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連根
[摘要]關注檔案學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對于推動檔案學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檔案學曾經有過歷史學、文件運動規(guī)律、信息資源管理等研究視角,目前有本原視角、多學科視角、范式視角等,呈現(xiàn)出研究視角多元化的趨勢。檔案學普遍采用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思辨法、概念分析法、比較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定性研究法等傳統(tǒng)研究方法,但目前跨學科研究方法、實證研究方法日益受到重視,呈現(xiàn)出研究方法多樣化的趨勢。
[關鍵詞]多學科范式多元化跨學科實證研究
[分類號]G270
On the Pluralism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in Archival Science Research
Pan Liangen
(Zhejiang Yuexiu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bstract: The pluralism of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 are signific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ve science. Originated from history, law of motion of archiv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 administration, archive research is now on trend of pluralism of perspectives from primitive perspective, to multi- discipline perspective, and to paradigm perspective. Archive research methodology is also on the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of methods including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observation, speculation, analysis of concepts, comparison study, quantitative study, qualitative study, and currently recommended methods such a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empirical study.
Keywords: Multidisciplinary; Paradigm; Diversification; Interdisciplinary; Empirical Research
檔案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盡管目前還沒有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但這并不影響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檔案學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常用的一些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其中具有自然科學屬性的某些分支學科如檔案保護技術學等也會采用一些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體系具有開放性”[1],不少哲學的、社會科學的以及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都可運用。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檔案學研究在原有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研究視角的多元化和研究方法的多樣化,有力地推動了檔案學的發(fā)展。
1檔案學研究視角的多元化
“研究視角是指某類學科研究人員共同接受和認同的一系列‘假設(Assumption)、概念(Concept)、價值目標(Value)和實現(xiàn)方式(Practice)’”[2]。其中,“假設”為研究領域預設了邊界,“概念”界定了研究對象,“價值目標”確定了研究的發(fā)展方向,因此研究內容不可能超過現(xiàn)有的研究視角范圍。不同的研究視角,決定了研究者看待問題不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以及所選擇的不同的基礎理論,從而可以不斷拓展學科的研究領域,促進學科研究的發(fā)展。特別是當學科研究陷入停頓狀態(tài)時,尋求研究視角的突破,創(chuàng)新研究思路,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一門學科的研究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研究視角,才有利于學科的發(fā)展。如果固守某些原有視角,研究思路必定較為狹窄,會逐漸阻礙學科的進一步發(fā)展。
從檔案學研究的發(fā)展來看,曾經有過歷史學、文件運動規(guī)律、信息資源管理等研究視角。
