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圣
幾番外出觀摩,頗有所獲,將學習心得悉數列下,恰逢經驗豐富的老師經過,掃了幾眼說:“你這些經驗固然不錯,但縱使去做,也只是拾人牙慧而已,又有什么用呢?”“千淘萬漉的經驗,運用到教學之中,怎么會沒用呢?”我有些不解?!凹幢阌杏?,也不過是別人的東西,你要學會創(chuàng)新。”聽聞此語,不禁感慨頗多,這么多年來,教育界的創(chuàng)新之風可謂是甚囂塵上,從未止息,但從近二十多年教育的發(fā)展來看,它的價值到底幾何卻令人質疑。
就語文教學而言,光流派就數不勝數,主張更是千差萬別,我們要承認切合教學規(guī)律的實踐并不唯一,任何可能閾限內的研究都是值得贊賞與肯定的,但若一心撲向標新立異,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缺少腳踏實地,就與教育的本質相違背了。很多人走得太遠,忘記了教育的本質就是“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而已,任何教育,只有通過培養(yǎng)人才能服務于社會,彰顯價值。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牢記自己的使命:帶好班,上好課,育好人。
僅僅在理論、名頭上不斷推陳出新,個人卻與實踐脫節(jié),產生的結論也只能是空中樓閣,無法落地,這對于教育的發(fā)展有百害而無一利。當下教育研究的風氣太過浮躁,課堂教學中這個方法用過了,如果在公開場合借用就是缺乏新意;課題研究中,但凡有人研究過的角度,就要努力避開,殊不知課堂展示或課題研究成果的公開不是宣布個人主權,提前占領陣地,往小了說就在于給青年教師一個借鑒的對象,或者提供一些啟示;往大了說通過一些教育的成功個例不斷地推動教研向縱深發(fā)展。事與愿違的是,研究成果的獲得者四處“巡演”,掙得盆滿缽滿,標榜著自己是某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建者,利益的誘惑使得不少老師失去了教育定力,產生了“彼可取而代之”的念頭,于是人人爭創(chuàng),競相開辟自己的園地,倒把那些已經成體系的教育智慧當成了避之不及的冰山。教育創(chuàng)新固然重要,它的真正使命是不斷貼合時代對人的需求,尋找到更高效的育人方式,進而擴大教育對個人與社會的影響。
教育創(chuàng)新本應鼓勵,但因為遠離了教育現(xiàn)場而失去它的精神底色,摻入了太多不該有的雜質。在當下教學改革的春風里,百花齊放,出現(xiàn)了形形色色的“主義”和“革命”,“亂花漸欲迷人眼”,青年教師一定要形成足夠的定力和思辨力,通過實踐去采擷自己最適切的教育教學路徑,教育只求新不求實的風氣可以休矣,古人說“為學大病在好名”,做教育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