事判決書。在此基礎上,這兩款規(guī)定應如何進一步細化并完善,使其充分實現救濟受壓迫股東的效果?《公司法》第22條及第74條又應如何與第20條協(xié)調?在此過程中,怎樣最大程度的借鑒英美法較為成熟的規(guī)則而又同時契合我國現有的立法及司法現實,這些問題亟待理論上給予回應。

        第一,增設《公司法》第20條第1款、第2款司法解釋規(guī)則。由于我國立法上對股東壓迫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司法實踐中又因概念的模糊導致對受壓迫股東救濟不力,我國也應在《公司法》現有規(guī)定的基礎上對相關模糊的概念進行厘清并闡釋。濫用股東權利雖并不完全等同于股東壓迫,但在民法上對“濫用”的考量已發(fā)展出多種標準,學理上也基于多種角度對其進行界定的基礎上,英美法有關“股東壓迫”的要義內涵也有充實到我國“濫用股東權利”項下的空間,進而使《公司法》第20條第1款、第2款的規(guī)定更有效實現其在解決股東壓迫類問題的效用。未來以司法解釋的方式予以闡釋較為適宜。英美法司法實踐的不同認定標準值得借鑒,結合我國公司法的現有規(guī)定,股東信義義務和合理期待原則都應成為界定該類行為的理論基礎?!盀E用股東權利”項下包含與股東壓迫有關的行為應具體闡釋為:控股股東違反其對小股東的信義義務,借由不正當的目的,或其行使權利的方式存在顯著的不公平、不合理,導致股東權利及利益在實質上受有損害,或者損害了股東的某些合理期待。此種期待仍需要法院在個案中依股東間的意思表示進行推定。借助此種闡釋,股東壓迫在我國公司法語境中“濫用股東權利”項下有所依托,從而實現該條對不同情形下受壓迫股東的權利、利益及其合理期待的一體化保護。

        將股東壓迫內涵充實到我國公司法語境中的“濫用股東權利”后,仍然需要考慮司法實踐如何回應立法的可操作性問題。因此,司法解釋還需對“濫用股東權利”項下涵括的具體壓迫情形進行非限定性列舉。結合我國司法實踐,同時參考英美法上的判例情況,相應情形應涵括以下情形,但不限定于:(1)控股股東濫用資本多數決做出的決議實質上損害了小股東的權利或利益;(2)控股股東侵害小股東的經營管理權,侵害小股東對參與經營的合理期待;(3)拒絕股利分配或分配過程中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行為;(4)控股股東操縱董事會,對董事發(fā)放不合理薪酬的行為;(5)未經授權單方實施的其他行為。在判斷相關行為是否屬于“濫用股東權利”項下的股東壓迫時,法院一方面應注意股東行為的合法性、行為目的的正當性,另一方面也應重視控股股東行為導致的損害后果,考查該行為是否正在或將會、或有極大可能侵害了小股東的權利及利益,或者導致小股東的合理期待無法實現。行為的合理性也應予以適當考量。

        救濟措施方面,《公司法》第20條作為原則性規(guī)定,其不應過分限制法院可施加的救濟方式。在司法實踐中已經存在法院依據《公司法》第20條第1款或第2款施以除賠償損失之外的救濟方式情況下,未來也可通過立法允許法院針對個案施加適宜的救濟方式。這種規(guī)則設計一方面可以為該條與《公司法》第22條及第74條的協(xié)調留下契合的空間,相輔相成,另一方面也可最大限度地實現對受壓迫股東利益的保護。當然,此種規(guī)則設計更需要法院在案件裁判時遵循商事審判思維,主體間利益的衡平性、符合個案救濟方式的衡平性都應在考量范疇內。

        第二,《公司法》第20條與第22條、第74條的協(xié)調。《公司法》第20條前兩款所體現的股東信義義務,同時表明控股股東行使表決權時不能濫用資本多數決原則,不正當的限制或損害小股東利益,否則依此做出的決議應屬違反強行性規(guī)范,性質上應判定為無效[22]。如果股東利益在此時因控股股東濫用表決權的行為而受有實際損失,受損害股東也可依第20條的規(guī)定主張賠償損失[23]。法院在對有爭議的決議效力進行認定時,不僅應審查決議做出的程序等形式上的合法性、合乎章程要求,還應當結合“濫用股東權利”項下股東壓迫的內涵及涵括的情形進行審查,兼顧考量決議內容的合理性及公平性,在維護公司決策和保護小股東利益中尋求平衡。當然這些審查必須在一定限度內進行,否則又會導致司法干預公司自治的新問題出現。此種限度需要法院綜合考量前述“濫用股東權利”項下股東壓迫的內涵。