我國早期檔案學的研究不少屬于歷史學的視角,這主要是由于檔案學屬于歷史學的輔助學科,其研究受歷史學的影響極大?!皬难芯恳暯呛脱芯款I域互動來看,研究視角屬于‘思路導向’,決定了研究‘廣度’和‘高度’;研究領域屬于‘問題導向’,決定了研究‘深度’和‘精度’”[3]。因此,基于歷史學的視角進行檔案學研究,其研究領域必定主要局限于檔案專業(yè)史和檔案史料整理、管理和利用方面。從檔案學的產生發(fā)展來看,歷史學的視角盡管有它的歷史貢獻,如檔案學的產生離不開對明清檔案史料整理的經驗總結,檔案學專業(yè)教育也是在歷史學專業(yè)內發(fā)展起來的,但歷史學視角畢竟是一種外學科的視角,如果檔案學研究長期局限于此,最多只能增加現(xiàn)有研究領域的深度,而不能拓展檔案學研究的領域,必定會成為檔案學繼續(xù)發(fā)展的桎梏。
檔案學研究的視角會隨著檔案學理論和檔案管理活動的發(fā)展而變換。檔案學成為獨立學科后,歷史學研究視角漸漸淡出,轉而更多地從自己的專業(yè)視角去研究自身的理論與實踐問題。20世紀80年代后期,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傳入我國,引發(fā)了我國檔案學者持續(xù)時間較長的爭論,客觀上促進了檔案學界對文件(包括檔案)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并在文件運動規(guī)律的視角下去研究文件與檔案管理的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應該說,從歷史學視角到文件運動規(guī)律視角的轉變,不僅是檔案學由歷史學的附庸到自身獨立的一個重要標志,還大大拓展了檔案學研究的領域,從文件、檔案的定義及關系,文件與檔案運動的動力機制及運動模型,到文檔一體化管理、電子文件管理、數(shù)字檔案館(室)系統(tǒng)的設計等涉及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管理實踐的問題逐步受到學者重視。專業(yè)視角的確立,有助于檔案學研究展現(xiàn)自己的專業(yè)特色,提升研究的專業(yè)品位,以及在檔案學研究中的學科自身的主體性。
1984年9月鄧小平為《經濟參考報》題詞“開發(fā)信息資源,服務四化建設”。這一題詞開啟了中國信息革命的征程,我國開始步入信息化建設時代。在此背景下,檔案界認識到檔案具有信息屬性,檔案信息資源是一種重要的社會信息資源,對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加大了對檔案信息、檔案信息資源管理等的研究力度,甚至開始從信息資源管理的視角重構檔案管理學的論述體系,如何嘉蓀主編的《檔案管理理論與實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便以信息資源管理為編寫的切入點,突破了傳統(tǒng)教材編寫的體例。隨著社會對信息資源管理人才需求量的日益增加,以及圖書館學、情報學與檔案學在“大信息觀”的視野內逐漸融合為信息資源管理學科群,傳統(tǒng)的檔案學專業(yè)教育也開始從信息資源管理的角度進行改革,進行圖書館學、情報學與檔案學專業(yè)的一體化建設探索??梢姡瑱n案學研究的信息資源管理視角突破了文件運動規(guī)律視角的專業(yè)局限性,可以“跳出檔案看檔案”,進一步拓展研究視野,加大與社會其他信息部門的合作力度,加強社會信息資源的集成管理,從而使檔案學學科建設、專業(yè)建設以及檔案信息資源管理實踐有了新的發(fā)展基礎。
進入21世紀后,檔案學的發(fā)展有了新的進展,許多學者開始嘗試運用不同的研究視角進行檔案學研究,主要有本原視角、多學科視角、范式視角等,從而開拓了檔案學研究的新領域。
本原是“萬物的基礎、根源或元素”[4]。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那些最早的哲學研究者們,大都僅僅把物質性的本原當作萬物的本原。因為在他們看來,一樣的東西,萬物都是由它構成的,都是首先從它產生、最后又化為它的(實體始終不變,只是變換它的形態(tài)),那就是萬物的元素、萬物的本原了?!薄叭魏螙|西,如果不是本原,就是來自本原”[5]。檔案學的本原是一個形而上的問題,看似簡單,實質是一個最本質的檔案學哲學問題??梢哉f,檔案學的本原是檔案學自身所固有的、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特性和反映其學科本質的理論核心,是檔案學能夠成為獨立的學科、專業(yè)和職業(yè)的根本原因。由于一門學科的邏輯起點必須是該學科最簡單、最抽象的“物”的概念,因而學科的本原問題實際上就是學科的邏輯起點問題。“尋求學科邏輯起點問題的實質是探求該學科的哲學根源,而哲學根源又涉及哲學本體論問題,即探討世界(或宇宙)的本原,又稱事物的存在(to be)問題”[6]。盡管目前關于檔案學的邏輯起點主要仍有“檔案”與“文件”之爭,但檔案學研究的本原視角能夠真正“從根本上回答檔案學‘為何形成’‘怎樣形成’和‘如何發(fā)展’等基本問題”[7],這對目前檔案學研究中存在的“去檔案化”現(xiàn)象是一種自覺的理性回歸。作為一種最根本的檔案學研究的專業(yè)視角,本原視角對于有關檔案學理論和實踐問題可以始終站在自己學科專業(yè)的角度去進行關鍵性的專業(yè)詮釋和解讀。
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越來越趨向交叉融合,這既能豐富人類的知識體系,又能增強人類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檔案學研究中引入多學科視角,能夠為檔案學的研究提供新的概念與措詞,提出新的問題并給出新的詮釋,因而在其他學科話語系統(tǒng)的啟發(fā)下,可以從多個側面來分析、解讀檔案現(xiàn)象,更為精細深入地探究檔案世界。2014年中國檔案學會檔案學基礎理論學術委員會發(fā)表了《多學科視角下的檔案學理論研究進展》報告,在該報告的前言中指出,“本報告對近年來國內外檔案學理論研究中所采用的其他學科視角進行梳理和歸納,發(fā)現(xiàn)在檔案學理論研究中,歷史學、管理學、法學、社會學、傳播學和信息技術等六大學科視角應用最多、影響最大。這六大學科視角的切入,為檔案學理論研究注入了新能量和新動力,使檔案學學科發(fā)展得到橫向拓展與縱向延伸,這既代表著未來檔案學研究之重要趨勢,也預示著未來檔案學理論之突破方向”。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學科的交叉融合能提升檔案學者的創(chuàng)新能力,推動檔案學研究的進步,但多學科視角在檔案學研究中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借用其他學科的基本理論范疇來研究檔案學問題時,如果生搬硬套其他學科的理論、概念、術語,并以此為基礎對檔案學問題進行詮釋、解答,會使檔案學失去檔案學研究中的學科主體性,并使檔案學研究領域變成其他學科的研究領域。因此,在多學科視角下研究檔案學,必須始終堅持檔案學的本原意識。
