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全福
摘要:[目的]研究饑餓脅迫和不同開口餌料對大刺鰍仔魚攝食、生長和成活率的影響,為大刺鰍早期苗種培育技術的改進提供參考依據(jù)。[方法]采用實驗生態(tài)學方法,測定饑餓對初孵仔魚卵黃囊、油球的吸收和死亡不可逆點(PNR);選用枝角類、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蛋黃、蝦奶粉和A#魚苗開口料作為大刺鰍仔魚開口餌料,投喂H4d,分析不同開口餌料對大刺鰍仔魚生長的影響。[結(jié)果]在水溫(27.0±1.5)℃的條件下,仔魚6日齡開口攝食,初次攝食率達100%,PNR發(fā)生在14~15日齡,其攝食能力和饑餓耐受性相對較強,饑餓延緩了仔魚對卵黃囊和油球的吸收;仔魚能夠攝食枝角類和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等活餌,投喂1d后的開口攝食率達100%,且具有較快的生長速度和較高的成活率;而仔魚不攝食蛋黃、蝦奶粉和A#魚苗開口料等人工餌料,其生長、成活率與饑餓組無差異(P>0.05)。[結(jié)論]枝角類和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是大刺鰍仔魚適宜的開口餌料。
關鍵詞:大刺鰍;仔魚;饑餓;開口餌料;攝食率;生長;成活率
中圖分類號:S96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0384(2019)12-1411-08
0 引言
[研究意義]大刺鰍Mastacembelus armatus屬鱸形目Pcrciformes,刺鰍科Mastacembelidae,刺鰍屬Mastacembelus,為底棲穴居肉食性魚類。其肉質(zhì)鮮美,具有很高的市場經(jīng)濟價值和開發(fā)前景,是潛在的優(yōu)良淡水養(yǎng)殖品種。目前大刺鰍苗種培育成活率低,特別是在仔魚早期培養(yǎng)階段的高死亡率和畸形率,嚴重影響著大刺鰍人工養(yǎng)殖的規(guī)模化發(fā)展。
(前人研究進展)目前有關大刺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學研究、人工繁殖和馴養(yǎng)技術等方面,而有關大刺鰍苗種早期培育方面的研究僅有薛凌展等對池塘網(wǎng)箱培育大刺鰍種苗試驗的報道。相關的魚類仔魚耐饑餓及不同開口餌料條件下的生長和存活等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多。初孵仔魚隨著卵黃物質(zhì)的逐漸消耗,必需從外界環(huán)境中攝取必要的營養(yǎng)物質(zhì)才能進一步發(fā)育與生長,仔魚在由內(nèi)源性營養(yǎng)轉(zhuǎn)化到外源性營養(yǎng)的過渡階段,往往出現(xiàn)大量死亡,因此饑餓一直被認為是引起仔魚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適宜開口餌料是保障其成活及生長的關鍵。[本研究切入點]但有關大刺鰍仔魚的相關研究尚未見報道。[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本研究探討了饑餓和投喂不同開口餌料條件下對大刺鰍仔魚在生長、存活等方面的影響,從而篩選出適合大刺鰍仔魚特性的開口餌料,旨在為大刺鰍早期苗種培育技術的改進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試驗仔魚及餌料
試驗于2017年6月~7月,在順昌縣兆興魚種養(yǎng)殖有限公司苗種繁育基地進行,試驗所用大刺鰍仔魚為大刺鰍人工授精孵化中同一批出膜的初孵仔魚和5日齡仔魚,5日齡內(nèi)的大刺鰍仔魚流水暫養(yǎng)于大刺鰍孵化桶。