        對于受壓迫股東,補償性或權利恢復型的救濟路徑與退出利益的實現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退出公司可以使股東真正擺脫受壓迫的境遇。而受壓迫的小股東基于其弱勢談判地位,往往無法以事前的方式與其他股東達成相應安排,此時公司法應當設置一個低成本、便捷性的退出規(guī)則。未來我國《公司法》第74條進行修正時應注意回歸其立法初衷——糾正大股東濫用控股地位的行為,保護小股東利益,保障其收回投資實現退出公司的目的。在保留已有的適用情形下,為滿足不同壓迫情形下受壓迫股東能夠以股權回購方式退出公司,也與《公司法》第20條第1款、第2款相協(xié)調,“濫用股東權利”項下的股東壓迫情形應當納入該條的適用情形中,從而保障受壓迫股東的退出利益。但應注意此種股東壓迫情形的股權回購與因公司發(fā)生重大變更的異議股東回購在規(guī)則的具體設計上應有所不同。對于前者,英美兩國采用的股份收買、股權收購的具體規(guī)則值得借鑒,諸如收購主體涵括公司與其他股東、收購價格的多樣化評估標準等適宜在未來有關該條的司法解釋中予以具體規(guī)制。

        五、結語

        我國公司法雖然為有限責任公司中受壓迫股東提供了救濟路徑,但在救濟路徑的具體規(guī)則設計以及救濟體系的構建方面仍然存在缺陷。通過對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壓迫”救濟路徑的完善,不同壓迫情形下的股東都能找到相應的救濟基礎。通過相關的立法和司法解釋的規(guī)則創(chuàng)設及協(xié)調,在司法實踐的具體適用下,控股股東利益和小股東利益將在最大程度上實現衡平。為小股東提供體系化、全面化的救濟路徑也將使得我國公司法在有關股東利益保護的規(guī)則上更具有競爭力。

        注釋:

        ① 根據艾森伯格對公司法規(guī)范的分類,其中一種分類方式為:強制性規(guī)范、賦權性規(guī)范、任意性規(guī)范。See Melvin Aron Eisenberg.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ion Law[J]. Columbia Law Review,1989,89(7):1461.

        ② Baker v. Commercial Body Builders, Inc., Judgement of 1 March 1973, 264 Or.614,507 P.2d 387,56 A.L.R.3d 341(1973).

        ③ In re Kemp &Beatley, Inc., Judgement of 29 November 1984, 473 N.E.2d 1173.

        ④ Meiselman v. Meiselman, Judgement of 27 September 1983, 309 N.C. 279, 307 S.E.2d 551.

        ⑤ UK Companies Act 2006, Section 994.

        ⑥ [1999] 1 W.L.R. 1092.

        ⑦ 一個案件中股東濫用權利的表現方式多樣,或者被告股東行為無法歸類為某一種濫用股東權利情形,故統(tǒng)計數量相加后與總案件數量不相等。

        ⑧ 對本案的詳細討論詳見彭冰.理解有限公司中的股東壓迫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10號評析[J].北大法律評論,2014(1).

        ⑨ UK Companies Act 2006, Section 996.

        猜你喜歡
        公司法救濟情形
        避免房地產繼承糾紛的十二種情形
        四種情形拖欠勞動報酬構成“拒不支付”犯罪
        公民與法治(2020年4期)2020-05-30 12:31:34
        德國《有限責任公司法》中的法律形成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1:46
        不當解雇之復職救濟制度的反思與完善
        公司的合同解釋與公司法的價值分析
        出借車輛,五種情形下須擔責
        公民與法治(2016年9期)2016-05-17 04:12:18
        關系救濟
        認繳制視野下的公司法人格否認
        商事法論集(2015年2期)2015-06-27 01:19:18
        論私力救濟
        28
        国语对白做受xxxxx在线中国| 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影院免费视频观看| 女女同性av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在线| 色www永久免费视频| 激性欧美激情在线| 日本高清色倩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软件| 麻豆第一区MV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久|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无码色戒|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在线视频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少妇| 强开少妇嫩苞又嫩又紧九色|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 欧美精品免费观看二区| av在线免费观看你懂的| 熟女人妻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亚洲av熟女少妇久久| 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 婷婷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国产一级自拍av播放|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的区别 | 50岁熟妇的呻吟声对白| 精品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白白色免费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人成网站色在线入口口 | 少妇高潮太爽了在线看|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аⅴ天堂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夜色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自拍视频免费在线| 成 人 免费 黄 色 视频| 亚洲www视频| 亚洲av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三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