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頁錄取通知書,定格在1977年。雖然偷走了我4年黃金般的日子,卻守住了大山里41年的忠貞與執(zhí)著。
記得那條彎彎的山路,總是朦朦朧朧、似夢非夢地浮現(xiàn)在我眼前:山路的盡頭,有一片蔥綠,好大、好大,好濃、好濃喲!那是古人為綠化山神廟宇而植下的幾顆黃角樹。樹上是飛鳥做巢棲息所在。樹下是我趕走耕耘疲勞,與山童游玩嬉戲的“百草園”。
正值花季時,我緊裹畢業(yè)行囊,帶著母親的叮嚀與囑托,沿著那條彎彎的山路,走上了講臺—置于古廟中泛著紫銅色澤的講臺。臺上,我翻犁著那片黑土,播下了許多許多希望的種子;臺下,忽閃著的是一顆顆聰穎、渴求的星星,那是山童所特有的眼睛??!他們是那么純潔、那么晶瑩、那么惹人喜愛,令人務(wù)須傾一杯甘露去滋潤,去澆灌。
在那條彎彎的山路上,我重復(fù)寫著一個又一個單調(diào)而內(nèi)涵豐富的音符。在那條彎彎的山路上演練著人生的每一個故事,它是我在大山溝里閱不完的一道又一道試題。多少個節(jié)假日,我披著晨曦,翻過山山嶺嶺,跨過溝溝坎坎,走進一處處農(nóng)舍,一蓬蓬草叢。傍晚,我踏著落日的余暉,帶著山里人寄托厚望的期待,沿著山路而斗折蛇行。一路上,用我思維的經(jīng)緯,編織出一幅幅絢麗的圖案。
山路盡頭那黃角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整整更替了四十一載。就在這周而復(fù)始的更替中,一條條粗壯的皺紋悄然地爬上了我的額頭,一頭秀麗的黑發(fā)不經(jīng)意地換成一抹抹銀絲。當年的心愿,早已在彎彎的山路上延伸為現(xiàn)實。那古色古香的山神廟宇中,飛出了一只又一只金色的鳳凰。
二〇一八年,我又緊緊行囊,從山路的那一頭,艱難地將軀體挪進花甲行列。然而定格在我腦海中的那條山路,卻變得越來越清晰,令人魂牽夢縈。那印在山路上的串串足跡,滾落在山路上的顆顆汗珠,卻越是顯得實在。
回首41年走過的路,總是讓我終生難忘:它是一個永恒的記憶,它是我濃濃的思念……
作者簡介:
宋開財,男,本科文憑,原四川宣漢縣南坪學(xué)校退休教師。本人從事山區(qū)教育工作41年,工作環(huán)境較差。我希望老師們也像我一樣扎根山區(qū),終生耕耘在充滿渴求與希望的山村里。4CD35D1C-4D09-4DC5-AE2B-D7AC276242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