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榮
摘 要:古詩詞是我國文化的精華,豐富人情感,陶冶人的情操,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格與情操,作為教育者應理解古詩文所最求的境界,引導學生走進詩文,感悟情景,豐富畫面,適時遷移,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孩子從小沐浴在經(jīng)典詩文的濃郁芬芳中。
關鍵詞:詩情;詩意;詩境;詩畫
古詩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古詩就像一杯陳年醇香的佳釀,滋養(yǎng)著炎黃子孫的血脈;又如一枚磁石,凝聚著民族的魂魄。教學古詩,讓學生體會詩中鮮明、獨特而感人的藝術形象,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聯(lián)想等形象思維的能力以及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
一、當前詩文誦讀現(xiàn)狀剖析
在弘揚國學文化、“大量經(jīng)典閱讀”的今天,有相當一部分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味地讓孩子背誦古詩詞,而忽略了孩子的認知及心理特點,導致一些孩子“望詩生畏”,對經(jīng)典古詩詞失去了興趣。由于時代的隔閡和古今漢語的差異,古詩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都難以理解。而在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中對于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想象、體會意境方面做得較淺,在理解字、詞、句,弄明白詩句的意思上教師會進行填鴨注入式的串講,本來意蘊悠遠、營養(yǎng)豐富的古詩大餐被教師們翻譯成一碟索然無味的小菜。
二、詩文誦讀所追求的境界
古詩作為語文教學最豐厚的載體,它是有生命、有色彩的,它應該成為孩子們成長中的那份甘泉,滋潤著孩子那從滿靈性的心靈;它還應該是一渠活水,引領著孩子們在其中“嬉戲”,暢想著生命中的快樂。在學習古詩詞的道路上教師與學生一起誦讀、一同前行,共同去領略詩中的畫,領略那一路的風景,讓學生明白古詩詞不只是拿來背的,而是享受它的美、享受它的精彩。
三、古詩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1、走進詩文,誦讀感悟
正確誦讀,感受詩句,拉近學生與詩句的距離,然后創(chuàng)設情景,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走進詩中所描繪的意境,走進詩人,體會情感。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讓學生反復地大聲朗讀,然后指名讀,以學定教,把握生詞的讀音。接著問:“讀著讀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覺得跟學過的哪些詩有些相同?”學生紛紛暢談:感受到詩人想念家鄉(xiāng)、想念親人、想念自己的兄弟......與學過的《靜夜思》有相同的地方,都是想念家鄉(xiāng)的......在學生初讀體驗的基礎上,教師講《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故事?!奥犃斯适拢偃プx讀詩,你有什么感受呢?”,引導學生理解“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最后,配樂誦讀?!耙皇自娋褪且环利惖漠?,一首詩就是一曲動聽的歌。此時此刻你就是王維,你就身處異鄉(xiāng),站在高高的山上向遠處遙望,讓我們把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盡情地表達出來吧!”,學生紛紛隨樂而誦,甚是沉浸。也許學生的感受還停留在“水中望月,霧里看花”的層次,但我相信在小學的古詩教學中:朦朦朧朧才是真。
2、由畫入境,展開想象
詩歌的寫作,跳躍性比較大,這就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而引導學生進入這種想象空間的途徑,是由表現(xiàn)藝術畫面的事物所構成的藝術境界。《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因此,文畫結合,由畫入境,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是詩歌教學的重點,其主要方法是 “整合畫面內涵”。
閱讀詩歌,不能孤立地看待詩中事物所構成的畫面,而應該在理解這些畫面內涵的基礎上,對它進行整合。讓學生由文入畫,由畫入境,由境入意,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
3、鏈接古詩,拓展閱讀
教學古詩文時可以抓住時機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適當延伸,拓展誦讀面,擴大儲存量。世間離別千萬種,詩人心聲各不同。學完《村居》,然后出示《小兒垂釣》、《池上》、《所見》三首詩。并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感受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表達方式。當學生有了一定數(shù)量的積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學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從而激發(fā)他們更強烈的學習欲望。
4、挖掘教材,實現(xiàn)“法”的引導
以教材中的經(jīng)典為載體,教會學生學習經(jīng)典的方法,并運用所學方法讀懂經(jīng)典,運用經(jīng)典。其次結合教材補充經(jīng)典。小學語文教材按單元主題來編排,每個單元分別滲透了愛心、惜時、誠信、勤奮等內容。針對每一單元的內容,組織各年級老師將傳統(tǒng)詩文中表現(xiàn)相關單元主題的經(jīng)典名篇等進行整理。布置預習課文時將任務明確給學生,讓他們查閱、搜集相關資料。教學中還適時、適量地為學生拓展經(jīng)典內容讓學生誦讀、積累,拓寬孩子們的視野,激發(fā)孩子們學習經(jīng)典興趣。如在學完蕭紅的《我和祖父的園子》后,學生在感嘆“我”的快樂的童年生活、與祖父的深厚的感情時引導學生找到描寫兒童生活的經(jīng)典古詩詞“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積累惜時經(jīng)典言。
5、引導巧背,實現(xiàn)“量”的積累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fā)。小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經(jīng)典詩文,實現(xiàn)“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經(jīng)典文化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在教學中我主要以下幾種方法引導學生巧背,實現(xiàn)“量”的積累:
(1)表演背。經(jīng)典詩文不是無情物,根據(jù)兒童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背誦時,加上適當?shù)恼Z氣和動作,邊背誦邊表演,增進對經(jīng)典詩文的理解,從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2)據(jù)意背。是根據(jù)詩的內容進行分類背誦的一種形式。如將詩分為寫景詩、敘事詩、抒情詩、言志詩等,每一大類還可分成若干小類。如“送別”類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贈汪倫》《別董大》等;“思鄉(xiāng)”類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回鄉(xiāng)偶書》《靜夜思》等。
(3)多種形式綜合背。是融多種形式為一體的背誦方式。為了調動學生背誦古詩的興趣,我們常常采用此法,如兩人賽、小組賽、男女組賽、班級賽,又如限時背、師生背等。多種形式綜合背,靈活且富有變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
古詩詞博大精深,燦若繁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身體力行,更新觀念,優(yōu)化教學,引領孩子徜徉在古詩的海洋里,引導孩子走進詩人、走進作品,隨其喜而喜,隨其悲而悲,沐浴在經(jīng)典詩文的濃郁芬芳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