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興漢 吳建龍 侯佳寧 呂國慶 肖平
摘要:目的 骨骼肌狀態(tài)與胃癌預后的關系尚不明確,因此本研究旨在評估骨骼肌狀態(tài)指數(shù)(SMI)對胃癌根治術后胃癌患者總生存期(OS)的影響。方法 納入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大學深圳醫(yī)院行胃癌根治術患者178例,并依據(jù)SMI進行高、中、低分組。年齡、體重指數(shù)(BMI)、SMI分級、美國麻醉師學會評分(ASA)、查爾森合并癥指數(shù)(CCI)、手術方法(全胃切除術與遠端胃切除術)、腫瘤分期、組織學類型和分化等納入Cox回歸模型,并評估以總生存期(OS)為主的預后參數(shù)。結果 遠端胃癌切除術患者3年OS率依據(jù)高SMI、中SMI、低SMI分組,其值分別為94.04%,79.08%和59.09%(P<0.001),而全胃切除術的患者對應3年OS率依次是86.09%,70.11%和49.11%(p?0.001)。多因素分析中,低SMI(風險比HR 1.82,95%置信區(qū)間CI 1.14-2.9)、晚期胃癌(HR 2.89, 95% CI 1.43-5.83)以及全胃切除術(HR 1.69, 95% CI 0.95-3.01) 對于OS而言為其獨立危險因素(p ? 0.010)。結論 術前SMI是胃癌根治術后長期生存的獨立預后因素。胃癌根治術后患者的長期生存率隨著術前骨骼肌狀態(tài)和手術方案的不同而存在差異。
關鍵詞:胃癌;骨骼肌指數(shù);身體成分;肌肉減少癥;總生存期
【中圖分類號】6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19)02-044-03
胃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預后差。在眾多影響腫瘤患者預后的因素中,除腫瘤因素外,還需考慮宿主自身因素,但這點常常被忽略。肌肉減少癥是指隨著年齡的增加,因持續(xù)骨骼肌質量流失、強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綜合癥,有研究表明其與胃癌患者的預后存在一定相關性,故本研究旨在利用CT評估胃癌患者肌肉質量,探討術前肌肉減少癥對于不同年齡、性別、接受不同手術方式等胃癌患者預后的影響。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大學深圳醫(yī)院行胃癌根治術的178例患者,入組標準:(1)患者年齡≥18周歲;(2)美國麻醉協(xié)會ASA評分≤III;(3)術后病理確診提示II期和III期的胃癌患者;(4)術后相關文書資料齊全;(5)術前1個月內(nèi)腹部CT影像結果。排除標準:(1)因梗阻、出血、穿孔等行急診手術者、姑息性切除或聯(lián)合臟器切除者;(2)術后病理分期I期、IV期患者;(3)術后再次手術、存在早期嚴重并發(fā)癥的患者,如腸瘺、出血、腹腔感染等。
1.2研究方法
1.2.1資料收集
臨床數(shù)據(jù)包括: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shù)、美國麻醉協(xié)會ASA評分、查爾森合并癥指數(shù)(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術后并發(fā)癥、術后化療數(shù)據(jù)、術后生存期。胃癌相關數(shù)據(jù)包括:腫瘤TNM分期、分化程度、總清掃淋巴結數(shù)、轉移淋巴結數(shù)。手術資料為手術方法、吻合方式。其中胃癌腫瘤TNM分期、手術切除類型和淋巴結清掃范圍參考日本胃癌診療指南規(guī)定[1]。
1.2.2骨骼肌含量測定
運用CT這一金標準進行機體成分中的骨骼肌含量測定,測量位置選取第3腰椎(L3)層面,測量該處肌肉橫截面面積(Cross-Sectional Area,CSA,單位cm2)。再將CSA值除以患者身高的平方(m2),得出骨骼肌指數(shù)SMI(Skeletal Muscle Index,單位cm2/m2)。同時,測量該處脂肪組織(Fat ,F(xiàn))橫截面面積(單位cm2),再計算脂肪組織和肌肉組織(Muscle, M)的比值(F/M)。滿足男性SMI≤40.8cm2/m2和女性SMI≤34.9cm2/m2可診斷為肌肉減少癥[2]。
1.2.3隨訪
本研究所有患者術后信息通過電話隨訪及術后住院醫(yī)療記錄獲取。死亡患者數(shù)據(jù)包括死亡時間及死亡原因??偵嫫冢∣verall Survival,OS)指行胃癌根治性手術日期到任何原因引起患者死亡之間的時間段。
1.2.4數(shù)據(jù)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以均值(±標準差)和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間距)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或非參數(shù)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一般資料
