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紅 關天琪 黃運安 魏林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不斷發(fā)展與融合,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和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糧油作為一種常用的食品,構建完善的糧油標準與檢測技術是保障糧油食品安全的基礎。本文綜述了目前我國糧油行業(yè)技術與標準的發(fā)展概況,以及糧油儲藏、運輸、檢測等技術才培養(yǎng)過程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了剖析,提出了合理的糧油行業(yè)技術、標準和人才培養(yǎng)發(fā)展對策。
[關鍵詞]行業(yè)背景;糧油儲藏;糧油檢測;標準體系;檢驗技術
中圖分類號:F272;F426.8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1910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糧油行業(y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糧油及其加工產品品種和產量不斷增加,不僅加強國家糧油儲運綜合經濟勢力、效益,還提高了國民收入。在保障我國糧油儲運過程中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同時,促進農民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為此,探索我國現(xiàn)階段糧油生產、加工、貯存、運輸、銷售的先進技術、標準,是實現(xiàn)糧油食品安全的前提與基礎[1-3],文章對我國糧油行業(yè)技術、研究現(xiàn)狀進行綜述,并對現(xiàn)代檢測技術、方法、標準的應用進行展望,以此推動我國糧油儲藏與檢測技術的研究步伐。
1 我國糧油食品儲藏、檢驗技術與標準現(xiàn)狀
1.1 我國糧油儲藏現(xiàn)狀
我國是農業(yè)和人口大國,同時也是糧油食品生產與消費大國。為確保龐大的食品質量和安全,已建立了中央糧油儲備庫、?。ㄊ校┘Z油儲備庫,外加民營企業(yè)類糧油儲備庫。無論在糧油儲藏數(shù)量、品種還是范圍在國際上都處于領先水平。相關研究表明,目前糧油儲藏與檢驗技術人員根據區(qū)域與氣候條件的特點,建立了7種不同糧油儲藏與檢驗生態(tài)理論體系[4-5]。對不同糧油儲藏設施和設備的圍護結構,不同類型糧油倉庫配套的糧油儲藏技術和防治技術進行了優(yōu)化。建立了以糧油的儲運及蟲害防治的運行模式與安全技術評價體系。經過糧油科技人員的研究,采用低溫(準低溫)的糧油儲藏保質技術、氣調儲藏技術、機械通風技術、糧食烘干技術以及糧油害蟲抗性和延緩抗性的措施,再加上現(xiàn)代化糧情電子檢測技術及自動控制系統(tǒng)等先進的裝備,可以確保糧油儲藏庫的質量與安全。截至2004年我國已建成了18個100萬t的現(xiàn)代化國家級糧油集散庫,以及一批容量達700萬t的糧油中轉庫,另外新建和擴建的中央儲備庫已達到5 000t。2019年召開的中央儲備糧工作會議透露,2018年末,中央儲備糧集團公司的智能化糧庫建設已覆蓋全部902個庫點,已建成全球糧食倉儲行業(yè)最大的物聯(lián)網,實現(xiàn)對所有庫點、全部庫存糧食遠程在線實時監(jiān)控。根據中央儲備庫賬目與實物的調查報告顯示,賬實相符率高達100%,確保了國家糧油食品安全性。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糧食產量達到6 560萬t(人均占有437kg),油料產量達到4 420萬t(人均占有29kg),全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6]。因此,糧油儲運是一個長期工程,只有不斷更新和改進現(xiàn)有糧油儲運與檢驗技術,才能保證未來國家糧油的質量與安全。
