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嵐
在孩子問起“死亡是什么”的時候,在孩子告訴你他害怕極了的時候,你可以溫暖地長時間地?fù)肀?,你可以鄭重地坐下來和他們徹底地聊聊這件事,不回避、不虛飾,不用一些比喻性的表達(dá),如去世的人是睡著了,他(她)去旅行了,他(她)被上天帶走了等等,這會引起孩子認(rèn)知的混亂。我們允許孩子充分表達(dá)自己:那些滿心滿意的好奇,那些瑣瑣碎碎的不解、那些奇奇怪怪的恐懼,一股腦讓他們說出來,家長認(rèn)真地聽,不評價,共情他們的擔(dān)憂、肯定他們的思考,知無不言回復(fù)他們的提問,也把自己的思考與孩子分享。你就會發(fā)現(xiàn),討論本身,就是安慰和療愈。
一個叫作“小口袋”的作者說,只要父母三觀對了,什么都可以和孩子聊,并且她說“孩子才是最適合談生死的人”。
(摘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