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機忘歲月,一笑傲乾坤?!逼咴鲁?,天剛熱,瓷友衣兄在微信上大方地亮出一只全品的明末崇禎青花瓷碗,山水人物,畫得滿,彩也重,遠看猶如一位濃妝艷抹的村野美女,野逸本色中摻雜著撩人的妖嬈。近觀碗上大塊低沉的青花發(fā)色濃得有些化不開,還肆意暈散著,似乎壓低了瓷畫的天空。青山如黛,綠水橫波,岸泊孤舟,垂柳輕揚,景色蕭瑟。而其中系舟回首的漁夫,隔岸悵望的閑者與雁陣下持杖遠去的老翁大致面無表情,卻隱約傳遞著一種人情淡漠與昭示大明王朝氣數(shù)不足的暮氣。好端端一只濃重的崇禎青花碗乍看竟如此晦氣,幸好碗壁上有這句寫得略顯童稚,卻饒有老莊道行的話頭,點明了看破紅塵的警醒,著意體現(xiàn)出了“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大明王朝二百多年積淀下來的精氣神,讓我們不由對崇禎青花的人文氣象點贊。就此而言,我要恭喜衣兄:這只有文化的明代崇禎青花碗值得共賞把玩。
明朝是一個有文化,講禮數(shù)的朝代,多姿多彩,中華衣冠制度,典章文物,審美情趣,將中華文化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朝文化還保留和激揚了中國人的骨氣,剛勁之氣,至今想來還讓國人蕩氣回腸。
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人來說,藏書是名山事業(yè)。著名散文家、報人前輩黃裳先生是藏書界的泰斗,他收藏的明刻本、清刻本是國內一流的。黃裳先生有一個收藏趣事:澹生堂主人祁彪佳是明朝天啟年間的進士,在清順治三年因復國無望跳塘自殺了,家人將澹生堂藏書藏在夾墻里,一存便存了兩三百年。后來家族北遷,當年最后一房,只有一個老太太住在原來那個地方。多年前老太太沒有生活來源,開始把墻里的書挖出來,賣給小攤小販挑擔子的人,挑擔子的人再以收廢品的價格賣給舊書商。澹生堂藏書流出來之后,黃裳不斷地在市場上購買。他逐漸打聽到了那些書出自紹興,而后他就到了紹興,通過一個攤販找到了貨源的真正地方。他想了一個法子,把那幾個經(jīng)常在老太太家收書的小攤販聚在一起,勸他們排好序每人一天輪流在老太太家門口蹲守。哪天老太太賣書了,他們中的誰運氣好,誰就收了,然后再賣給黃裳。最終黃裳把澹生堂大部分重要的東西都拿到手了。那時候國家文物局的局長是鄭振鐸,他跟黃裳是很好的朋友,給黃裳寫了封勸告信,黃裳就主動把這些珍貴的明刻本都捐給了國家。
說這段故事的是當代最著名的藏書家韋力先生,是當今中國民間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人,韋力的藏書樓“芷蘭齋”位于京城西南四環(huán)的僻靜小區(qū),有六百平米的書房,收有古書逾七萬冊。韋力藏書講究“四部齊備”,側重活字本、稿抄校本、殿版書和印譜碑帖?!败铺m齋”收藏的明代汪廷納撰《坐隱先生全集》三種十八卷,刊刻了中國首張版畫,用到傳統(tǒng)水墨各式線條和皴點。另一部明內府彩繪本《春秋五霸列國志傳》,葉內插畫由礦質顏料繪成,神采宛然,艷麗無方,令人驚絕。韋力先生在古書鑒定上也顯真章,在“南都”的一篇訪談錄上,他談了一個絕招:中國傳統(tǒng)上的書籍遞傳靠藏書章。一部書的藏書章,是從書頁的右下角開始,一直往上打。造偽的人不知道,把章往中間打,一打之后,時間就不對了。比如一個明代人的章打在清代人章的上方,那么就知道這書的遞傳過程是偽造的。同時,不同的時間還用不同的印泥,明代的印泥要比清代的深,民國的印泥比清代的淺。明初為了防備印泥被蹭了,打上印之后,用滑石粉往上一撒,印泥就干了。但滑石粉含鉛,鉛與印泥產(chǎn)生化學反應,會產(chǎn)生黑邊。凡是明代早期的印,都有黑邊,因為當年宮里頭基本上都是撒滑石粉的。你現(xiàn)在打著宮里的印,但完全沒有黑邊,就不合那時候的制式。這些年韋力先生著述出版了多部訪書、藏書、題跋、書話等與古籍有關的著作,他認為尋訪、寫作是向歷朝歷代藏書人的敬禮,贊同古籍文物收藏家周叔弢的觀點,韋力很多年來再沒有在自己的藏書上加蓋過私章。
我素喜舊物,喜歡淘書,對古籍舊書相來心存敬畏,對明代刻版書更心生向往,但囿于學識、眼力、財力所限,只在名山書海側畔群逡未進,故而多年來只做壁上觀,未能有一二殘紙斷篇的收獲。