研究期間,從我科病案系統(tǒng)中調(diào)出II期或III期因胃癌行根治性胃切除術患者共508例,最終178例符合研究納入標準。其中,110例者行遠端胃癌切除術,68例行全胃切除術。遠端胃癌切除術組與全胃切除術組生存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兩組的年齡、體重指數(shù)BMI、SMI分級、腫瘤分期、ASA評分、CCI、手術方式(開腹手術vs腹腔鏡手術)、病理組織學分化等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吻合方式因手術方法的不同本身已存在差異,臨床上遠端胃癌切除術多采用畢 I和畢II方式行消化道重建,而Roux-en-Y吻合方式多用于全胃切除術的病人。
2.2 F/M比值分析
研究中按年齡(>65歲;≤65歲)和性別進行分組,分成成年男性、成年女性、老年男性、老年女性4組, 依據(jù)腹部CT影像計算腰3平面脂肪組織與骨骼肌比率(即F/M比值),成年男性、成年女性、老年男性、老年女性該比值分別為1.52±0.81、1.77±0.73、1.62±0.61、2.34±0.70。從中可以看出,僅就性別而言,男性患者F/M比值明顯低于女性患者,老年男性、老年女性分別高于成年男性及成年女性。其中老年女性較成年女性明顯增高,而老年男性較成年男性增高幅度不明顯。
2.3生存差異分析
本研究中中位隨訪時間為31個月(總體隨訪時間9-66個月)。隨訪期間共52名患者死亡,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別為98.01%、70.04%、39.10%。其中行全胃切除術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別為98.02% 64.07% 38.10%,接受遠端胃癌切除術為97.02%、73.05%和41.13%。考慮到中位隨訪時間為31個月,我們選擇3年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依據(jù)高、中、低SMI進行分類的受試者3年OS率存在顯著差異。遠端胃癌切除術患者3年OS率根據(jù)高SMI、中SMI、低SMI分層,其值相應為94.04%,79.08%和59.09%(P<0.001),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進行全胃切除術對應依次是86.09%,70.11%和49.11%(p?0.001)。
2.4預后因素分析
研究中,低SMI、進展期腫瘤、高查爾森合并癥指數(shù)(CCI)、全胃切除術(VS遠端胃切除)、Roux-en-Y吻合(VS Billroth I和II重建手術)的患者總體生存率更差,預后相對不良(P<0.05),而其余方面,例如開放根治術(VS腹腔鏡根治術)、ASA評分、病理類型、組織分化程度均與總體生存率無明顯相關性,對于預后影響不大。其次,進行多變量分析發(fā)現(xiàn),低SMI (HR 1.819, 95% CI 1.141–2.9, p = 0.012)、腫瘤分期(HR 2.89, 95% CI 1.434-5.831, p = 0.003)和全胃切除(HR 1.688, 95% CI 0.946-3.009, p = 0.076)是總生存率的相關獨立危險因素。
3 討論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對于胃癌根治性切除術后患者的長期生存而言,術前骨骼肌狀態(tài)是一個獨立的預后因素[2][3],與腫瘤分期同樣重要。
在本研究中,女性患者脂肪與骨骼肌比率(F/M比值)明顯高于男性,但女性患者的預后比男性患者差。顯而易見,在惡性腫瘤、缺乏活動和機體衰老等情況下,肌肉質量的喪失可能與體內(nèi)脂肪含量代償性的保持甚至增加有關。因此,盡管病人的體重正?;驘o下降趨勢,但他們的骨骼肌含量卻明顯減少。
近年來,骨骼肌減少癥一直被認為是癌癥患者預后不佳的獨立預后指標[4][5],許多研究建議在臨床實踐中篩查患者是否患有骨骼肌減少癥[6][7]。然而,本研究的結果進一步發(fā)現(xiàn),無論是成年患者還是老年患者,中骨骼肌指數(shù)和高骨骼肌指數(shù)兩組間總生存期OS存在顯著差異,但不像骨骼肌減少癥那樣明顯。這說明,術前骨骼肌狀態(tài)的不同,即使不比骨骼肌減少癥嚴重,但患者的長期生存率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在潛在的骨骼肌減少癥進展之前發(fā)現(xiàn)患者的骨骼肌狀態(tài),并為改善患者的長期生存提供適當?shù)墓芾?。為此,提出了一種新的癌癥管理策略,稱為“預康復”。 “預康復”這一概念的新起提示在疾病診斷時應同時確定患者的骨骼肌狀態(tài)和腫瘤分期,這兩者同樣重要,以便進行針對性干預和靶向治療方案[8]。
本研究的優(yōu)勢在于,首先,我們發(fā)現(xiàn)胃癌的長期生存取決于治療方案的不同。其次,我們的結果顯示患者骨骼肌狀況越差,總生存期越短,無論這種骨骼肌狀態(tài)是否比骨骼肌減少癥更加嚴重??傊覀儜霸绨l(fā)現(xiàn)患者的骨骼肌狀況,并在進展到骨骼肌減少癥之前給予適當?shù)闹委熂凹m正措施。
