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作品中,畫家以淋漓的水墨寫煙云變幻、云山掩映的奇妙景象。作品在開卷處就直入主題,把一團團翻卷不定的濃云呈現于觀眾面前。隨著畫卷的展開,觀者可見遠山近水一片迷蒙,云隙隱約能看到山腳,樹木在雨霧中隱現。蒙嚨縹緲、游走浮動的云氣既把山峰和江水隔開,也把它們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更為畫面增添了些許情調。畫家沒有過于細致地描寫樹木巖石等景物元素,而是著力渲染環(huán)境氛圍,出色地表現出濕潤多雨、霧氣彌漫的南方山水景色。這件作品所呈現的景物并不復雜,但由于場景轉換巧妙,筆墨變化自然,所以非但不給人以單調感,反倒能激發(fā)觀眾無窮的想象力。作品雖然以“瀟湘”為題,實則寫作者胸中意象,與特定的地理空間無太大的關系。
米友仁( 1086-1165),北宋末、南宋初畫家。米芾之子,初名尹仁,后更名友仁,字元暉,別號懶拙道人。太原(今山西太原)人。19歲時,米芾向朝廷呈米友仁所作《楚山春曉圖》,得到徽宗的賞識。宣和( 1119-1125)年間,米友仁任大名少尹。宋室南渡后,流寓于溧陽(今江蘇溧陽)、平江(今江蘇蘇州)等地。后任提舉兩浙西路茶鹽公事、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等職。米友仁稱自己的畫為“墨戲”,他同米芾、蘇軾、文同等人一起奠定了文入畫的基礎,對后世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