北京布衣書局的胡同先生《販書日記》寫得實在,讀著生趣,每日必出,每日必讀。多年來我一直關注著這位將愛好變?yōu)槁殬I(yè),雙魚座老虎,儒雅的書商胡同先生。五月末,布衣書局實體店重新開張,胡同組織的第一次交流活動,蠹魚會請來了寧波天一閣博物館的李開升博士,現(xiàn)場主講《書之為物——嘉靖本研究八年的思考與實踐》專題報告。李博士的專著《明嘉靖刻本研究》五月甫由中西書局正式出版,胡同先生契機組織簽名預售,我沒有搶到那批簽名本,卻在胡同的指引下,在中西書局微店訂到了一部散發(fā)著墨香的《明嘉靖刻本研究》。真心感謝李開升博士,為愛書人打開了認知明代刻本的玄秘之門,由此我們登堂入室,領略明代嘉靖一朝四十五年在中國版刻史上的特別意義。這一時期刻書規(guī)模空前擴大,刻版風格一改舊式,形成了刻書字體中的“宋體字”,并發(fā)展成為今天主要的漢字印刷體?!凹尉缚瘫尽背蔀椴貢缫粋€響亮的專有名詞,成為藏書者追求的一個理想境界。
上天眷顧讀書人,就在關注胡同先生與李博士簽售活動那幾天,我在《孔夫子舊書網(wǎng)》上有了新發(fā)現(xiàn),并收獲了我的第一批明刻樣本:兩件珍貴的嘉靖刻本散頁。
這是一張明代嘉靖五年由弘治進士陳鳳梧刊刻的《篆文六經(jīng)》本《儀禮》中的散頁:儀五,廿七。明代白棉紙初刻初印,通篇篆書,極為罕見,為明代私家刻書的精品?!秲x禮》為儒家經(jīng)典十三經(jīng)之一,詳細記載著周代的冠、婚、喪、祭、鄉(xiāng)、射、朝、聘等各種禮儀制度章程。嘉靖五年(1526)陳鳳梧刊刻《儀禮注疏》十七卷,是《儀禮》注疏合刻之始。
陳鳳梧,字文鳴,號靜庵。明代廬陵泰和人,弘治九年丙辰科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末至嘉靖初,官山東左布政使(巡撫),于曲阜建鐘樓、洙水橋坊、子貢廬墓堂,修洙水橋等。后升任吏部侍郎,終南京御都史,卒贈工部尚書。陳鳳梧著作頗豐:自弘治末年至正德初年,陳鳳梧校勘《儀禮》白文本十二卷;正德十六年(1521)又刊刻《儀禮》經(jīng)注本十七卷;嘉靖五年(1526)陳鳳梧刊《儀禮》,是他遍刊《儀禮》工作的自然延續(xù),也是總結。六經(jīng)為先秦典籍,最早都是用篆文抄寫的,故歷代多有復古之士用篆文抄寫,但因篆字上版刊刻較難,故鮮見刊印者。陳鳳梧在嘉靖年間刊刻了《篆文六經(jīng)》,此書全文為篆書,字體特殊,藝術和文物價值極高。此書以明代白棉紙印刷,紙質柔韌在有明一代書中尤稱上乘,而且為明代陳鳳梧刻篆書本《六經(jīng)》零種,存世稀少,公藏僅河南省圖書館藏有竹紙本,六經(jīng)(《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春秋》)合計五十九卷,存五十五卷,其中《儀禮》存二十卷。竹紙本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圖錄名錄》。而明嘉靖白棉紙本十分稀少,世所罕見,為拍場未見孤本?!吨袊偶票究偰恐洝贰秶业谌滟F古籍圖錄》《河南省第一批珍貴古籍名錄》均有著錄,為在冊善本。因此,這是一件難得的明嘉靖篆書版刻標本。
另一件為明代嘉靖大儒馮天馭刻本《文獻通考》散頁:郊社 明堂 卷七十三 十八。馮天馭刻本《文獻通考》流傳稀少,在《中國古籍善本總目》《國家第二批珍貴古籍圖錄》中均有著錄,為在冊善本。此散頁為明代白棉紙精印,開本精整,墨色濃郁,字體方板整齊,鐫刻精良,是典型的明嘉靖仿宋字體。馮天馭,字應房,號伯良,湖廣蘄州人。嘉靖十四年進士,歷大理寺評事、御史,累官至吏部右侍郎。此書刻于嘉靖初年,系馮天馭成名之前所刊,堪稱明刻本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
擁有嘉靖白棉紙印本是藏書家向往的愿景,我竟在朝夕之間美夢成真,以明版散頁入手,開啟古籍收藏之門。這要感謝藏書家草堂一客張旭先生的相讓成全,這位河北保定的年輕藏書家從收藏書畫入手,以收藏地攤上的清代坊刻本起家,以學養(yǎng)藏,以藏促學,多年積累下來,現(xiàn)藏有唐寫經(jīng)、宋版佛經(jīng)、明嘉靖嘉趣堂白棉紙《六家文選》等多部明版善本,他還收藏有近百種越南古籍,成為獨步海內的一大收藏特色。今年草堂一客張兄時常在孔網(wǎng)上低價拍賣二三十件一套的明清古籍珍稀版刻樣張,他說這是古籍入門的無聲的老師,還可學一下清末大藏書家楊守敬老先生,集一部新的留珍譜也是續(xù)功德。知書者必達禮,善莫大焉。不知哪天機緣一到,我還會入手集藏,書山有路,勤藏為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