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衛(wèi)華
【摘要】朗誦以其獨特生動的方式為青少年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豐富的精神資源和理論素材,持續(xù)、深刻、能動地引導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因此,要重視朗誦的作用。當前,視聽新媒體迅速發(fā)展起來,并被使用到教育領域。在朗誦教育方面,以“全民K詩”視聽新媒體為載體開展“美誦育人”具有素材多樣化等特點,這些特點將使“美誦育人”具有更大吸引力、普及力、輻射力和生長力,達到全員、全面、全力育人的效果。
【關鍵詞】全民K詩;視聽新媒體;美誦育人
我國從周朝起就開始關注和研究朗讀教育,并逐步確立了朗讀在教育和社會效能方面的重要地位。然而到了現當代,朗讀已被邊緣化,朗讀的教育功能更是被漸漸忽視。如何將有聲語言藝術形式運用到國民教育中去,實現對人的塑造和完善,形成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支持,既是一個研究課題,更是一份歷史和社會責任。當前,如“喜馬拉雅FM”“為你誦讀”“全民K詩”等擁有豐富朗讀資源的視聽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本文正是把握這時代的脈搏,借用視聽新媒體的強大力量,開展“美誦育人”的研究與實踐。本文所指的“美誦”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誦讀的是經典美文,二是以高質量的朗讀配以音畫,將作品美學與聲音美學結合起來,給人以全身心的美的享受,從而達到培養(yǎng)人、教育人、引導人、啟發(fā)人的目標。下面,筆者以“全民K詩”為例,談談利用視聽新媒體開展“美誦育人”的優(yōu)勢。
一、視聽素材的多樣化有利于提高“美誦育人”的吸引力
興趣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選擇性態(tài)度,是積極認識或參與某種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客體引發(fā)主體興趣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如果我們將“美誦育人”的實踐與興趣發(fā)展規(guī)律相結合,可以看出學生朗讀興趣的培養(yǎng)是一個誘發(fā)、保持、強化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通過新穎有趣、學生喜歡的朗讀素材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受視聽朗讀材料的感染使學生產生自己進行朗讀實踐的迫切要求;在朗讀材料的示范帶動作用下,學生會鉆研其中的朗讀發(fā)音規(guī)律,朗讀技巧等,即最高層次的創(chuàng)造興趣,要想最終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造興趣,誘發(fā)學生的興趣與保持興趣必不可少。而在平常的朗讀訓練中,重復朗讀同一文章難免會讓學生感覺索然無味,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視聽新媒體所承載的海量多樣的音頻資源正好可以彌補傳統(tǒng)朗讀教學朗讀素材單一、呈現方式單調的問題。
在朗讀素材上,以號稱手機上的朗讀亭的“全民K詩”FM為例,它既有寓言童話、兒童詩文、古體詩文、課文精選,也有美麗鄉(xiāng)愁、中國夢想、心靈雞湯……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素材,從而學生提高朗讀的積極性。在朗讀素材的呈現方式上,傳統(tǒng)的朗讀訓練往往只單一地通過聲音方式呈現。在以“全民K詩”FM為例的手機輕電臺中,中小學課本中文質兼美可供朗讀的課文都有專業(yè)主持人進行朗讀,并配有合乎文章基調的優(yōu)美音樂,有的還有圖片和文字。對于小學生而言,聲音、音樂、文字、圖片的多樣化呈現方式往往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這些手機輕電臺允許學生選擇添加自己喜歡的背景音樂,添加合適的圖片文字等,即學生可以自己對朗讀素材的呈現方式進行創(chuàng)造,這也會激發(fā)學生的朗讀實踐興趣。以新城小學的數據為例,新城小學在2019年1月寒假時開始啟動以“‘全民K詩’進行‘美誦育人’”的活動,先在每個班5個代表中推動,一周內全校24個班120名學生一天內上線率達到百分之一百。兩周內每天發(fā)布作品率也達到百分之一百。
二、視聽新媒體的自主與便捷有利于加強“美誦育人”普及力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我國播音界泰斗張頌先生在《朗讀學》中將朗讀定義為:“朗讀,就是把書面上寫的語言變?yōu)榭陬^上說的語言,把無聲語言(文字、文章、文學作品)變?yōu)橛新曊Z言一更能表情達意的口頭活語言。”將無聲語言變?yōu)橛新曊Z言的主體便是朗讀者自己,因此從本質上來說,朗讀是朗讀者自己的言語體驗。這種體驗以學生為主體,無論是教師的講解還是其他同學的朗讀都不能取代學生自己的朗讀實踐體驗。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朗讀教學相結合,可以看出學生只有發(fā)揮自己在朗讀訓練中的主體性,積極運用自己所學的朗讀知識與技巧,調動自己的感情與想象去體會文本的情感,并加入自己的審美體驗,才能真正建構起朗讀的意義。
