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葉翠微,1959年生,湖北洪湖人。1982年畢業(yè)于湖北大學生物系,2005年獲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教育領導學碩士學位,華東師范大學在讀博士生?,F(xiàn)任海亮教育集團總校長,湘湖公學校長,海亮教育集團總裁,還被聘任為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政府教育顧問。在杭州第二中學的17年,葉翠微推崇“人性教育”。一直以來,葉翠微孜孜不倦,努力成就著他心目中的豐厚之書,常在嘴邊的那句“行者無疆”,是他的人生哲學。從事教育工作的37年,他上下求索,越過西東。
教育人從未放棄過自己的夢想、使命與擔當。但是,幾番奮進與陣痛下來,我們在新的歷史坐標方位上對辦教育有了更理智的認識:“教育的全社會尊重”與“教育人的白重”,恰如生命體DNA的雙螺旋體,支撐著教育事業(yè)的成長。未來,要辦“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xiàn)代教育”,離不開這一雙螺旋體。
“教育的全社會尊重”是教育最重大的供給側改革
“教育的全社會尊重”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里是有群眾基礎的,尊師重教一直是中國老百姓心目中的基本共識。黨的十八大后,黨中央更加重視教育,提出“國之興衰系于教育,教之興衰系于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礎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業(yè)?!?/p>
從這一論斷出發(fā),我們看到教育事業(yè)的社會性,沒有全社會對教育的尊重,教育只會是一場白娛白樂的“烏托邦”。我們看到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性,中國的現(xiàn)代物質文明給了我們一份從容,而這份從容如不能內注于教育之中,它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讓我們情何以堪?我們看到教育事業(yè)的文明性,工業(yè)文明和后工業(yè)文明存在一個基本的邏輯:誰擁有一流的教育誰就擁有一流的文明。
由此,“教育的全社會尊重”不應是割裂的、非線性的,而應該是整體的、長效的。因為沒有中國教育的崛起,就不可能有中國的崛起。沒有中國教育的現(xiàn)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國人的現(xiàn)代化。“教育的全社會尊重”不應是外加的,而應該是內生的并沁人人性的,因為內生而基于人性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有希望的教育,才是白洽于時代并引領時代的教育。“教育的全社會尊重”不應是只為當下的,而應該是今天與明天的互動,當下與未來的對接。
“教育的全社會尊重”說到底是教育最重大的供給側改革?,F(xiàn)代教育一刻也離不開綠色的非功利的人本的社會供給。如果沒有超GDP 4%的教育供給,沒有“不低于公務員的待遇”,沒有全社會發(fā)乎于心的“關心關注關愛”“教育是天底下最受人尊敬的事業(yè)”“再窮不能窮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這些呼吁都將是蒼白無力的口號。
英國諾貝爾獎獲得者詹姆斯·莫里斯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上提出:“我建議我們社會應該給人才培養(yǎng)更多支持,以便培養(yǎng)更多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他認為,“這會對社會更有利,而且我們的生活會更加豐富多彩?!鼻迦A大學錢穎一教授也喊出了“教育是中國的核心問題”。因此“教育的全社會尊重”是中國最富有時代性的呼喚。
教育人也要覺醒、自重、自強
“教育人的白重”,首先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份白托,所謂君子“自強不息”“任重而道遠”就是這個意思。其次是基于中國大發(fā)展大進步的今日,教育人又面臨著空前的選擇。
然而,具體來說,教育人如何自重?
第一,必須敬畏常識。這些年我們的教育的確太熱鬧了,口號太多,自己忽悠自己的事也太多。一時間,我們成了世界教育科研課題最多的國家,成了世界教育論文發(fā)表最多的國家,成了世界教輔練習資料最多的國家,而這一切并不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有多先進,有多高的世界水準,恰恰是我們的無知,是我們無知的“無畏”。何言“無畏”?因為我們對“常識”缺乏敬畏。
美國作家托馬斯·潘恩寫過一部名著《常識》,曾經深刻地影響美國的建國之父們。他認為,常識是人們所有見識中最珍貴的“真相”,它往往令人驀然驚醒:啊,原來是這樣的?。?/p>
習近平總書記說“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遺憾的是,我們常常無視這一常識,教育的冷暖沒有了,彼此關切沒有了,自然人性也漸行漸遠了。
教育的常識告訴我們,“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只育分不育人是對教育的最大反動。問題是我們恰恰視“分”為神明,不惜人力,不計成本,習慣于用這樣的“皇帝新裝”吸引眼球、賺取銀子,低俗至極!
教育的常識還告訴我們,“游戲”是教育的天趣,席勒講“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但我們教育的現(xiàn)實卻尷尬地告訴我們:我們的學生時常只能在電腦上想象大川名山的歷游;時常是在足球場上臆想奔跑的快樂,時常是在從早到晚不斷重復操練的課堂上異想“游耍的明天”。我們怎么了?!我們需要回歸常識,從覺醒走向白重。
第二,必須矢志改革。改革是開放以來最大的民生紅利,背后是三個字:第一個字是“鏡”,它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知道“我是誰”“為了誰”;第二個字是“勁”,它是一種力量,“取法乎上,僅得其中”,靠的就是勁道;第三個字是“進”,它是一種行動,馬克思講“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基礎教育改革的魅力就在于行動。
我認為,“矢志改革”可以做好四篇大文章。
一是信守“方針思想”。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既是我們的最高綱領,也是我們的行動指南。我們要守中抱一,一以貫之。
二是深化課程改革。課程改革有三個攻堅戰(zhàn):其一,如何將立德樹人內化于學校課程建構及實施之中;其二,如何將核心素養(yǎng)內化于學校的價值引領和追求之中;其三,如何將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內化于學校內涵發(fā)展及成就之中。
三是浸養(yǎng)教育自信。自信離不開根,我們是一個有“根”的民族。源于這份根性,我們在教育的現(xiàn)代轉型中必須表現(xiàn)出一份進取,一份超然,一份唯一。由這樣的“進取”,我們可一覽眾山小;由這樣的“超然”,我們可“勝似閑庭信步”;由這樣的“唯一”,我們可“少談第一,但求唯一”。
四是堅持技術創(chuàng)新??萍嫉母叨嘶⑷粘;?,給教育帶來極大的資源和便利,我們要與時俱進,既“利于器”又“善其事”,為每一位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提供平臺。
為此,我們期待:
新的一年,我們能否像蔡元培先生那樣,獨具一雙慧眼,做一個虔誠的美育倡導者。先生認為“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xiàn)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讓美育大放時代光芒。
新的一年,我們能否像陶行知先生那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解放兒童的雙眼,解放兒童的大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教學合一,知行統(tǒng)一。
新的一年,我們能否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靜心呵護著帕夫雷什中學32年,不事官位,不圖名利,只求育“真正的人”。時至今日,他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仍然閃爍著跨文化、跨時空的風采。
新的一年,我們能否像杜威先生那樣,信奉“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連續(xù)不斷的改造”。學校在理性的操持中引領學生不斷發(fā)展。
新的一年,我們能否像平凡人馬小平那樣潛心教學,“最具世界眼光”,雖死猶生,讓一個個活著的馬小平似的人物譜寫出中國當代教育的世界版。
新的一年,不論我們如何覺醒,如何白重,如何自強,教育的偉大時代已悄然走來,不如現(xiàn)在就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