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遠山
在中國文化中,師生關(guān)系很特殊,張居正與老師顧璘的故事非比尋常。
顧璘是江蘇吳縣人,從小就是著名的才子,也是個有性格的才子。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顧璘任從二品的湖廣巡撫,遇到了一個比他更牛的才子。
這個才子時年13歲,從小就有“神童”美譽,他在前一年通過童試,考取了秀才,這次來參加鄉(xiāng)試考舉人。以他的才華,“中舉”是輕而易舉的事。顧璘見到這位神童,欣喜若狂,但是他做了一個決定:不讓他中舉。
這個神童,就是張居正。張居正,1525年生于江陵縣(今屬湖北荊州),時人又稱之“張江陵”。顧璘是怎么考慮的?《張居正大傳》中說:“他認為十三歲的孩子就中舉人,以后便會自滿,反而把上進的志愿打消,這是對于居正的不利,因此主張趁此給他一些挫折,使他更能奮發(fā)。他和監(jiān)試的馮御史說:‘張居正是一個大才,最好還讓他遲幾年,等到才具老練了,將來的發(fā)展更沒有限量?!@次居正的考卷,很得湖廣按察僉事陳束的欣賞。陳束極力主張錄取,但是監(jiān)試御史想起顧璘的吩咐,竭力拒絕,居正竟沒有錄取……”
神童張居正的少年中舉之路,就這么給切斷了。三年之后,他16歲,再次參加鄉(xiāng)試,順利中舉了。恰好此時顧璘正在安陸督工,張居正到安陸去拜見他,顧璘很高興,竟把自己腰間圍著的犀帶脫下來,贈給張居正。比這更珍貴的是顧璘的贈言:“上次你本來就可以中舉,因為我的原因,耽誤了你三年,這是我的錯,但是,我希望你要有遠大的抱負,不要只做一個年少成名的秀才?!?/p>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