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前把酒花前醉,醉把花枝仍自歌”,人一旦遇到花這般美的事物,便容易著迷癡醉。這愛美之天性,與年齡性別無關,只與情趣有關。秦牧在42歲時寫下散文名篇《花城》,自道是逛完花市歸來,像喝酒微醉似的沉迷,便洋洋灑灑地留下了這雋永飄逸又透露出濃厚生活氣息的賞花之語。初嘗《花城》時,只覺得味道平淡無奇,可是當我反反復復地斟酌時,便是愈品愈有醇香之味了。
在中國散文界曾有“北有楊朔,南有秦牧”之說。“秦牧式散文”的模式是思想性、知識性和藝術性相融合。他的散文雖無固定格式,但瀟灑自然,語言流暢,文筆游走靈活,聯(lián)想奇妙,思路開闊,感情自然流露。這諸多的奇妙之處在《花城》中可見一斑。
語言的魅力
高爾基曾說:“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語言是文學的主要工具”。秦老先生的散文之所以別具一格,這和他獨特的語言魅力是分不開的。
逛完廣州熱鬧的“十里花街”時,秦老先生很自然就聯(lián)想到我國農(nóng)歷過年的各種風俗,例如“玩龍燈、跑旱船、放花炮”。還有裝扮,“人人穿上整潔的衣服,頭面一新,男人都理了發(fā),婦女都修了辮髻,大姑娘都扎了花飾”,這些活躍跳動、色彩鮮明、形象飽滿的字眼兒,語言雖不華麗,但是行文流暢,寥寥幾筆,就把過年的那種隆重和喜慶味兒給寫出來了,極大地渲染了作品的藝術效果。
文中民俗“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的運用,讓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領略到新年到來之際,各年齡階段人的美好需要。
而“風生白下千林暗,霧塞蒼天百卉殫”“藥謝花開無日了,春來春去不相關”這些句子的風格就迥異,文學味濃厚多了。雅俗共賞,適合各層面的人閱讀。秦老先生的用語可謂是談古論今,旁征博引,運用自如。
文中秦老寫道:牡丹被譽為花王,但南國花市上的牡丹大抵光禿禿不見葉子,真是“臥叢無力含醉妝”。這句在我看來,確是妙極,擬人的手法,把牡丹看似嬌羞的少女,醉酒而臥,香夢沉酣,大抵似《紅樓夢》里“湘云醉眠芍藥裀”般美麗?!斑@些小鐘兒狀的花朵,一簇簇迎風搖曳,使人就像聽到了大地回春的鈴鈴鈴的鐘聲?!边@描寫更是出彩,“鐘狀、鈴鈴鐘聲、迎風招展”,形、聲、態(tài)相輔相成,呼之欲出,使人仿若身處其中。
秦老的文章,總像海綿似的吸收了大量富有生命力的詞匯;像音樂噴泉似的涌動出優(yōu)美動聽的語言;像卓越指揮家營造的轟動音樂會。正因為如此,讀他的散文,我才能逐漸進入一個璀璨繽紛的花市,不自覺地陶醉。
知識的傳播
秦牧是事物幽微的探索者。他的散文重“知識性”。他散文的美學原則是追求知識性,在談天說地、論古道今的知識趣談中寄寓深刻的思想性。評論家說他的散文:“總是從現(xiàn)實出發(fā),時而上天入地、探奧搜奇,時而和草木交往、與鳥獸傾談,時而拜會古人、訪尋來者,時而穿過歷史的隧洞回到現(xiàn)實中來、思考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p>
《花城》的知識和材料都很豐富。拜讀后,我覺得不僅僅是讀完一篇文章而已,腦子里還貯備了“過年的風俗、花市的變遷、花卉的品種,買賣交易的情況”等知識。
文中他寫道:“在四時的花卉,除了夏天的荷花石榴等不能見到外,其他各種各樣的花幾乎都出現(xiàn)了。牡丹、吊鐘、水仙、大麗、梅花、菊花、山茶、墨蘭……春秋冬三季的鮮花都擠在一起啦!”秦老先生不是園藝師,但是對花的知曉度,卻感覺比花匠還專業(yè)。他介紹“花蕾未開時被鱗狀的厚殼包裹著,開花時鱗苞里就吊下了一個個粉紅色的小鐘狀的花朵。通常一個鱗苞里有七八朵,也有個別到十多朵的”。文中還有關于“牡丹、水仙”變成“國色天香”和“凌波仙子”的解讀,野生的菊花和雞冠花,在人的精心培育下,變得豐腴艷麗。還有文末出現(xiàn)的“來自福建的水仙,來自山東的牡丹,來自全國各省各地的名花異卉,還有本源出自印度的大麗,出自法國的猩紅玫瑰,出自馬來亞的含笑,出自撒哈拉沙漠地區(qū)的許多仙人掌科植物”。如若沒有淵博的學識,就不可能有這么詳盡的介紹。如此準確地道出花卉的種類及其生長特點,這即使是我,家住嶺南花卉市場、全國最大的鮮花批發(fā)地之旁,也未必懂這么多。