就范式視角而言,一些學者如丁華東、陳祖芬、倪代川、吳建華、孫大東等都就檔案學范式問題進行了研究。盡管目前關于檔案學有無范式存在爭論,但這一獨特的研究視角(有檔案學研究范式視角和檔案管理范式視角等),對于檔案學學科發(fā)展的研究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角度。檔案學研究的范式視角,不僅可以拓寬檔案學研究的范圍和領域,而且能夠對檔案學學科基礎理論問題進行整體性的深入反思,把握檔案學學科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從而在宏觀抽象層面強化檔案學學科自身基礎理論的研究,推動檔案學學科的進一步發(fā)展。
不同的檔案學研究視角,并不是互相取代的關系,而是和諧共存的局面。檔案學研究需要研究視角的多元化,唯有保持多元視角之間的張力,做到優(yōu)勢互補,才能不斷提高檔案學研究的全面性和精準度。
2檔案學研究方法的多樣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方法作為科學研究的工具和手段,它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能有力地推動學科的發(fā)展,是學科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檔案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能普遍采用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思辨法、概念分析法、比較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定性研究法等等。從現(xiàn)下檔案學的研究方法采用情況看[8],由于研究方法本身的復雜性以及研究者(特指研究檔案學研究方法的學者)認識角度的差異性,檔案學具體研究方法的提煉歸納并無一個明確統(tǒng)一的認識。更何況,研究方法本身又處在一個不斷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相互轉化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之中。但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檔案學的研究方法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化的。
檔案學研究方法的多樣化,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是檔案學研究對象的復雜性必然導致研究方法的多樣化。檔案及檔案管理活動涉及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檔案本身具有原始性、記錄性、文化性、記憶性、知識性、信息性等多種屬性,因而對于檔案現(xiàn)象及其背后所隱含的本質和規(guī)律,是需要通過各種具體的研究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的。二是檔案學研究主體的差異性必然導致研究方法的多樣化。不同的檔案學研究主體,在知識結構、研究能力、興趣愛好、情感意志等方面存在差別,導致在研究方法的采用上會各有不同,或理性思辨,或歸納演繹,或整體綜合的系統(tǒng)思考,或重視實證,等等。因此,在檔案學研究中,既要努力引進、借鑒、移植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為我所用,更要努力提煉甚至創(chuàng)造自己本學科特殊的研究方法,從而使研究方法的多樣化成為檔案學研究主體的自覺追求。當然,在引進、借鑒、移植其他學科研究方法時,一定要真正把握這些方法的靈魂與實質,而不是當作一種現(xiàn)成的模式直接搬用,因為任何研究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條件和作用,因而需要結合檔案學的特點將其具體化、特殊化。
在目前檔案學各種研究方法中,有學者認為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從使用頻次看)是歸納方法[9],也有認為是思維方法[10],是理性思維法和文獻法[11],甚至是文獻研究法[12]。之所以研究結論不同,主要是由于研究者對研究方法的內涵認識有一定的差異,因而導致提煉概括的研究方法名稱以及統(tǒng)計分析結論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即檔案學研究方法中,傳統(tǒng)研究方法依然占主導地位。
檔案學的進一步發(fā)展需要在堅持研究方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重視各種研究方法的互補,如定量與定性互補、思辨與實證互補等,并在具體研究方法上有進一步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筆者就目前正日益受到重視的跨學科研究方法、實證研究方法談一些認識。
在學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今天,跨學科研究方法普遍受到各個學科的重視。在多學科的視角下,打破學科之間的預設界限,運用不同學科的理論、方法、成果去對某一復雜的現(xiàn)象、問題等進行研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其實在檔案學研究中早就存在(如早期的歷史學視角),只不過在學科如林的今天,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檔案及檔案管理活動領域面對的問題更加復雜,以及人們對于檔案現(xiàn)象及其本質和規(guī)律認識上的更高追求,加上檔案學人需要在檔案學研究領域上有所突破,因而客觀上給了檔案學的跨學科研究一個較強的現(xiàn)實需求。但跨學科研究本意是要有不同學科的學者來參與研究,可以運用各自所長去合作研究共同面對的客體,從而達到對于有關現(xiàn)象或問題的較為完美的詮釋或解決。反觀目前檔案學界的跨學科研究,大都是檔案學者運用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對檔案現(xiàn)象、問題進行重新詮釋或解答,其研究的效果完全取決于檔案學者所具備的相關學科知識的素養(yǎng),這種以檔案學人一己之力去進行的跨學科研究,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簡單地照抄照搬其他學科的理論、概念、術語等,只會使檔案學研究步入歧途,喪失自我。