1.2 我國糧油檢驗現(xiàn)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國民經濟不斷的發(fā)展,國家對糧油安全的重視,糧油的儲備、檢驗也得到很好的發(fā)展。李玥等[7]在2011年對我國家糧油標準化工作體系研究表明,糧油檢測方法是糧食標準的主要組成部分,占標準總量的一半以上。以往檢測項目主要為水分、容重等糧食常規(guī)質量指標相比,目前更注重糧食及制品有關品質和衛(wèi)生項目的檢測方法標準。以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的相關糧油標準為例,眾多標準中我國采用率超過了90%,在150項國家標準中,參考標準或采用國外先進標準的占112項,剩余38項國家標準基本也實現(xiàn)了應采盡采[8-9]。糧油品質檢測是糧食流通、加工和消費監(jiān)督的重要手段。糧油的生產和經營都處于一種分散多渠道的方式,分散性和小規(guī)模性的生產銷售為安全管理、市場監(jiān)督、糧油檢測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糧油檢驗部門沒有建立完備的監(jiān)督管理體制,對糧油經營企業(yè)的檢驗覆蓋率較低,糧油檢驗尚沒有形成完備的、良好的體系。雖然不同的監(jiān)管部門分管各自的行業(yè),但是對行業(yè)產品沒有明確的界定,導致各部門之間職責不明,權利和義務沒有明確的劃分,機構人員歸屬編制都存在問題。各部門職責分散,沒有統(tǒng)一的形式標準,檢驗資源人才分配不均。糧油質量檢驗機構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檢驗技術以及檢驗設備與經濟發(fā)展速度不匹配,沒有大量資金的支持,對設備投入不足。許多的檢驗實驗室中,設備和環(huán)境都達不到評審標準,甚至部分糧油企業(yè)都沒有配備檢驗設備,靠人為感官對糧油產品進行鑒定。
1.3 我國糧油標準發(fā)展狀況
我國在1956年就制定并發(fā)布了《關于試行原糧和加工糧檢驗標準(草案)》。1958年以后,糧油標準的制訂、修訂工作停滯。直到1979年召開了全國標準化工作會議,我國糧油標準制訂、修訂工作才迎來春天。在1980—1989年國家技術監(jiān)督局(原商業(yè)部)先后頒布了一批糧油儲藏與檢測標準,直到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才正式頒布實施。1990年國家對各級標齡長、水平低的糧油儲藏與建設標準進行修訂,對相應國家標準以及行業(yè)標準進行清理調整,促使糧油標準化工作進入依法管理的軌道。2003年為了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的需要,沖破國際和國外糧油技術壁壘,又對部分糧油標準進行了全面修訂,不但改善了糧油標準的時效性,而且提升了糧油標準的整體水平,進一步滿足了我國糧食行業(yè)對糧油標準與技術的需求。2006年至今,相繼發(fā)布了油菜籽、稻谷、小麥、玉米、大豆等新的國家標準,修改了質量檢測項目,進一步完善了糧油標準體系。在這些標準中,油菜籽以含油率定、稻谷以出糙率定、小麥玉米以容重定、大豆以完整粒率定等[10]。
2 我國糧油行業(yè)技術人才現(xiàn)狀
無論是計劃經濟時代,還是市場經濟時代,糧油食品安全都是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重點與核心之一。雖然政府和企業(yè)已逐步加大對糧油技能人才的培養(yǎng)力度,但是糧油食品行業(yè)高技能人才短缺問題仍較突出。有研究表明:第一,由于國家經濟發(fā)展的轉型,糧油加工技術水平和工人薪資水平等客觀因素對糧油食品專業(yè)技術人才培養(yǎng)造成一定沖擊;第二,糧油技能人才培養(yǎng)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資歷積累,與現(xiàn)在市場經濟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融合度不夠,導致年輕型人才不愿意或不想從事糧油方向發(fā)展;第三,由于迎合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部分糧油行業(yè)開始了改革與轉型,以至于現(xiàn)在全國僅存很少大專院校設置有糧油專業(yè),同時糧油專業(yè)的師資力量、知識陳舊老化,跟不上現(xiàn)代糧油儲運與檢驗的發(fā)展、更新要求;第四,糧油儲運與檢驗人才的減少,造成了糧油技師、糧油高級技師培訓機構和專家缺乏,制約糧油行業(yè)技術型人才的發(fā)展。諸多客觀、主觀原因造成了目前糧油行業(yè)高技能型人才的匱乏及人才結構的不合理。
3 我國糧油理化檢測項目與標準
3.1 主要糧油標準
