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璧如
在鐘凡的速寫本中,有一幅寥寥幾筆勾勒出來的速寫,畫的正中間是一個半敞開的塑料袋,里面裝著一袋面包,一個雞蛋,以及一個蘋果,這是他2013年11月23日4:40所繪的大橋工地提供的早餐。這只是鐘凡前往港珠澳大橋施工地點采訪的其中一天,這天他凌晨3:30起床,3:50與同事從市區(qū)出發(fā),在唐家淇澳大橋旁的港珠澳大橋基地碼頭乘船前往桂山牛頭島。星月尚在海上懸掛,船便已經(jīng)載著他們乘風破浪,披著夜色,朝港珠澳大橋施工現(xiàn)場而去。
鐘凡記錄這一袋早餐,也記錄著正在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西人工島工地,停泊在沉管施工現(xiàn)場外的大型船舶,在船上遇到的建設者……無數(shù)與港珠澳大橋施工有關的速寫,一頁一張,一筆一畫,從不一樣的角度記錄這座大橋的成長。
速寫角度 細繪大橋
作為珠海傳媒集團的一名攝影記者,港珠澳大橋動工伊始,鐘凡就密切關注這項宏大工程。2009年12月15日上午,港珠澳大橋動工儀式在珠海情侶南路舉行,“當時負責的攝影記者不是我,但是我覺得港珠澳大橋是一項舉世工程,自己必須參與?!碑斕?,鐘凡也抵達了現(xiàn)場,在儀式現(xiàn)場外圍進行拍攝。2013年,鐘凡開始負責交通建設這條采訪線,他也獲得近距離感受港珠澳大橋工程的機會,同時以速寫記錄下自己在港珠澳大橋采訪時的所見所聞。
鐘凡從提筆速寫到如今已有二十余年,成為攝影記者后,他開始進行紀實速寫。每當前往采訪重要項目、社會新聞及會議時,鐘凡就會利用采訪中的碎片時間進行現(xiàn)場速寫,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和繪畫能力。例如沉管工程運輸時,記者被允許進行拍攝的時間較短,可以進入的場景也有限制,每當拍攝任務告一段落,在等待時,鐘凡會到工程船的甲板上,吹著海風,面向天空、大海以及正在進行施工的現(xiàn)場進行繪畫。遠處路過的大大小小的船只,大嶼山蒼翠嶙峋的山頭,總控室正在工作的人們,船上救生衣、消防栓等細小的物件,都被他納入畫中。在現(xiàn)場細心記錄它的變化,體會整個浩大工程由無到有的過程,這是鐘凡與港珠澳大橋獨特的對話方式。在工程結束后,島隧施工方也詢問鐘凡要來這些速寫留作紀念,“他們覺得這些速寫很特別,因為他們的記錄形式都是照片和視頻,沒有人以這種方式記錄現(xiàn)場。”
在鐘凡筆下的港珠澳大橋相關人物,最常見的就是戴著安全帽、穿著救生衣,正在船上瞇眼休息的建設者們,這也是鐘凡有意記錄的畫面:港珠澳大橋這項超大的建筑規(guī)模、空前的施工難度以及頂尖的建造技術的工程,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抽象概念,但它確實是無數(shù)建設者一點點地積累、建造起來的。在工作之余,這些建設者們也需要休息和生活,這就是他們真實的日常。“我畫的這些人,沒有一個是‘偉大形象’的,我繪畫的是他們在休息、睡覺的小場景,記錄下來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人?!泵總€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需要進行合理的分配,在前往工地的船上,無論是工程師還是一線工人,他們都會分秒必爭地抓緊一切時間休息,利用乘船的一個多小時調(diào)節(jié)自己身體狀態(tài),等上了岸,他們就會鉚足了勁兒投入工作。
