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鈞 賴勁如
作為新中國創(chuàng)辦的首批航空高等院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因航空而生,伴航空航天而長。為弘揚軍工特色文化,用信仰的力量培育更多國防軍工人才,在祖國七十華誕前夕,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將行業(yè)紅色資源引入大學德育教育專項實踐活動中,不忘初心,組織團隊前往成都、西安、沈陽、貴陽、株洲五座城市,走進航發(fā)、航天國防工業(yè)單位,追尋航空航天功臣們的歷史足跡,感受老一輩航天人的偉大愛國情懷和崇高風范。
五地,十余家單位,65位實踐團成員,22位大學“青馬工程”骨干班成員,從去年十月一日開始,先后共采訪59位航空航天工作者,形成88篇實踐日志,24幅手繪作品,50篇訪談記錄,23篇人物專訪,近300分鐘實踐音頻,19組實踐視頻,3首改編歌曲,20篇微信推送……團隊成員將實踐成果帶回學校,讓航發(fā)精神感染更多南航學子,傳承“老航天”的偉大精神!以下是部分人物專訪。
專訪一:何仕武:當一天和尚就要敲一天鐘
“不管從事什么工作,都要負責任,干一天就要把本分工作做好。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哪怕是最后一天在崗位上,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是何仕武在采訪快結束時告誡我們的一句話。何仕武是成都發(fā)動機集團一名總工程師,已步入古稀之年的他,其實從成發(fā)退休后又被返聘已近十年。作為一名一生致力于航空一線的高級工程師,相比于他年輕時候的干勁不減工作標準不降,返聘與堅守對他來講其實不算什么。
七十年代的時候,何仕武住著由食堂分隔出來的,僅有十平方米的狹小房屋。在廠里,他和同事三個人一個月要生產200臺渦噴6發(fā)動機。工作的時候,衣服濕透了,爐子燒穿了都不能休息?!耙粋€人頂多堅持一分鐘就要換人,輪流倒班,累的中午飯都吃不下?!蹦贻p的時候吃得起苦,才能耐得住日后的風吹雨打。對于蝸居般的歲月,他說自己沒有任何怨言;對于高強度的工作,他不但沒有懈怠,更堅持著細心論證而非沉溺于經驗主義。在當時渦噴6轉廠后,加工產品出現(xiàn)了問題,當時采用的是數(shù)控加工,但方方面面找了很多原因都無果。“最后才發(fā)現(xiàn),在轉廠前加工的對象采用的根本不是數(shù)控加工。工藝方法和設備都變了,就很容易出現(xiàn)問題,所以細心論證才不容易出差錯。”
當問到何仕武最想分享的事情是什么,他堅定地道出“愛國”。七十多歲的老人能脫口迅速說出這個詞,足見他心中的中國烙印之深?!皣覐姶罅?,我們活的才有尊嚴”。作為老軍工,何仕武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祖國的航空事業(yè),無論多么艱苦他都無怨無悔,他說,“國家是我們的母親,母親無論是美丑我們都不會嫌棄,別的國家再好,我也只愛我們自己的國家?!碑斠惶旌蜕芯鸵靡惶扃?,一刻是中國人一世愛國心。何老用愛國情志為我們磨洗了思想的明鏡,用執(zhí)著和恪守堅定了我們的意志和情懷。
專訪二:李進安:“課本之外”的微分消元
曾經,李進安在設計某個型號的發(fā)動機時,需要在飛機上轉動慣量的數(shù)據。當時,俄羅斯也沒有關于這個現(xiàn)成的數(shù)據。那時候,轉動慣量的測試方法就是用繩索吊著兩個鋼鎖,在兩側扭擺,然后測量它的震動周期,最后算出對軸的轉動慣量。但是,發(fā)動機里面有好幾個軸承,而軸承間的摩擦力矩也是個未知數(shù)。在如此情況下,對于其轉動慣量的測量簡直是難上加難。