實證性研究作為一種研究范式,推崇的是科學結論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強調知識必須建立在觀察和實驗的經驗事實上,通過經驗觀察的數(shù)據(jù)和實驗研究的手段來揭示一般結論,并且要求這種結論在同一條件下具有可證性。因而實證性研究方法就是通過對研究對象的大量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材料,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種研究方法。“數(shù)據(jù)和統(tǒng)計分析是實證研究的重要構成要素,調查研究、實驗研究以及定量的文獻研究則是實證研究方法的主要類型”[13]。中外檔案學研究在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主體、研究方法上具有明顯的差異[14],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與“中外檔案事業(yè)管理體制、教育體系和各國研究歷史傳統(tǒng)、檔案實踐工作、檔案職業(yè)專業(yè)化水平等”有關。“中國檔案學以思辨和純經驗式的研究方法居多”,而在外國檔案學中“實證主義方法的運用一直是傳統(tǒng)”[15]。我國檔案學的實證研究不是沒有,只是總量偏少,在“2001—2010年間,檔案學核心期刊發(fā)文總量37128篇,實證研究文章只有496篇,僅占全部發(fā)文量的1.34%”[16]。也許會有一定的統(tǒng)計分析誤差,但實證研究的薄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于檔案學的實證研究類似于自然科學的研究,它以對假設的實證檢驗來代替研究主體的價值判斷,不采用純粹的邏輯思辨推理,而是使用客觀的、可觀察和可檢驗的實際證據(jù)來進行檢驗,從而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因而,在今后的檔案學研究中要鼓勵引導檔案學者更多嘗試采用實證的研究方法,以此彌補目前占主導地位的定性研究的不足。不過,實證研究盡管在研究中具有自身的優(yōu)勢,但也有局限性,一是研究主體的“價值中立”值得懷疑,從研究課題、方法、假設、樣本等的選擇上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帶有情感因素;二是復雜的研究對象的本質不是僅僅通過單純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就能完全揭示的??梢?,鼓勵實證研究在檔案學研究中運用,并不是要拋棄傳統(tǒng)的思辨方法,而是要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起來,努力提高檔案學研究的精準度。
參考文獻
[1]馮惠玲,張輯哲.檔案學概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96.
[2][3]張先治,張曉東.會計學研究視角與研究領域拓展——基于國際期刊的研究[J].會計研究,2012(6):3-11.
[4]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403.
[5]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5,17.
[6]艾倫.對教育技術學的哲學批判(之一)——邏輯起點問題[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6):3-6.
[7]鄭文,關素芳.“本原”視覺下的檔案學[J].檔案學通訊,2006(5):21-23.
[8]李弘彧,LiHongyu.科學研究方法在檔案學領域的應用評述——以2010—2012年《檔案學研究》為研究對象[J].檔案與建設, 2014(8):4-7;徐一男.我國檔案學研究方法現(xiàn)狀管窺[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 2015 (10):130-132;陳忠海,董一超.檔案學研究方法應用的狀況、問題及建議——基于2010—2014年《檔案學通訊》《檔案學研究》所載文獻的統(tǒng)計分析[J].檔案學通訊, 2015(6):26-32;馬雙雙.我國檔案學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的應用分析[J].檔案學通訊,2017(6):14-18.
[9]李弘彧.科學研究方法在檔案學領域的應用述評——以2010—2012年《檔案學研究》為研究對象[J].檔案與建設,2014(8):4-7+12.
[10]徐一男.我國檔案學研究方法現(xiàn)狀管窺[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15(10):130-132.
[11]陳忠海,董一超.檔案學研究方法應用的狀況、問題及建議——基于2010—2014年《檔案學通訊》《檔案學研究》所載文獻的統(tǒng)計分析[J].檔案學通訊,2015(6):26-32.
[12]馬雙雙.我國檔案學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的應用分析[J].檔案學通訊,2017(6):14-18.
[13][16]李菁.2001—2010年檔案學實證研究分析[J].蘭臺世界,2012(17):3-4.
[14]朱玉媛,周璐.中外檔案學研究特點之比較[J].檔案學通訊,2009(5):32-35。
[15]周璐.中外檔案學研究差異之原因分析[J].檔案學通訊,2012(5):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