在視聽新媒體時代,每個個體都受到了充分的尊重,以“全民K詩”為例,其“人人都是主播”“K詩一樣輕松快捷方便”的理念意在為每個個體提供均等的參與機會。在“人人都是主播”的口號下,“全民K詩”的用戶注冊便可以創(chuàng)建自己的個人電臺。創(chuàng)建之后進行選題,選題可以在分類里去選,也可以從新作首發(fā)、熱榜推薦去選。最讓人驚喜的是,它還會智能地記錄你的風格喜好,以此給你優(yōu)選題材到“猜你喜歡”哪里。選好題材,按一下按鈕“錄制”,音樂文稿便同步出現。如果不會讀,還可以不斷地聽范讀,錄好了可以試聽,感覺錄不好,還可以再錄,錄到滿意再發(fā)布。作品上傳后,可以立馬與范讀作比較,進行再學習。也可以循環(huán)聽,欣賞自己的作品或總結反思自己的作品……所有操作極其簡單快捷,只要會用手機就會用了。一個作品從選題到完成到分享幾分鐘便可以誕生。這比起傳統(tǒng)的錄制方便了很多,人人都可以參與,人人都愿意參與,這意味著在課堂之外為每位學生提供了親身朗讀的實踐機會。在學校、在課堂上不善朗讀的同學在課后也可以自己通過這個平臺進行朗讀體驗,并形成自己的作品,制作自己的個人專輯,真正做到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朗讀之中,使“美誦育人”普及力更強更大。
三、視聽新媒體的迅速傳播有利于提升“美誦育人”的滲透力與輻射力
“美誦育人”是一個系統(tǒng)漫長的過程,學生朗誦能力的提高需要日積月累、持之以恒的練習。而且,學生朗誦水平的高低是抽象的,不可以測量評估。因此,在長期的朗誦訓練中,教師通過多種方法幫助學生體驗到朗誦的樂趣,促使學生對朗讀的熱情始終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對于朗誦顯得尤為重要。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并不希望早一點能夠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tài)度是吟誦最易得益的途徑?!比欢ㄟ^對小學朗誦興趣的實際調查看出,與低年級學段相比,小學生對朗誦的熱情到高年級學段有所下降。一方面,對于剛入校的低年級學段而言,朗誦的新鮮感較強,熱情高漲,而到高年級學段后,新鮮感降低導致熱情下降;另一方面,學生個體在長期的朗誦教學中沒有得到持續(xù)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或者獲得的收獲感低于預期,也是學生朗誦熱情下降的原因之一。在心理學上,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主張程序教學的核心是“強化”,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作出的反應給予及時的反饋,也就是使學生明確自己行為的正確與否。行為主義觀點與“美誦育人”相結合給我們的啟發(fā)是,教師要對學生的朗誦行為做出及時積極的反饋,使學生在每一次的朗誦實踐之后受到讀有長進、讀有所得的鼓舞,從而在朗誦行為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按照上述行為主義的觀點,以“全民K詩”為例的視聽新媒體恰恰能使“美誦育人”發(fā)揮作用。在網絡環(huán)境下,“全民K詩”等視聽新媒體以其弘揚個性化和平民化精神獲得了蓬勃發(fā)展,其簡單的形式、方便的管理和張揚的個性,豐富了傳媒的分享模式,調動了客體的多重感官,互動優(yōu)勢得到了充分體現。在“全民K詩”里,導師、明星、平民之間的身份得到了淡化,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為著一個共同的愛好走在一起,互相學習、互相欣賞、互相鼓勵,在平等的對話交流中培養(yǎng)情感。雙方在表達觀點、抒發(fā)情感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達到了情感分享、思想分享的理想狀態(tài)。在“全民K詩”里,數以千萬計的導師、誦友、系統(tǒng)的“K詩小助手”之間都可以互動,這是個難以估量的巨大的交流平臺,這里相互間可以合誦、送小花,會點贊、會評論。當你發(fā)布一個作品系統(tǒng)會送你三朵花和一段暖心的話;當你積累了一定數量的作品系統(tǒng)還會送你一段激勵人心的話。相比傳統(tǒng)的視聽應用而言,在每一次朗讀學習目標完成之后,教師都可以通過視聽新媒體應用對學生的朗讀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及時的檢測與反饋,并給予點評與輔導。教師的關注與正面評價會使學生在完成學習行為之后獲得滿足感;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分享功能向老師、家長和同伴展示自己的朗讀作品,他人的關注往往會給學生帶來成就感,這使學生內部的學習動機始終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四、視聽新媒體的強烈情感性有助于增強“美誦育人”的作用力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存在著的事物是否滿足自身需求而產生的一種態(tài)度體驗,在認識到行為的轉化過程中起著“橋梁”作用。情感作為一種非理性因素,具有很強的感染功能,具體看來是指作為人面對客觀事物時所產生的一種主觀感受。情感一旦出現,就會引起個體心理上的歡喜、憤怒、哀傷、快樂等情緒體驗。在促進人的認知和行為活動在個體思想品德的塑造過程中,情感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促進人的認知和行為活動的發(fā)生。具體來說,積極向上的情感可以推動人的認識發(fā)展,它促進個體把認識轉化為內心的信念,最終落實到行動當中,有利于提高人的認識活動的效率,推動個體用積極的態(tài)度和頑強的毅力去認識和接受各種新事物。
