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莉
以大數據思維變革傳統(tǒng)輿情治理思維,實現了輿情治理在思維、模式以及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通過建立技術指標、精準監(jiān)測和科學分析,對于新形勢下做好輿情治理,開展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網絡輿情監(jiān)測目前存在的問題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迅速發(fā)展,載體多元、表達直接、傳播迅速、信息海量、話語分散等成為現代社會輿情的鮮明特點,各類“實時直播”,通過血緣、學緣、業(yè)緣、趣緣、地緣等“圈層結構”,以“波紋式”“放射狀”共享傳播,使得“真相還在穿鞋,謠言已走遍網絡”??v觀近年來發(fā)生的重大輿情事件,大多都是從朋友圈、微博等開始,然后才出現在傳統(tǒng)互聯網上,在新舊媒體之間出現了快速的跨界傳播,最終引向傳統(tǒng)媒體,將輿情坐實。
由于傳統(tǒng)的輿情監(jiān)測邏輯和研判方法的片面化、單一化和靜態(tài)化,再加上以往的輿情管理系統(tǒng)無法實現全網絡覆蓋,一方面造成了信息數據無限性和人們關注能力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加劇了網絡輿情的“盲人摸象”效應;另一方面也形成了輿情通報信息滯后、樣本代表性不足、信息溝通不充分、管理技術力量薄弱等問題。
二、大數據為網絡輿情治理提供了創(chuàng)新的基礎和手段
大數據又稱巨量數據、海量數據、大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數據量規(guī)模巨大到無法通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的數據集合,是必須通過深度挖掘、計算、分析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的海量信息。大數據在體量、復雜性、產生速度及價值密度四個方面都極大地超越了傳統(tǒng)的數據形態(tài),具有海量的數據規(guī)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和價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大數據集合常常來源于日常生活,與人的行動、交往有一定的同構性,部分條目直接附加了時間、地理等信息。可以說,在大數據的數據集合中天然蘊含著各種關系。因此,大數據集合能提供同數據量的若干小數據集合無法帶來的新信息。通過數據挖掘尋找數據之間的聯系,確立數據之間相關關系的規(guī)律,可以進而提供多方面的預測。
把該項技術運用在網絡輿情監(jiān)測工作上,加強網絡輿情數據分析,對于輿情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三、運用大數據手段提升輿情治理水平
網絡輿情監(jiān)測主要有兩項工作:一是對網絡輿情進行日常性和持續(xù)性的自動跟蹤與搜集,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網絡輿情信息庫,具備長期性、穩(wěn)定性、系統(tǒng)性的特點;二是在特定輿情爆發(fā)期,針對特定突發(fā)事件或某一特定主題進行輿情收集分析工作。通過數據挖掘尋找數據之間的聯系,可以找出數據之間相關關系的規(guī)律,進而提供多方面的預測。
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能夠對海量輿情數據進行立體化、全局化、動態(tài)化研究,通過挖掘、分析輿情關聯數據,將監(jiān)測目標時間節(jié)點提前到敏感信息傳播初期;通過構建模型預測輿情走向,從而為正確引導輿情提供決策參考。
(一)分析傳播數據量,建立輿情走勢研判的指標體系