一項舉世工程的背后是無數(shù)人的艱苦付出,鐘凡置身其中,感觸尤深。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jīng)理、總工程師林鳴讓鐘凡印象深刻,十分敬佩:“他是一名有情懷、有激情的人,愿意與人溝通交流,在施工現(xiàn)場自如地調(diào)度一切。他還會關注船上人員的生活細節(jié),例如在剛宣布起航、布置完各個部門的工作后,他會有一段閑暇時間,這時他就會到甲板或者船艙各處,主動、放松地與其他人暢談生活、工作甚至對工程的看法。”
除卻整體把控,細節(jié)的精雕也必不可少。每個在自己崗位上辛勤工作的一線建設者也讓鐘凡深有感觸。港珠澳大橋施工設有瞭望哨,瞭望員始終站在太陽底下觀察海面情況的變化,即使這份工作艱辛,且實際發(fā)生危險的概率很小,但是崗位依然不可或缺,因為人可以依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對突發(fā)的狀況進行判斷。在施工過程中會遇到許多不可抗拒的風險,氣象、洋流、潮汐的漲落,任何細節(jié)都有可能對整個施工工程造成重大影響,所以更需要科學的預判和精準推算。鐘凡感慨,整個港珠澳大橋的工程十分科學嚴謹,所有資源的調(diào)動,幾十條大小拖船、幾百個人的艱苦付出,都是為了施工的某一刻。風速、潮汐、海域高度,沉管重量、沉管區(qū)域……這些數(shù)據(jù)看上去只是一個數(shù)字,但是數(shù)字背后蘊含著多工種、不同領域、學科專家的共同努力。
正如施工中每一處局部都不可或缺,鐘凡也瞄準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宏觀廣角之外,以速寫方式記錄偉大工程背后的點滴細節(jié):工人們在戶外施工時用以補充鹽分的一瓶鹽汽水;在津安2號船控制室墻上掛著印有“中交聯(lián)合體”的救生衣和安全帽;穗港消拖28船上的紅色消防水炮……鐘凡還將他的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預制廠乘船證繪制下來,從證件的樣式、發(fā)證的單位到乘船日期,纖毫畢現(xiàn),一個大工程在管理細節(jié)上的展現(xiàn),可窺一斑。
鐘凡的速寫不僅僅只是描繪出物件的輪廓,還會輔以許多文字性的描述說明。在2013年11月23日這天的港珠澳大橋采訪速寫里,鐘凡在旁標注著時間為“4:40”,同一天的繪制著桂山牛頭島海景的速寫旁的時間已經(jīng)是“7:15”,一天的時間脈絡清晰浮現(xiàn)。有時這些補充敘事的文字甚至會占滿空白處,略微破壞了畫面的整體感,但鐘凡并不在意,速寫加上文字,才共同構成了一件事情的回憶價值,簡單的文字傳遞出很多圖畫背后無法告知人們的信息,倘若光有速寫,沒有說明,具體時間和背后的事情就無從追憶。速寫本中也有一些速寫因為當時時間倉促沒有來得及記下時間地點,鐘凡望著這些速寫圖,神色之間不無遺憾:“像這張圖沒有標注時間節(jié)點,單獨拿出去,就會覺得少了很多信息?!?/p>
新聞現(xiàn)場 蘊意獨特
鐘凡每次外出采訪,隨身攜帶的除了單反相機之外,還有小尺寸的速寫本、速寫筆以及一個水彩盒。鐘凡習慣提前抵達新聞現(xiàn)場,在采訪還未開始,或自己工作已經(jīng)告一段落時,他會利用閑暇時間繪畫現(xiàn)場場景、人物或是一些小物件,這個習慣形成已有十余年。