試驗所采用的開口餌料分別為枝角類、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蛋黃、蝦奶粉和A#魚苗開口料。其中,枝角類采集于苗種繁育基地配套的餌料生物培育池塘,經(jīng)40目篩網(wǎng)濾除后,鏡檢種類主要為潘(Daphnia)、裸腹潘(Moina)、秀體潘(Diaphanosoma)和象鼻潘(Bosmina)等幼體,個體大小為180~385um;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為市售豐年蟲卵在鹽度17‰、水溫28℃~29℃條件下孵化出的無節(jié)幼體,個體大小為380~420um,收集后用淡水沖洗后投喂;蛋黃經(jīng)60目篩網(wǎng)揉洗成蛋黃水,再用200目篩網(wǎng)清水沖洗后投喂,其蛋黃顆粒大小為150~275um;蝦奶粉為澳華農(nóng)牧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蝦苗微粒飼料,其粒徑大小為200~350um,粗蛋白含量≥48%、賴氨酸含量≥3%;A#魚苗開口料為福建天馬飼料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魚苗飼料,其粒徑大小為250~350um,粗蛋白含量47%、脂肪含量12%。
1.2試驗方法
1.2.1饑餓對初孵仔魚卵黃囊、油球的吸收的影響和PNR的確定試驗設饑餓組、饑餓死亡“不可逆點”(PointofNoReturn,PNR)組(PNR組)和對照組(投喂組),每組3個平行。試驗容器為60cm×50cm×50cm的玻璃缸,水深40cm,每個玻璃缸內(nèi)懸掛2個大刺鰍苗種棲息臺,每缸放養(yǎng)初孵仔魚500尾。饑餓組不投喂直至全部死亡,對照組在孵化后第6d開始投喂枝角類,投喂密度為8~10個mL;試驗用水為經(jīng)48h曝氣處理后的機井水,經(jīng)500目篩網(wǎng)過濾后使用;每天吸污換水1次,每次換水1/3。試驗期間適量充氣增氧,溶解氧為6.4~8.5mg·L,水溫為(27.0±1.5)℃,pH6.8~7.6。
每日定時觀察仔魚活動情況,從0日齡起,每日于16:00在饑餓組和對照組中每個平行缸里隨機取樣10尾仔魚,測量仔魚全長、卵黃囊長徑和短徑及油球直徑,計算卵黃囊和油球體積;在PNR組中每個平行缸里隨機取樣20尾仔魚,移入盛水1L的燒杯中并投喂枝角類,投喂密度為8-10個mL,投喂3h后將仔魚取出,在LeicaDM750生物顯微鏡下逐尾解剖檢查其攝食情況,并計算初次攝食率。根據(jù)王茂元的方法確定PNR,當饑餓組仔魚的攝食發(fā)生率低于最高初次攝食發(fā)生率一半時,為不可逆點的時間,用日齡表示。
(1)卵黃囊體積(V,mm)=4/3·π·(r/2)·R/2,式中r為卵黃囊短徑,R為卵黃囊長徑;
(2)油球體積(V,mm)=4/3·π·(D/2),式中D為油球直徑;
(3)初次攝食率/%=消化道內(nèi)含有枝角類的仔魚尾數(shù)/測定總尾數(shù)×100。
1.2.2饑餓和不同開口餌料對大刺鰍仔魚生長發(fā)育和成活率的影響
試驗分為饑餓組、枝角類組、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蛋黃組、蝦奶粉組和A#魚苗開口料組,每組3個重復。試驗容器和試驗條件同1.2.1,取同批次5日齡仔魚,每缸隨機放養(yǎng)500尾。暫養(yǎng)適應1d后開始試驗,饑餓組不投餌直至全部死亡,投喂組每天于7:00和17:00各投喂1次,枝角類組和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每次投喂密度為8~10個·mL水體,蛋黃組、蝦奶粉組和A#魚苗開口料組每次的投喂量為仔魚體質(zhì)量的10%。每次投喂后1.5~2.0h進行吸污換水,每次換水1/3,并記錄各組仔魚死亡情況,觀察仔魚行為和外部形態(tài)的變化。試驗期間適量充氣增氧,水溫為(27.o±1.5)℃,pH 6.7~7.8,溶解氧為5.8~7.5mg·L。
按照大刺鰍仔魚生長周期,開口餌料的投喂試驗為期24d。試驗期間每2d定時從每個試驗組中隨機抽取5尾仔魚,采用數(shù)顯游標卡尺測量全長,ATY224分析天平測量體質(zhì)量,并統(tǒng)計仔魚死亡情況,計算成活率。仔魚的開口攝食率的測定參照林貞賢等的方法,在投喂1d后每試驗組隨機抽取20尾仔魚,在Leica DM750生物顯微鏡下逐尾檢查仔魚消化道內(nèi)是否有食餌,計算開口攝食率、特定生長率(SGR)。
開口攝食率/%=(消化道內(nèi)含有食餌的仔魚尾數(shù)/檢查總尾數(shù))×100
增重率/%=[(終末平均體質(zhì)量-初始平均體質(zhì)量)/初始平均體質(zhì)量]×100
特定生長率(SGR,%·d)=[(lnW-lnW)/(t-t)]×100%
式中,W和W分別為發(fā)育到時間t和t時的體質(zhì)重。
1.3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試驗統(tǒng)計值采用平均值±標準差(Mean±SD)表示,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顯著性差異分析,P>0.05差異不顯著,P<0.05差異顯著。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饑餓對大刺鰍仔魚卵黃囊和油球吸收的影響及其PNR