確定指標體系是進行網絡輿情研判的重要基礎。運用大數據技術,將輿情樣本擴大至幾乎全體,全天候自動搜索采集與目標輿情看似毫不相關、實則具有內在關聯的信息,并自動進行關聯分析、級別劃分、聚類分析和傾向性分析,分析微博(特別是微博大V)、微信的關注和轉發(fā)狀況,論壇、門戶網站以及境內外媒體的轉發(fā)和報道狀況等;分析網絡輿情正負比、搜索排名、網民參與、是否出現照片和視頻等方面情況,對輿情發(fā)展、輿情走勢研判提供有力依據。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輿情預警指標體系,能夠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科學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相結合,穩(wěn)定性和可延續(xù)性相結合,現實性和預判性相結合。通過尋找“導火索”與“減壓閥”之間的平衡點,從而實現從“滅火”式管理到“防火”式管理的轉變。
(二)研究數據趨勢,提高輿情掌控能力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社交媒體的交互性、低門檻和傳播的直接性,使得每個人隨時隨地成為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發(fā)布者和傳播者。受眾的節(jié)點數呈幾何級數遞增,信息傳播呈爆發(fā)式增長速度。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通過挖掘數據相關性,在敏感消息進行網絡傳播的初期就提前介入開始監(jiān)測,并在有大V、媒體介入,網民參與數突增等特殊時段及時進行分析預警,將大數據和日常輿情管理緊密結合起來,可為發(fā)現網絡輿情重點和弱項,提高網絡輿情整體掌控能力。
(三)數據融合共享,節(jié)約輿情核實研判時間
依賴大數據技術,可以打通各部門數據搜集、數據整合、存儲、分析和執(zhí)行之間的壁壘,接通從輿情發(fā)掘到輿情應對處理之間的通道,并形成自動化對接,從而建立起統(tǒng)一調度指揮平臺,實現各地區(qū)、各部門所掌握最新數據的實時共享,壓縮輿情發(fā)掘和處理之間的距離,有效防止信息“碎片化”,最大限度地消除“盲人摸象”和“信息孤島”現象,做到數據的相互印證和對外發(fā)布信息口徑的統(tǒng)一。同時,通過大數據技術,還可以綜合搜集和分析其他各渠道信息,自動對輿情進行核實,根據同類事件輿情傳播特點建立模型,對網絡傳播情況進行模擬,從而對輿情發(fā)展作出預判,為最終決策提供參考。
(四)提供輿情處置預案,降低應對難度
數據的最高價值在于提供管理智慧。通過大數據系統(tǒng),能夠從各地同類事件輿情處置案例中提煉出相關的數據模型,并自動搜集分析處置過程中的得與失,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思路、指導方針和應對策略以及注意要點,進而形成有針對性的、行之有效的網絡輿情處置預案。擁有了具前瞻性的、可操作的網絡輿情處置預案,能防止公共事件發(fā)生后的手忙腳亂,疲于應對。同時,還可根據各個具體事件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網絡輿情處置的策略、步驟和方法,實現網絡輿情的權變處置,不斷調整、充實和完善網絡輿情處置預案,為同類事件的處置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五)建立回應模板,確保輿情處置時效
做好互聯網輿情工作,還要把握好時、度、效。在小數據時代,由于受到數據庫和計算分析能力的限制,形成許多條塊分割的“信息孤島”,導致各類輿情事件發(fā)生后,都需要重新從零開始開展應對處置工作,于“時”不能把握好“黃金1小時”;于“度”不能掌握火候,拿捏分寸;于“效”不能保證網絡輿情處置的實效質量。而通過大數據技術,則可以針對海量輿情信息進行自動分類建立數據庫,根據各類輿情特點,綜合分析其他同類事件發(fā)生、發(fā)展、傳播等特點,分門別類提出應急機制和注意事項。同時,綜合各地各類輿情事件中各時段官方回應模板,分析得失,結合實際第一時間提出切實可行的回應模板,并根據事態(tài)發(fā)展自動、實時進行修正,從而為及時、有效處置輿情事件提供保障。
互聯網已成為社會轉型期網絡意見和網民心態(tài)的重要呈現地和交鋒平臺,是輿論引導的最前沿。通過大數據系統(tǒng)科學地建立指標、進行數據分析研判、抓住對網絡輿論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關鍵群體,運用大數據提高輿情管理和執(zhí)行的思路,降低輿情應對難度,發(fā)揮好網絡輿論場凝聚共識、爭取人心的作用,才能營造良好的網上輿論環(huán)境。
(作者單位:多彩貴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