2006年以來我國相繼修訂及發(fā)布了玉米、小麥、稻谷、油菜籽等一系列新的國家標準和理化檢驗指標,其是糧油質量分級的基礎。目前各類糧油最新國家標準:《稻谷》(GB 1350-2009)[11];《小麥》(GB 1351-2008)[12];《大豆》(GB 1352-2009)[13];《玉米》(GB 1353-2018)[14];《油菜籽》(GB/T 11763-2206)[15]。各類國家標準不僅修改了質量檢測項目,還進一步完善了糧油標準體系。
3.2 糧油理化特性檢測
近年來,依據糧食籽粒外觀形態(tài)和顏色的各種特征、結合神經網絡和模式識別等技術來實現(xiàn)糧食分類、不完善粒、霉變粒、整精粒、出糙率以及容重進行一般物理性狀的檢測。Zaptoczny[16]采用非破壞性方法對谷粒品種進行評估,此技術排除了栽培、水分、年份對其品種識別和分類的影響。潘藝[17]、張可煒等[18]、谷玉娟等[19]提出了用顯微圖像從微觀的角度來識別小麥籽粒形態(tài)。Igathinathanec等20]、Cassandra等[21]、張浩等[22]提出了借助計算機軟件和生成的數(shù)字圖像來識別糧食的外部形態(tài)。目前我國使用比較普遍的還是利用可見光技術、近紅外光技術來檢查糧食的品質,再結合一定的計算機模型圖像識別技術,對于糧食的不完善籽粒、分級、霉變等識別可以達到93%~98%的正確率。
糧油中水分、蛋白質、脂肪是糧油分級的主要檢測指標,最普遍使用的是采用恒重法和高溫定時烘干法對水分進行檢測,2010年國內頒布了關于小麥、稻谷、玉米水分的近紅標準外測定技術,再結合目前研究的微波法、高頻測水法準確率在96%左右。另外采用卡爾費林法測定含油脂類糧油中的水分,正確率可以達到96%~99%。2014年,孫耀強[23]依據水分與電容、電阻的關系,結合相應的傳感設備,開發(fā)一套糧油水分在線快速檢查系統(tǒng),可以實時檢測及監(jiān)測糧油中的水分含量。采用凱氏定氮法對蛋白質進行檢測,利用凱氏定氮儀、杜馬斯燃燒定氮儀、氨基酸分析儀實現(xiàn)定氮技術的半自動化與自動化。Tallada等[24]基于蛋白質近紅外測定技術發(fā)明了一套快速糧油粗蛋白單粒檢測設備。我國在2010年頒布了5項糧食粗蛋白近紅外測定方法,進一步提高了糧油蛋白質測定的準確性。采用索氏提取法對脂肪進行檢測,最為有效的是方敏在2012年改進型索氏提取法,對油料種子含油量的測定更佳的準確和精確。另外宋丹陽等[25]利用立核磁共振技術對含油量的測定進行了研究,利用脈沖核磁共振儀測定的含糧油量中的脂肪含量比索氏提取法,更加快速準確。徐飛[26]在2014年通過熱分析法的研究,建立了一種能夠快速準確測定糧食中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的新方法。各種檢測速度、精度伴隨著檢測儀器的精密化、智能化、標準化,而變得快速、高效、準確,并且還在不斷向前發(fā)展。
4 我國糧油行業(yè)技術、標準發(fā)展對策
根據我國現(xiàn)行糧油行業(yè)技術、標準發(fā)展現(xiàn)狀,制定長遠的糧油技術標準發(fā)展規(guī)劃,指引糧油技術標準的發(fā)展方向和目標。由于部分油料檢測項目還停留在實驗室或研究階段,因此應加快新型檢測方法和新型檢測儀器的推廣與使用,同時還要加快糧油檢測項目的更新,并結合發(fā)達國家優(yōu)秀的檢測方法與檢測儀器,使我國的糧油檢測技術與標準,更加統(tǒng)一化、標準化、規(guī)范化、儀器化、智能化,測定的每項指標更加快速、高效、準確。另外,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替代原有的計劃經濟促使化,給糧油行業(yè)發(fā)展和技術人才培養(yǎng)造成一定瓶頸。為此,加強糧油行業(yè)技術、標準的糧油市場經濟人才隊伍建沒勢在必行。國家和企業(yè)應加強對糧油類職業(yè)院校院政策、資金的支持,促使糧油類職業(yè)院校加強培養(yǎng)糧食儲藏、糧油加工等專業(yè)人才,加強產教融合發(fā)展,使人才有用武之地。
5 結束語
及時關注國際糧油標準的更新與發(fā)展情況,借鑒和應用其先進技術和方法,結合我國國情和消費特點,構建和完善我國糧油儲藏與檢測技術體系。與此同時,加強糧油儲藏與檢測技術專業(yè)人員培養(yǎng)是實現(xiàn)糧油標準的前提。只有專業(yè)的糧油儲藏與檢測技術人才,才能對糧油生產、加工、貯存、運輸、銷售做出專業(yè)的分析和評價,最終推動我國糧油食品的安全有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馬艷華.糧油檢測方法標準體系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J].農家參謀,2017(22):17.