正如秦牧大師自己所小結(jié)的:豐富的知識之所以重要,不僅在于它可以幫助作者說明道理,而且這些材料還能夠滿足讀者的知識欲,使人們在閱讀的時候獲得新鮮感。
思想之高度
秦老先生的眼界是寬廣的,他所關注的不局限于個人,他站的高度是社會層面的?!痘ǔ恰访鑼懥藦V州年宵花市的盛況,歌頌的是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富有創(chuàng)造才能的品質(zhì)。
在文章的開頭,他寫道“貧苦的農(nóng)戶,也要設法購張畫,貼對門聯(lián);年輕的閨女也總是要在辮捎扎朵絨花,在窗欞上貼張大紅剪紙”。他很細膩地觀察到“無論怎樣困苦,人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愿望是一樣的”這一場景,并且準確地記錄下來了。他提到“今年黨和政府進一步安排群眾的節(jié)日生活,花木供應空前多了,買花的人也空前多了,除原來的幾個年宵花市之外,又開辟了新的花市。這花市規(guī)模的逐年擴大,得益于黨的好政策”。從節(jié)日的氛圍去領略我們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去關注大眾民生的生活。用對比表現(xiàn)人們生活的日益美好,社會的快速發(fā)展。
“在舊時代綿長的歷史中,能夠買花的只是少數(shù)的人,現(xiàn)在一個紡織女工從花市舉一株桃花回家,一個鋼鐵工人買一盆金橘托在頭上,已經(jīng)是很平常的事情了?!辟濏炐轮袊?、新生活,把個人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充滿了時代精神,這就是秦老思想高度的彰顯。
秦老熱愛大自然,熱愛那盛開的鮮花和生長的植物,他是和大眾共歡笑的。他熱衷于寫花,是有其象征意義的。在《花城》中,他以絢麗多彩的筆觸,渲染了喜氣洋溢,燈色花光的南國花城的盛況?;ㄊ斜P桓,令人撩起一種對自己民族生活的深厚情感。他“聽著賣花和買花的勞動者互相探詢春訊,笑語聲喧”,便聯(lián)想起人類改造自然的威力和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文明的豐功偉績,于是“深深體味到,億萬人的歡樂才是大地上真正的歡樂”。這花正象征了勞動者所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明和美好生活。
美在《花城》
58年前,秦老先生用“愛國思想”這根線和“語言技巧”這雙靈巧的手、把“花卉知識”這些珍珠串起了一條美麗的項鏈,取名為《花城》。
“三月初三花正開,閑同親舊上春臺”。這許多年以后,當我捧起《花城》,重溫當日的熱鬧盈框,在羊城的大街小巷中穿梭,從花卉市場悠然而過,我發(fā)現(xiàn),如今的花城,不只是春節(jié)來臨之際才引人注目。在任意的一天,只要你睜開眼,邁開步,你會發(fā)現(xiàn),這美在“花城”已不是一句妄言,因為“處處有綠意,滿目皆鮮花”。
“東風萬里送香來,上界千花向日開”,美的事物永存,無論是花城這個城市,還是《花城》這篇文章,都會“妙在精神,美在永恒”。
編前語
在這里,我們節(jié)選了秦牧先生散文名作《花城》的一部分與讀者分享,這篇散文因為太著名了,所以在很多散文選本、文學網(wǎng)站都能找到,欲窺全豹,請各位自行去找來欣賞。
本期品讀嶺南散文,我們邀請了廣州市第93中學含曦文學社的指導老師項影霞和部分同學參與。如你對散文《花城》有所感所悟,歡迎來稿:3623440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