大刺鰍仔魚卵黃囊和油球的吸收變化情況詳見表1。大刺鰍初孵仔魚全長(585±0.11)mm,卵黃囊長徑(3.05±0.03)mm、短徑(2.43±0.09)mm,油球位于卵黃囊前端,直徑(1.14±0.01)mm。饑餓組與對照組仔魚卵黃囊和油球的吸收基本一致,至2日齡卵黃囊超過50%被吸收,油球超過30%被吸收,0-5日齡饑餓組與對照組仔魚卵黃囊和油球的吸收情況沒有顯著差異(P>0.05)。7日齡仔魚開口后,對=照組仔魚卵黃囊體積顯著小于饑餓組(P<0.05),對照組卵黃囊吸收速度明顯快于饑餓組;9日齡后對照組油球體積顯著低于饑餓組(P<0.05),仔魚對油球的吸收速度對照組明顯快于饑餓組。對照組仔魚卵黃囊在10日齡、油球在11日齡消耗吸收完,而饑餓組仔魚卵黃囊和油球消耗吸收完的時間分別是11日齡和12日齡,說明饑餓脅迫延緩了大刺鰍仔魚對卵黃囊和油球的消耗吸收速度。
經(jīng)回歸分析得知,仔魚對卵黃囊吸收利用符合三項式:y=-0.015t+0.316t-2.580t+9.289(R=0.977),對油球的吸收利用符合二項式:y=0.003t-0.088t+0.626(R=0.985),對油球的吸收利用符合二項式:y=0.003t0.088t+0.626(R=0.985),油球與卵黃囊的體積比符合三項式:y=0.001t-0.0.015t+0.043t+0.075(R=0.918)。
經(jīng)不同時間饑餓脅迫后大刺鰍仔魚的初次攝食率見圖1。5日齡仔魚可見口輕微上下頜開合,但未見攝食,6日齡仔魚開口攝食,仔魚初次攝食率達到100%,并一直保持到14日齡,15日齡仔魚初次攝食率急劇下降,僅達到(33.89±4.86)%,低于最高初次攝食率一半,17日齡仔魚初次攝食率為0,已不具備攝食能力,隨后饑餓組仔魚全部死亡。由此可見,在平均水溫(27.0±1.5)℃條件下,大刺鰍仔魚的PNR為14~15日齡,仔魚從開口攝食到PNR的時間為8~9d。
2.2 饑餓和不同開口餌料對大刺鰍仔魚生長和成活率的影響
饑餓脅迫及不同的開口餌料投喂大刺鰍仔魚的影響結(jié)果顯示,枝角類組和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在投喂1d后的開口攝食率均達到100%,攝食強度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略高于枝角類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其余開口餌料組均未開口攝食,開口攝食率均為0%(圖2),與饑餓組無差別。
在仔魚全長增長方面(表2),投喂4d后,枝角類組和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仔魚全長均顯著高于其他試驗組和饑餓組,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仔魚全長略高于枝角類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投喂14d后,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仔魚全長顯著高于枝角類組(P<0.05);而蛋黃組、蝦奶粉組、A#魚苗開口料組和饑餓組無顯著差異(P>0.05),在投喂0~6d仔魚全長逐漸增長,在投喂6d后,仔魚全長逐漸下降,出現(xiàn)負增長。
在仔魚體質(zhì)量增長方面(表3),枝角類組和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顯逐漸增長趨勢,投喂2d后,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顯著高于枝角類組、其余開口餌料組和饑餓組(P<0.05),投喂6d后,枝角類組顯著高于其余開口餌料組和饑餓組(P<0.05);而蛋黃組、蝦奶粉組、A#魚苗開口料組和饑餓組無顯著差異(P>0.05),在投喂0~4d體質(zhì)量逐漸增加,隨后逐漸下降,出現(xiàn)負增長。
