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fā)現(xiàn)我總是希望自己不開心,整天郁郁寡歡才覺得心安理得,很矛盾,也很痛苦,我該怎么辦?”有那么一些人,他們暗自較勁,與自己作對,掙扎又痛苦,害怕讓自己開心,你是不是其中之一呢?
對開心的恐懼,往深處想,很有可能是一個人在恐懼自己失控、發(fā)瘋。這也是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核心恐懼,因為發(fā)瘋等同于一個人喪失了人的屬性,更多呈現(xiàn)出動物性的一面。
孩子在6歲以前,他的思想眼光所看到的范圍還比較窄。他就只能看到父母還有老師、同學、小伙伴。在這一群人中他更多會關注父母的情緒,因為父母就是他最大的生存環(huán)境。
一個孩子,假如他的父母總是不開心,那這個不開心就是他們家庭的情緒空氣,他要將自己與這個情緒空氣匹配得上才安心,另一方面,情緒也是會相互感染的。
孩子一般是忠誠于父母的,
不僅會忠誠于他們的觀念,也忠誠于他們的情緒狀態(tài)。開心就意味著他背叛了父母,和父母活得不一樣。甚至當這個孩子成年之后,他已經(jīng)離開了那個生長的環(huán)境,他依然是不敢開心的,他依然背負著父母的情緒。
不開心的人可能不太容易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需求,他表達需求的方式就是用情緒來表達。如果情緒表達總是管用的話,這就意味著他擁有了一個保護自己的有力武器,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跟著退化。
實際上,語言表達是更成熟的表達需求的方式,用情緒表達是一種退化。嬰兒期的孩子就非常善用情緒表達的,當他餓了不舒服了,他就哇哇大哭,那是因為他還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已是長大的我們,就不需要用這種方式了。你完全可以,有需求,直接說。
那如何允許自己感到開心呢?
1.和開心的人在一起,慢慢地你會發(fā)現(xiàn),開心并沒有那么危險。
2.要區(qū)分自己和父母,父母不開心,那是他們的一種選擇,你可以選擇和他們不同的存在方式。
3.開心其實是特別有創(chuàng)造力的能量,如果你不允許自己大笑,就微微地笑,時刻地提醒自己,我是可以感到開心的。
4.學會用語言表達需求,而不是用情緒來表達。
(來源: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