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江萍 秦留云
一、教材及學生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節(jié)肢動物》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三節(jié)第2課時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充分認識了其他較簡單的無脊椎動物后,認同動物的形態(tài)特征與其生理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按照生物從簡單到復雜的進化規(guī)律,再進一步詳細地來了解無脊椎動物界的種種奧秘,為學習生物的進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等內容打下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章內容的升華。
(二)學生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是八年級學生。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具有一定的觀察和分析能力。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善于觀察生活,喜歡分析思考,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很高,但對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能力不足,知識系統(tǒng)構建能力不強。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1.認識蝗蟲的結構特征,理解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2.掌握昆蟲的特征和節(jié)肢動物的主要特征。3.舉例說明節(jié)肢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通過自主閱讀分析、觀察、討論交流和實驗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并養(yǎng)成傾聽和思考的習慣。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正確地看待節(jié)肢動物和人類的關系。
三、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1.蝗蟲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2.昆蟲和節(jié)肢動物的主要特征及與人類的關系。
(二)教學難點 節(jié)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直觀式教學、啟發(fā)式教學、探究式教學
1.直觀式——多媒體課件、動物卡片、標本、蝗蟲模型等直觀教學手段,使學生有較深感性認識;2.啟發(fā)式——逐步引導,逐漸深入。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逐步探索新知;3.探究式——發(fā)現(xiàn)問題,尋求規(guī)律。根據(jù)學生學習實際對知識點進行探究、剖析和總結。
(二)學法:自主學習、觀察法、小組合作探究法、歸納總結法
五、課前準備
節(jié)肢動物教學課件、節(jié)肢動物(蝗蟲、七星瓢蟲、蜘蛛、蜈蚣和蝦等)的標本、活蝗蟲、蝗蟲模型、動物卡片、在藥店里面買的蟬蛻、裝有自來水的試管和試管架。
六、教學設計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角色扮演”和“比一比”的游戲方式和實驗等活動。為大家營造一個輕松融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學、會學,充分體現(xiàn)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
七、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設疑導入(2分鐘)
從?蟲蟲特工隊?視頻片段入手,提出一系列問題:同學們從視頻中看到那些動物?這些動物都有哪些共同特征?我們知道軟體動物是動物界的第二大類群,那么最大的動物類群是哪類呢?通過讓學生辨認動畫片中的昆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后續(xù)學習提供認知平臺。同時出示課題:第2課時節(jié)肢動物。
(二)學習目標解讀(1分鐘)
通過對學習目標的解讀,能夠使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更好地把握學習重點,有針對性的去突破學習難點。
(三)自主學習(5分鐘)
先讓學生回顧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然后自主閱讀課本內容,熟悉基礎知識,為接下來課堂中安排的合作探究活動做好準備。
(四)小組合作交流、展示和歸納總結
1.活動一(2-3分鐘):
給每個小組發(fā)放蝗蟲、七星瓢蟲、蜘蛛、蜈蚣和蝦等動物標本和活蝗蟲,并讓學生結合課本第14頁“觀察與思考”中的圖片,比較所示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完成第15頁中的表格。
提出問題:表格中的哪些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最相似?試著說說它們的共同特征。
學生從表格中可以得出:七星瓢蟲和蝗蟲的形態(tài)結構比較相似,它們都屬于昆蟲。從而引出“昆蟲”這個概念。
提出問題:昆蟲都有什么樣的特征呢?
以蝗蟲為例來認識昆蟲,這樣就很自然地過渡到“蝗蟲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這個重點知識的學習。
2.活動二(5-6分鐘):把握重點----蝗蟲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昆蟲的基本特征
(1)結合蝗蟲標本、活蝗蟲和教材第15—16頁內容對“蝗蟲的結構及其對應的功能”進行小組內討論交流;
(2)角色扮演:請三位同學結合蝗蟲模型分別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展示蝗蟲頭部、胸部、腹部的結構及其對應的功能。
3.活動三(2-4分鐘):小實驗
為了讓學生明確“氣門是氣體進出的門戶”,給每個小組發(fā)放試管架和兩支裝有自來水的試管,取兩只活蝗蟲,將一只活蝗蟲的頭部向下浸沒在水中,另一只活蝗蟲的胸腹部浸沒在水中,一段時間后,觀察蝗蟲的生理狀況。總結氣門的結構和功能。
4.活動四(3--4分鐘):體驗式
讓學生觸摸蝗蟲體表,提出問題:
(1)觸摸體表的感受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這種結構的存在對蝗蟲的生存有什么意義?
(2)你知道昆蟲在發(fā)育過程中為什么會蛻皮?蛻掉的“皮”是什么?
總結出外骨骼的結構和功能。并展示蟬蛻皮的過程和在藥店里面買的蟬蛻;請飼養(yǎng)過家蠶的同學簡單介紹家蠶蛻皮的情況和蛻皮后身體的變化。
5.突破難點(4-6分鐘)---節(jié)肢動物的主要特征
根據(jù)活動一表格中填寫的內容,提出問題:表格中的動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你能總結出他們的共同特征么?
6.把握重點(3-4分鐘)--節(jié)肢動物和人類的關系
結合實例引導學生以一分為二的觀點去看待節(jié)肢動物和人類的關系,既有對人類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需要指出,盡管節(jié)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可分為有益和有害兩個方面,但這種劃分是相對的,如蝎子、蜈蚣都會分泌毒液傷人,但又可以作為藥材,醫(yī)治疾病。
7.活動五(3分鐘):比一比(對本章內容進行總結)
將準備好的二十多種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軟體動物和節(jié)肢動物卡片順序打亂分發(fā)給各小組,采取比賽的方式將卡片粘貼在黑板上對應的分類欄中。
(五)課堂小結(2分鐘)
請每個小組派出代表分別對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huán)節(jié)動物、軟體動物和節(jié)肢動物的主要特征做出小結。
(六)應用新知,當堂檢測(5分鐘)
按照從易到難的結構層次設置習題,既要檢測優(yōu)等生的學習效果,也要兼顧基礎薄弱的學生,對學生的作答情況要及時作出評價。
(七)課外活動
調查校園里的動物并將其歸類。
八、板書設計
在多媒體課件應用頻繁的現(xiàn)代教學課堂,很多老師往往忽視了板書最原始的意義,對每堂課來說,板書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一節(jié)課的重點。
九、教學設計反思
從生活現(xiàn)象入手,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將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變?yōu)閱l(fā)互動式教學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特色。此外生物課堂有責任提高學生熱愛生命、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本節(jié)課沒有生硬地將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強加給學生,而是結合實例,讓學生自發(fā)地升華該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