如今,作為成都發(fā)動機集團副總工程師的他回憶那時候的經歷時說道:“方程中就有兩個未知數(shù),一個實驗只能解決一個未知數(shù)。我當時就大膽假設這個靜摩擦力矩不變,這樣就只需要求出動摩擦力矩,再做一次實驗后,就可以消除另一個未知數(shù)了?!钡牵忾_這兩個原始數(shù)據的微分方程又成了這次設計過程的第三道坎兒,李進安當時沒解出來。后來,他就找同事共同商量,列方程、解方程,但是仍然沒有找到確切的解決辦法。最后,這個數(shù)據的解答完全靠李進安在具體實踐中積累的經驗解出。后來,俄羅斯的資料上也出現(xiàn)了關于這個數(shù)據的計算。對照發(fā)現(xiàn),兩者幾乎一致。
李進安特別和我們強調:“在課本上學的東西,在工作中很多是用不到的,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也不能完全用課本知識解答,這就是生產中最需要克服的事情。另外,在工作中與同事之間的相互合作也很重要。每個操作過程的目的是什么,都需要提前預測好,否則實驗出現(xiàn)了問題,還要從頭找原因,重新再來,會更麻煩?!崩钸M安在崗位上堅守了近50年,從一名普通技工到副總工程師。一路下來,腳踏實地,步步為營,未雨綢繆。這些字眼看著簡單,事跡看著平凡,但卻浸透著這位老人為事業(yè)拼搏。為祖國爭光的滿腔熱血。作為晚輩,我們人生的路雖然很長,但努力學習、執(zhí)著拼搏、爭取成為祖國的棟梁就在即刻當下。
專訪三:靳亞軍——巾幗不讓須眉,航天后方英雄
“不準走!三線建不好,哪都不準去!”父親撂下這句話,頭也不回的走了。這句話每個字都猶如一顆釘子,顆顆釘在了當時年僅十四歲的靳亞軍心里?!捌鋵嵨揖褪呛桶职州^勁。當時想,既然你讓我在這呆著,我就一定要干出一番事業(yè)(給你看)!”靳亞軍回憶道。為賭這口氣,她在大巴山一呆就是46年。而這46年時光也讓靳亞軍在祖國的航天事業(yè)上,永遠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靳亞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七院長征機械廠第一事業(yè)部的一名老職工。1970年,年僅14歲的她一個人追隨父親從北京輾轉重慶來到四川大巴山深處,像父親一樣在航天前線成為了一名航天戰(zhàn)士,是個典型的航二代。在大巴山溝里守了大半輩子的靳亞軍動情地說:“我對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有感情,真舍不得離開?!奔幢阍谕诵莺?,單位一個“求助”電話就讓她毅然決定接受返聘,接連4次重返大巴山,一干又是九年多。
8月22日,“軍工記憶”暑期社會實踐成都小分隊的成員來到離退休活動中心,和靳阿姨聊聊大巴山的拓荒歲月,感受老一代航天人的航天精神。
航天一線,一往無前
14歲剛來四川那年,靳亞軍和其他同齡的孩子一起,住的是牛棚,睡的是大通鋪,在地上挖個坑便是廁所。關于吃的,有時候甚至連蘿卜和土豆都是奢望,更別提開葷了。山里邊兒要從外邊兒運進肉,等到了地方,連咸肉都會發(fā)臭,豬蹄子上還布滿了黑綠色的霉菌??珊⒆觽兌抢锶庇停敃r,一閉眼也就咽了下去。
那會兒,靳亞軍還在新兵連,之后被分到總裝車間。父親聽說后很高興,說一定是在新兵連表現(xiàn)很突出才能分到那兒,那是絕密車間,一般人是進不去的。1972年,周總理來到靳亞軍的生產單位,看到他們說:“這群娃娃這么小,你們(車間)后備力量很強啊?!笨偫懋敃r就站在靳亞軍和一幫工人旁邊,重復道:這下毛主席能放心了,這下毛主席能睡著覺了??偫磉@些平易近人的話讓當時十幾歲的少年們很受鼓舞。
當時三線還在搞建設,鋪路、架橋、架天線、蓋廠房都是靳亞軍他們的工作。十幾歲瘦小的身軀,當時卻要去山里挑擔、挑磚、挑水泥、鋼筋等等。乃至今天回到大巴山溝里去,只要看到灰磚頭蓋的房子,都是靳亞軍和一幫孩子蓋的。而對于開辟三線的航二代之一的靳亞軍,當時這些工作只是開始罷了。