[2] 魏孟輝,袁建.我國糧食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5,6(11):4677-4683.
[3] 林家永,陸暉,孫輝.國內外糧油標準體系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J].農產品加工(創(chuàng)新版),2009(5):26-29.
[4] 閆光.食品安全中的糧油檢驗[J].農家參謀,2018(17):259.
[5] 劉楊春,盧光英,姜川,等.糧油檢測工作的規(guī)范及完善措施探討[J].食品安全導刊,2019(18):14-15.
[6] 張志萍.探索糧油行業(yè)特有技術工種培訓模式,推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J].糧食與油脂,2008(10):31-32.
[7] 李玥,閔國春,喬麗娜,等.我國糧食標準化工作體系現(xiàn)狀及展望[J].倉儲物流,2011(2):19.
[8] 林家永,郝希成.我國糧油標準物質體系的發(fā)展狀況與對策[J].中國糧油學報,2006(6):21.
[9] 林家永,李歆,郝希成.我國糧油及其加工產品標準體系的現(xiàn)狀與對策[J].中國糧油學報,2002(6):17.
[10] 我國糧油中長期(現(xiàn)在到2020年)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的意見和建議[J].中國糧油學報,2004(2):1-7.
[11] GB/T 1350-2009.稻谷[S].
[12] GB/T 1351-2008.小麥[S].
[13] GB/T 1352-2009.大豆[S].
[14] GB/T 1353-2018.玉米[S].
[15] GB/T 11762-2006.油菜籽[S].
[16] Zapotoczny P. Discrimination of wheat grain varieties using image analysis and neural networks.Part I.Single kernel texture [J]. J Cereal Sci,2011(54): 60-68.
[17] 潘藝.小麥顯微圖像處理方法的研究[D].鄭州:河南工業(yè)大學,2011.
[18] 張可煒,鄭亦津.大豆屬soja亞屬種子形態(tài)的比較觀察[J].山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222-227.
[19] 谷玉娟,陳志成,蘇東民.彩色小麥的理化特性及麩皮粉的品質評價[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5(6):2262-2268.
[20] Igathinathane C,Pordesimo LO,Batchelor WD. Major orthogonal dimen sions measurement of food grains by machine vision using image[J].Food Res Int, 2009(42):76-84.
[21] Cassandra K,Walkera B,Joseph F,et al.Measuring volume and density of a barley grain using ellipsoid approximation from a 2-D digital image[J].J Cereal Sci,2012,55(1):61-68.
[22] 張浩,李和平,葉娟.小麥籽粒外觀形態(tài)特征測定技術研究[J].糧食與飼料工業(yè),2013(3):7-9.
[23] 孫耀強.電容式糧食水分在線檢測儀的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yè)大學,2014.
[24] Tallada JG,Palacios-Rojas N,Armstrong PR.Prediction of maize seed attributes using a rapid single kernel near infrared instrument[J].J Cereal Sci,2009,50(3):381-387.
[25] 宋丹陽,李培武.脈沖核磁共振儀在大豆含油量測定中的應用[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6(2):199-202.
[26] 徐飛.熱分析法測定糧食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研究[D].鄭州:河南工業(yè)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