大刺鰍仔魚全長SGR指標顯示(圖3),各組全長SGR在投喂0~2d時迅速達到同一峰值,隨后下降,在6~24d時枝角類組和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顯著高于其他試驗組和饑餓組(P<0.05);蛋黃組、蝦奶粉組、A#魚苗開口料組和饑餓組的全長SGR在6~12d時降為負值;枝角類組和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在不同時期的全長SGR表現(xiàn)出較大差異,枝角類組在4~8d時又上升到第二峰值,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在6~14d時又上升到第二峰值;在0~24d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全長SGR高于枝角類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
從大刺鰍仔魚體質(zhì)量SGR指標上看(圖4),在0~24d時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顯著高于枝角類組(P<0.05),枝角類組顯著高于其他試驗組(P<0.05);蛋黃組、蝦奶粉組和饑餓組在4d時降為負值,A#魚苗開口料組在6d時降為負值。枝角類組和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在投喂0~6d時上升到第一個峰值,隨后下降,枝角類組在8~12d時、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在8~14d時又上升到第二峰值,隨后下降,枝角類組仔魚體質(zhì)量SGR的下降幅度大于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
在仔魚成活率方面(表4),枝角類組略高于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枝角類組和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在投喂6d后顯著高于其他試驗組和饑餓組,至試驗結(jié)束時成活率均高于50%;而蛋黃組、蝦奶粉組、A#魚苗開口料組和饑餓組在投喂6d后成活率急劇下降,在13~14d時累計死亡率均達到100%。
3 討論
3.1 大刺鰍仔魚混合營養(yǎng)期與PNR
大刺鰍魚卵為多黃卵,初孵仔魚卵黃囊體積平均達到9.48mm,油球體積平均達到0.76mm,孵化出膜后第7d(6日齡)開口攝食,在0-5日齡的內(nèi)源性營養(yǎng)階段,仔魚吸收了73%的卵黃物質(zhì),吸收了60%的油球物質(zhì),進入混合營養(yǎng)期后,仔魚對卵黃囊和油球吸收的速度逐漸減慢,油球的吸收利用的速度比卵黃囊慢。一般卵黃囊仔魚優(yōu)先利用卵黃營養(yǎng),延后油球的消耗,可以延長進入PNR的時間,本試驗結(jié)果再次證明了這一論點。饑餓組仔魚卵黃囊和油球在11、12日齡耗盡,對照組仔魚在10、11日齡耗盡,進入外源性營養(yǎng)期,其混合營養(yǎng)期為4~5d。以仔魚開口攝食到卵黃囊吸收完畢的時長與仔魚孵化出膜后到開口攝食的時長的比值(△R)判定相對混合營養(yǎng)期的長短,△R>1,仔魚混合營養(yǎng)期相對較長,仔魚開口攝食較快,不易受饑餓脅迫;1>△R>0.1,混合營養(yǎng)期相對較短,容易遭受饑餓脅迫;△R≤0.1,屬于相對混合營養(yǎng)期極短,極易受饑餓脅迫。大刺鰍卵黃囊仔魚的△R為5/7(1>△R>0.1),屬于相對混合營養(yǎng)期較短的魚類,容易遭受饑餓威脅。
PNR是初次攝食期仔魚攝食及耐受饑餓能力的一個指標,仔魚到達PNR的時間越長,其饑餓耐受能力越強,而且PNR也與孵化時間、卵黃大小和水溫相關。不同種類的仔魚進入PNR的時間也差異較大,如鲇魚仔魚PNR為7日齡(26℃),黑莓鱸仔魚為10~11日齡(19.5℃~22.8℃),半剠厚唇魚仔魚PNR為14日齡(26℃),鰱、鳙、草魚仔魚抵達PNR時間為lO~11日齡,胭脂魚仔魚為29日齡(17.5℃~23.3℃)。本研究中,大刺鰍仔魚進入PNR點的時間為15日齡(25.5℃~27.5℃),仔魚在6日齡開口攝食當天初次攝食率迅速達到100%,并維持9d,之后快速下降,至17日齡饑餓組仔魚的初次攝食率為0%,18~19日齡饑餓組仔魚全部死亡,說明了大刺鰍仔魚攝食能力和饑餓耐受性相對較強,在卵黃囊和油球耗盡后仍能維持100%初次攝食率2~3d,在PNR之后部分饑餓仔魚還能存活3~4d,但已失去攝食能力,進人生態(tài)死亡,仔魚到達PNR之后很快面臨死亡的威脅。因此,在大刺鰍苗種培育生產(chǎn)中,應在仔魚進入外源營養(yǎng)期前及時投喂開口餌料,以提高苗種培育成活率。