當然本研究同樣存在不足。第一,國內(nèi)外一些研究表明術前骨骼肌狀態(tài)不佳與無復發(fā)生存率(RFS)較短有關,然而,由于缺乏影像學資料來確定患者確切的復發(fā)時間,本研究沒有分析骨骼肌狀態(tài)與無復發(fā)生存率的進一步關系。第二,這是一項單中心回顧性研究,需要進一步及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來確定術前骨骼肌狀態(tài)評估在胃癌患者中預測的有效性。
4 結論
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胃癌根治術后患者的長期生存率隨著術前骨骼肌狀態(tài)和治療方案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因此,骨骼肌狀態(tài)與預后之間的關系應該通過評估原有疾病影響和治療方案來確定,而不是僅僅通過一般的骨骼肌狀態(tài)評價。此外,骨骼肌狀態(tài)較差也會導致總生存期縮短,根據(jù)這項研究的結果,我們希望臨床醫(yī)師將更加關注骨骼肌在胃癌患者長期生存方面的作用,去檢測和評價患者的骨骼肌狀態(tài)及腫瘤相關領域的診斷,及時提供適當?shù)母深A及管理措施,以期改善、提高及延長患者生存質量和生存期。
參考文獻
[1]Japanese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Japanese gastric cancer treatment guidelines 2010 (ver. 3). Gastric Cancer. 2011;14(2):113-23
[2]Zhuang C L, Huang D D, Pang W Y, et al.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Sever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Radic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Analysis from a Large-Scale Cohort [J]. Medicine, 2016,95(13):e3164
[3]Huang D D, Chen X X, Chen X Y, et al. Sarcopenia predicts 1-year mortality in 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curative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 a prospective study [J].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 Clinical Oncology, 2016,142(11):1-10
[4]Windsor JA, Hill GL. Grip strength: a measure of the proportion of protein loss in surgical patients [J]. Br J Surg.1988;75(9):880-2
[5]Tan BH, Birdsell LA, Martin L, et al. Sarcopenia in an overweight or obese patient is an adverse prognostic factor in pancreatic cancer [J]. Clin Cancer Res.2009;15(22):6973-9
[6]Mendes J, Alves P, Amaral TF. Comparison of nutritional status assessment parameters in predicting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 cancer patients [J]. Clin Nutr.2014;33(3):466-70
[7]Kilgour RD, Vigano A, Trutschnigg B, et al. Handgrip strength predicts survival and is associated with markers of clinic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advanced cancer patients [J]. Support Care Cancer.2013;21(12):3261-70
[8]Silver JK, Baima J. Cancer prehabilitation: an opportunity to decrease treatment-related morbidity, increase cancer treatment options, and improv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utcomes [J]. Am J Phys Med Rehabil.2013;92(8):7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