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萍
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 對于智障兒童而言,他們最需要的就是學會生存,學會生活,這就要求我們提供的培智教育能讓這些智障兒童掌握簡單實用的生活適應能力。在培智教育中我們要立足于生活實際,以生為本,以校園教育為主陣地,以課程整合為載體,以家校聯(lián)動為推手,以適應社會為目標,通過一系列培訓來提高、鞏固其生活適應能力,最后達成適應社會生活的終極目標。
? 一、以特校教育為陣地,培養(yǎng)生活適應能力
幫助智障兒童掌握足夠的生活適應能力和遇到問題時的應對能力,是特殊教育學校重要任務之一。通過教育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生活,讓他們掌握技能后從學校步入社會,這是每個特校教師的職責,也是培智學生及家長的基本需求。
? 教學中教師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生活與學習互相滲透,讓培智學生掌握日常交流能力,并將在學校學到的技能運用到生活實踐中,起到培養(yǎng)生活適應能力的作用,為他們今后在社會上生存奠定堅實的基礎。
? 二、以課程整合為載體,提高生活適應能力
對于培智學生而言,他們獲取知識的目標是建立在生活適應能力的基礎上的。沒有生活適應能力,知識的獲得就只能是一種奢求。只有培智兒童的生活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實現(xiàn)生活自理。
? 這就要求教師在《生活適應》教學中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是要加強課程整合,靈活使用教材,同時注意開發(fā)樣本課程,采用以生活適應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模式,將生活語文、生活數(shù)學、康復訓練、勞技等課程整合起來,在課程安排上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求適時調整課程結構,以之為載體,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
?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的《生活適應》第四單元《安全出行》時,如果僅憑老師對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對智障兒童來說,可能難以理解掌握,即使一時記下了,過不了多久又會忘記。教學這一單元時,教師可利用數(shù)碼相機、手機或DV等工具拍攝或錄制學生上學、放學路上遇到的各種交通標志,利用電腦剪輯后再現(xiàn)生活情境,必要時反復播放,學生就會很快認識常見的交通工具。還可以收集一些安全出行的影像資料給他們觀看,一邊播放一邊講解,讓他們明白走人行道和上下樓梯靠右行走等安全出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三、以家校聯(lián)動為推手,鞏固生活適應能力
教師在教學之余可通過家長會、家訪等形式給智障學生的家長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共同制定訓練目標和訓練內容,讓家長參與到學生的教育和訓練中來,從而保證學生能力的提高和鞏固。學生在具備了一定的勞動技能和良好的習慣后,生活適應課程的教學要從自我照顧向居家生活、社區(qū)生活過渡。以家校聯(lián)動為推手,學生在學校學習了生活適應知識后,也能在家長的幫助和監(jiān)管下有計劃地進行實踐,檢驗其學習效果,讓學生學以致用,也讓家長見證其孩子的成長歷程。
? 例如學生在學校學會了擦桌子、掃地、拖地、倒垃圾等技能之后,教師可利用QQ、微信發(fā)送圖片、視頻等向家長匯報勞動成果,并叮囑家長放手讓學生在家里鍛煉、及時鞏固勞動成果。
? 四、以適應社會為目標,強化生活適應能力
? 智障兒童通過學習后,其學習效果如何,今后能否適應社會生活,需要在家庭和社會中得到檢驗。特殊教育學校還需要得到民政、殘聯(lián)、婦聯(lián)、義工協(xié)會的支持,為特殊兒童提供實踐基地,使特殊兒童接觸更為廣泛的社會交流面。這些隊伍的加入,還能呼喚社會上更多的人來關心特教,關心特殊兒童。
? 通過各種類型的活動對學生進行職業(yè)認識和職業(yè)價值觀教育,培養(yǎng)職業(yè)個性和良好的工作習慣,使其具有基本的職業(yè)能力。訓練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語文、數(shù)學等文化學科知識的掌握,同時又可以加深對其他學科的理解和記憶,提高他們的認識能力,教師必須認識到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經常交流信息、互相配合、互相幫助,以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