以“全民K詩”為例的視聽新媒體正是以其濃郁的情感氛圍與生動情境,為受眾們靈動地演繹著生活,引發(fā)出強烈的情感共鳴。受眾們在音畫聲情的沖擊中,情不自禁地隨著作者的情緒,引發(fā)思想的碰撞與心靈的拷問。當中動人的文字、美妙的音樂、美麗的畫面、對話的情節(jié)等音畫聲情景的交融,多種藝術形式從多種感官多種角度觸及人的認知系統(tǒng),最大效度地激發(fā)受眾的學習與仿效欲望, 逐步對受眾的道德認知、審美觀念施加積極的影響,為品德教育功能的實現營造出一派生動、鮮活的畫卷。 “美誦育人”正是借助“全民K詩”為例的視聽新媒體強烈的情感性的特點,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在師生中推動以“全民K詩”等視聽新媒體為載體的“美誦育人”,營造濃厚的教育氛圍,激發(fā)師生認識事物、學習知識、修煉思想的積極情感。
五、視聽新媒體的儲存與評價有利于加強“美誦育人”的生長力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評價具有強大的激勵功能,其激勵功能是指合理有效的評價,能夠激發(fā)和維持評價對象的內在動力,調動被評價者的內部潛力,提高其工作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達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其功能的實現分別由情感系統(tǒng)和動力系統(tǒng)而發(fā)生。所謂心理結構的情感系統(tǒng)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指個體在一定教育活動的影響下產生的情感體驗,二是指個體的情感體驗、情感方式影響個體對不同教育活動的理解和選擇。教育活動可以促進個體心理的動力系統(tǒng)的發(fā)展,比如不同的教育活動可以形成其群體內部成員不同的意志品質。對于學生而言,如果某項活動得到其認可,那么這項活動可以產生巨大的推動力、激發(fā)出學生的潛力,使學生主動發(fā)展。
以“全民K詩”為例的視聽新媒體具有云儲存數據的強大功能,能夠記錄每位學生誦讀能力的成長。學生的朗讀學習是一個不斷反思,不斷進步的過程,但是朗誦水平不可以通過具體的書面測驗來量化評估,學生朗誦水平的發(fā)展依靠學生自己的內部感知和教師的粗略判斷,這樣的評價往往缺少科學實在的依據。在實際的調查中,學生感覺不到自己在朗誦方面的進步也是學生朗誦行為參與度低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學生心智尚處在發(fā)展之中,對于自身朗誦水平的發(fā)展感知不準確;另一方,面由于教師時間精力有限,要求教師對每位學生的朗誦學習情況了如指掌也不實際。因此,大數據時代,云計算技術的發(fā)展為朗誦活動中學生朗誦數據的記錄提供了技術支持,也為教師對學生進步的評價提供了真實可靠的依據。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全民K詩”為例的視聽新媒體應用在云儲存技術的支持下,能夠對用戶的使用數據進行存儲,這對于傳統(tǒng)的朗誦活動而言是一種全新的記錄方式。學生在每一次朗誦訓練之后,可以將朗誦數據存儲下來。數據存儲的意義就在于記錄朗誦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成長軌跡,回顧以往前后對照,幫助學生感知自己朗誦水平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為教師對學生朗誦能力發(fā)展的評價提供了客觀存在的實體依據。數據的記錄成為“學習—對照—調節(jié)—改進—完善”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及時看到成績,受到激勵和鼓舞;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改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同時,以“全民K詩”為例的視聽新媒體還具有評價進階的功能。當你積累了一定數量的作品,系統(tǒng)還會送你一段激勵人心的話;當你達到一定水平,你可以參加各級各類誦讀比賽,可以申請“導師認證”,甚至“主播認證”。這對被評價對象來說,是一個積極的刺激和有力的推動。因為恰如其分的評價結果能給人以心理上的滿足感,會對成功的經驗起強化作用,使被評價者更加努力更加主動,以保持或取得更大的成績,從而激勵人們不斷進取。這樣,數據的記錄和進階的評價將會給以“全民K詩”視聽新媒體為載體的“美誦育人”帶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使之發(fā)揮持久而旺盛的育人功能。
綜上所述,以“全民K詩”視聽新媒體為載體開展“美誦育人”具有素材多樣化、自主、便捷、傳播迅速、廣泛影響、強烈的情感性、大數據儲存、評價等特點,這些特點將使“美誦育人”具有更大吸引力、普及力、輻射力、生長力,達到全員、全面、全力育人的效果。因此,教師可以轉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將學生誦讀教育與視聽新媒體應用相結合,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誦讀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頌.朗讀學 (第三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3]馬前鋒,孔克勤.文化與人格:心理人類學的解釋[J].心理科學,2007,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