鐘凡從美術專業(yè)畢業(yè)后,輾轉(zhuǎn)做過老師,做旅游景點的對外宣傳工作,再到如今已是一名資深攝影記者,他一直沒有放棄速寫這一愛好。早在東莞工作時,鐘凡便開始畫一些街頭速寫,以這個方式來幫助自己適應當時新身份,他將完成的速寫向《東莞日報》投稿,前前后后共發(fā)表了數(shù)十幅作品。來到珠海后,鐘凡與攝影記者這項工作結緣也源于速寫,而非攝影。當時他以珠海漁女、板樟山隧道、圓明新園等景色創(chuàng)作了許多美術作品,向《珠海特區(qū)報》的文藝副刊投稿。后來,他也參與了珠海風物志、珠海手繪地圖等手繪創(chuàng)作,為此走遍珠海的街頭,細致繪下城市的點滴。攝影記者的身份為鐘凡提供了一個平臺,在工作中,鐘凡可以接觸到許多不同的新聞事件,在現(xiàn)場與采訪對象進行交流與對話。身處各大重要事件的現(xiàn)場完成的速寫,擁有即時記錄新聞現(xiàn)場的意義,有時,鐘凡會將完成的速寫與新聞現(xiàn)場拍攝下來,前面是畫,后面是景,意義特別。
鐘凡也曾在網(wǎng)上分享自己的速寫,收獲了不小反響。2008年,鐘凡前往汶川地震采訪,系統(tǒng)地整理了二三十篇關于汶川的照片及文字,在新浪博客上發(fā)表,后續(xù)還發(fā)表了許多珠海的相關新聞事件,以及自己的日常繪畫和速寫,博客點擊量超過一百多萬。后來鐘凡開始為自己的兒子與父母繪畫,發(fā)表的陣地轉(zhuǎn)移到了微博,再次獲得許多贊許。近五年來,鐘凡的采訪速寫筆記平均三個月就能完成一本,繪畫不輟,積累頗豐。
作為一名攝影記者,鐘凡也為港珠澳大橋拍攝了許多珍貴照片,但是他仍然青睞于用速寫的方式記錄一切。對他而言,按下快門只是直接記錄,是瞬間的藝術,而繪畫的過程中,筆尖落下的每個點都是繪畫者自己完成的,每條線都經(jīng)過個人感悟,需要更為細致的觀察、體驗與提煉,考慮畫面結構、按比例縮小等等,是繪畫者與所繪事物之間的對話。而繪畫過程中天氣的陰晴轉(zhuǎn)變,乃至心情轉(zhuǎn)變,都會反映到畫幅之中?!袄缫婚_始繪畫時是陰天,天氣溫和,我畫得很舒暢,后來太陽出來,人在日曬下會變得焦躁,手也會出汗,繪畫也肯定產(chǎn)生了變化?!庇H手所繪的每一幅畫面都會喚起他的回憶,當時的環(huán)境、天氣、地點乃至心情,全都歷歷在目,儲藏在畫面之中。而那些創(chuàng)作過程中突發(fā)的事件或變化,初時可能會覺得影響了畫面,但實際上它們豐富了圖畫背后的故事內(nèi)涵。
鐘凡攤開速寫本,展示前往桂林旅游中所見的山與樹,寥寥幾筆的線條看似簡單,卻顯露山的雄奇嶙峋,將自然的鬼斧神工盡收筆端。他還用簡單的幾何體將前往廣州沿途所見的廣式民居記錄下來,它們形狀大體相似,但是都存在微妙的區(qū)別,十分有趣?!斑@些線條是人自己無法想象出來的,只有看見了、記錄下來,才能知道原來是這樣的?!辩姺膊⒉粚⒆约旱乃賹懛Q為“創(chuàng)作”,他將其稱之為記錄和積累,但是記錄得多了,整個體系就會成為一個“作品”。鐘凡認為,記錄本身即是意義,“我越來越覺得,記錄不一定要畫什么很宏大的東西。”他指著一頁未完成的速寫,“像這張,它失敗就失敗了,我也不會撕掉它?!?/p>
速寫記錄早已成為鐘凡的習慣,除了港珠澳大橋之外,建設中還搭著鋼架的珠海大劇院,不同角度的愛情郵局,體育中心后山的小樹林……在鐘凡數(shù)本大小不一、厚薄各異的速寫本之中,藏著城市發(fā)展變化的軌跡。鐘凡對大橋的記錄也不局限于采訪現(xiàn)場,2017年他乘船出海采訪全國帆船帆板錦標賽時繪下這樣一幅畫面——一望無際的碧波中海島竦峙,而海天交接之際不再是海平線,而是一條長龍般的大橋。港珠澳大橋融入了這座城市,也融入了市民們的生活,未來,鐘凡也還會以自己的方式長久記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