3.2 不同開口餌料對大刺鰍仔魚生長、存活的影響
開口餌料的種類和特征也是仔魚對初次攝食餌料選擇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同種類的仔魚開口攝食的餌料類型也不一樣。淡水魚類通常的天然開口餌料是以單細胞藻類、輪蟲為主,人工開口餌料以熟蛋黃、豆?jié){及人工微顆粒飼料為主。而白斑狗魚仔魚開口餌料為橈足類幼體;大口鯰仔魚開口餌料為小型枝角類;胭脂魚仔魚開口餌料以豐年蟲、水蚯蚓等活餌料為主;鯨魚、鱖魚等兇猛肉食性魚類仔魚開口餌料則為其他魚類的仔魚。本試驗中,大刺鰍仔魚僅開口攝食枝角類和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等活餌料,而不攝食熟蛋黃和人工微顆粒飼料,這與黃永春對大刺鰍食性的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大刺鰍為肉食性魚類,其仔魚存在對開口餌料種類攝食的選擇特性,以浮游動物等活餌作為開口餌料。
在2015年期間開展大刺鰍仔魚培育試驗時,主要以100目篩網(wǎng)過濾篩下的池塘培育的小型浮游動物(主要以輪蟲為主,其個體大小為100~150gm)為大刺鰍仔魚的開口餌料,仔魚開口攝食正常。但池塘培育的100目篩下的小型浮游動物產(chǎn)量低,峰期短,難于滿足大刺鰍仔魚的規(guī)?;嘤枰R虼?,經(jīng)比較篩選,以能穩(wěn)定批量獲得的小型枝角類(40目篩下,個體大小為180~385gm)和初孵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個體大小為380~420Inn)適宜作為大刺鰍仔魚的開口餌料。而60目篩下的蛋黃顆粒(大小為150~275um)、蝦奶粉(粒徑200~350um)和A#魚苗開口料(粒徑為250~350um)的顆粒大小與40目篩下的枝角類幼體和初孵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個體大小相接近,基本上可排除蛋黃、蝦奶粉和A#魚苗開口料是因顆粒太小而不予攝食的因素。
開口餌料與仔魚的生長、成活密切相關。由于大刺鰍仔魚在開口攝食期不選擇攝食蛋黃、蝦奶粉和魚苗開口料等人工餌料,導致其生長率、成活率均與饑餓組無顯著差異,表明蛋黃、蝦奶粉和魚苗開口料等人工餌料缺乏活性物質(zhì),不適合作為大刺鰍仔魚的開口餌料。試驗過程各組仔魚的成活率均呈下降趨勢,主要是因為肉食性魚類仔魚在內(nèi)外營養(yǎng)轉(zhuǎn)換階段存在大量死亡的“危險期”。但投喂枝角類和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的試驗組的仔魚都保持較快的生長和相對較高的成活率,全長生長兩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而體質(zhì)量增長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組顯著高于枝角類組(P<0.05),說明了枝角類和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的營養(yǎng)基本上能滿足大刺鰍仔魚生長發(fā)育的營養(yǎng)需求,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優(yōu)于淡水枝角類,并且枝角類大規(guī)模人工培育技術相對較為成熟,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可由豐年蟲卵人工孵化大批量獲得。因此,枝角類、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等小型浮游動物作為大刺鰍仔魚適宜的開口餌料,能有效提高仔魚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
4 結(jié)論
饑餓脅迫對大刺鰍仔魚的生長發(fā)育起到延遲作用,大刺鰍的攝食能力和饑餓耐受性相對較強。枝角類和豐年蟲無節(jié)幼體是大刺鰍仔魚適宜的開口餌料,應確保在仔魚混合營養(yǎng)階段提供充足的適宜開口餌料,以提高仔魚成活率;而蛋黃、蝦奶粉和魚苗開口料等人工餌料不適合作為大刺鰍仔魚的開口餌料,對于人工餌料的使用是否可通過改變投喂方法來提高仔魚開口率和成活率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