工作幾年后,靳亞軍頗有感觸:“干航天事業(yè),既偉大又光榮,責任心要放在第一位,全國各地的材料,都在我們手中。我們肩負著國家的光榮,只要到了這個崗位,要把別的雜念都放下。哪怕是小小的螺絲釘,都比我的子女孫女重要,因為這代表了我們國家的榮譽。我現(xiàn)在60歲,但只要廠里需要我,我可以隨時打包出發(fā),我就有這么一個信念?!痹诤教煲痪€上,靳亞軍就是懷著這樣的信念一往無前,即使是面對一個螺絲釘,也會拿出百分百的精力去面對。
誨人不倦,桃李滿天
46年來靳亞軍帶出了許多在航天一線上工作的徒弟。即使在年齡上靳亞軍和徒弟們有一定差距,但生活中他們都像是朋友。靳亞軍告訴他們,有什么困難可以盡管提,開玩笑也不打緊,但是,只要穿著工作服,進了車間,就不能開半句玩笑。工作服就是步入戰(zhàn)場的第一道門,穿上就是一名戰(zhàn)士。車間是第二道門,進去就是戰(zhàn)士上戰(zhàn)場,每一根弦都要繃緊。靳亞軍強調說:“加班加點,再苦再累不要叫,我和你們一起干,產品必須要過我這關,不然誰都走不了。”產品上哪怕一根發(fā)絲,一個白點,都要用膠帶沾,吸塵器吸,酒精擦。靳亞軍對徒弟有三個絕對要求:一要有耐心;二要有責任心;三不能撒謊。
靳亞軍在這個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一直干了46年。她的徒弟很多都在航空一線擔當要職。“徒弟們”每次回到成都,都會來看望當年的“靳師傅”?!皫煾殿I進門,修行靠個人?!碑敃r靳亞軍這么對徒弟說,“外在的技術功夫是相對次要的,重要的是你們有一顆吃苦耐勞,敢于擔當?shù)男?!?/p>
忠孝不并,蓼莪情真
正是立秋時候,窗外樹影婆娑。采訪到這,靳亞軍望著窗外不覺哽咽了一下。剛剛靳阿姨和我們分享了許多事,語氣輕松自在。這時候,她似乎顯得有些激動,聲音也局促了起來:“我的爸爸在1999年去世,而我卻還在搶任務……”
靳亞軍父親去世時,母親知道靳亞軍在航天前線搶任務、跟進度,對她瞞而不報。等到靳亞軍結束任務,知道實情趕回家后,面對的卻是父親冰冷的身軀,靳亞軍失聲痛哭,直到嗓子嘶啞,失去了力氣……
后來母親抽噎著對靳亞軍說:“老二,爸爸不會怪你,家里的其他兄弟姐妹會把該盡的孝替你盡了,只要老二你把任務完成就好。”那時候靳亞軍心里發(fā)誓:一點要在老媽面前盡盡孝。
2003年,靳亞軍母親查出患了肺癌,而靳亞軍卻又要去執(zhí)行任務。母親這時候搶著對靳亞軍說:“兔崽子,你不去完成任務,在家待著干什么!”靳亞軍心里是千種萬般的不愿意,希望留下來照顧母親,但心里知道:媽媽不需要這么軟弱的孩子。她嗚咽著和母親告別:“老媽,丫頭又對不起你了……”
到今天想起這些往事,靳阿姨對我們說:“我可以說無愧于我的工作,但對于我的爸爸媽媽……我內心是真的愧對于他們!到今天心還是揪著的……但是,從我爸爸那里,我知道了家再大還是小,國再小還是大。在國家面前,我們不能自私,只顧及自己的情感。”
人們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在大部分人身上,我們看到的更多是無奈。而這句話放在靳亞軍身上,除了無奈,我們卻多看到了一絲悲壯、一點凄涼。一面國家需要,一面父母年邁,自古忠孝難兩全,蓼莪情真只情真。
訪談結束,隊員們流著眼淚陷入了沉思:在航天事業(yè)領域,無論在哪個崗位,技術工人也好,管理人員也罷,技術研究員也好,工程師也罷,都是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這點和航天事業(yè)所研發(fā)的各種產品一樣,即使是一枚螺絲釘,一個再小的零件,都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默默無聞而甘于奉獻一生者不計其數(shù);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傾盡一生攻堅克難、敢打敢拼、勇于創(chuàng)新、鑄就國之重器。這就是航天人的崇高情懷,這就是令人驕傲的航天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