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怡文
葉圣陶先生說過:“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須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研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開展的,以研究為基本教學形式的課程。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自能”二字更是特色,是目標,是貫穿始終的理念。
然而學生的“能”不是一蹴而就的,研究性學習的每一個步驟,從選題開題,到撰寫報告,都少不了老師的輔導和指引。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要牢牢把握學科性質(zhì),把“研究性”充分體現(xiàn)出來。
普遍來看,這種“研究性”在科學方向的課題中體現(xiàn)更充分,通過觀測現(xiàn)象,進行實驗,獲得數(shù)據(jù),學生活躍度高,初步具有科研的雛形。而在人文方向的課題中往往薄弱,甚至流于形式。不少選題大而無當,研究浮于表面,科學性和研究性相對不足。
這不是選題狹窄,缺少內(nèi)容造成的——鄉(xiāng)土民俗文化、歷史蹤跡、名人思想、校園文化、傳統(tǒng)道德、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比較、東西文化比較、民間文學藝術、影視文化、語言文字等都是很好的研究方向。我認為造成研究性不足、課題報告質(zhì)量平庸的原因如下:
一、選題不切合高中生實際,學生難以駕馭
比如“標點符號研究”,“文言文虛詞研究”……標點符號,文言虛詞,涵蓋太廣,支脈龐雜,涉及文獻資料汗牛充棟,說法又各有紛爭,恐怕非專家難窺門徑。實打?qū)嵉难芯孔霾黄饋恚諏盏难芯繄蟾娉瓉沓?,翻幾本相關專著、搜幾篇網(wǎng)上論文就交了差。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習慣?!薄白⑺钡难芯啃詫W習不但難以激發(fā)學生的研究興趣,還養(yǎng)成了浮夸的學術習慣,實在是辜負了設置這門課的良苦用心。
竊以為“文言文虛詞研究”在可操作性上,就不如“《史記》中語氣詞的用法”或“《左傳》中的代詞研究”——切入口小一點,針對性強一點,問題明確一點,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同時讓想小試牛刀的學生更易找到下手處。實際上,就連縮小后的選題,還是更適合大學及以上程度的學生做,亟待教師提供參考書目,授以研究方法,最后引導學生選擇一個能上手的角度展開自己的研究。
二、選題缺乏科學基礎
另一些選題從一開始就缺乏科學基礎,比如“《三國演義》人物性格探析”,“我為什么喜歡寶釵”“我眼中的孔子(老子,莊子、孟子)”等等……《三國演義》《紅樓夢》是文學作品,對人物的粗淺解讀更適合充實一篇讀書筆記,而非虛演一篇研究報告。
要體現(xiàn)其研究性,除非和古典文學的人物原型,以及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結(jié)合起來,或者與其他作品比較閱讀,研究人物形象在歷代傳播中的變遷。否則泛泛而談,“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充其量是篇讀后感,即便放在語文課上是佳作,放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上也是不能令人滿意的。
再者,有學生的選題為“四大美女對政治格局的影響”??此平⒃趶V為傳頌的故事的基礎上,仔細琢磨卻并非那么簡單。關于四大美女,哪幾本信史中有筆墨涉及,野史、傳說又有哪幾種版本,歷朝歷代的評論者都說了些什么,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考量的。
研究不宜建立在似是而非的二三手文本上,就像城堡不能建立在沙地上。人文方向的研究應該在史料的基礎上,一步一個腳印前行,是一路發(fā)現(xiàn)一路修正,而非任性地立論。不明白這一點,寫再多走再遠,也于學術無補。唯以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影響學生,讓學生考查信源,明白隨意聯(lián)想附會不是研究,說圓一個故事也不是研究,才算盡到了教師最基本的輔導責任。
“我眼中的孔子(老子,莊子、孟子)”,更像小品文或議論文的題目,不是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換成“魯國政治地位對孔子言論的影響”“孔子的道德觀”之類,或能列入。
三、沒有有效的研究方法,浪費了本可以上手的課題
有個學生的選題是“網(wǎng)絡文學對中學生的影響”,直接談網(wǎng)絡文學對中學生有如何大的影響,洋洋灑灑寫了很多。但這并不是研究。
首先,網(wǎng)絡文學從內(nèi)容上分有很多種類,從傳播形式上看也有網(wǎng)站原創(chuàng)、博客、微博、專欄、微信推送等不同形式;其次,中學生有地域差別,研究確定在哪個范圍內(nèi)很重要,是省市,還是區(qū)縣,或者只是本校?最后,影響的方面也很多:對中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生活方式的影響,閱讀形態(tài)的影響,對其紙質(zhì)書閱讀的沖擊和補充,對其言語談吐和書面寫作的影響……
考慮詳盡了,再設計有效的調(diào)查報告或網(wǎng)絡問卷,在一定范圍內(nèi)進行發(fā)放,獲取數(shù)據(jù)??梢越o“不閱讀網(wǎng)絡文學”的中學生留有選項,便于對比,坐實某種影響和趨勢是閱讀網(wǎng)絡文學帶來的,而非不相干因素導致的。
這樣下來,即便得到的數(shù)據(jù)和研究結(jié)果依然可能因為樣本較小而缺乏學術上的說服力,學生至少從中學到了研究方法和步驟,提升了做研究的能力。反之泛泛而談網(wǎng)絡文學的“有益影響”和“有害影響”,則起不到切實的鍛煉效果。
綜上所述,幫助學生選一個值得研究,且下得了手的課題是重要的,授以科學的研究方法也是重要的。像“某某市祖祠對聯(lián)、堂號的研究”,“某某市街巷名字的演變”“古鎮(zhèn)橋梁的藝術風格研究”“交際中的語言藝術”,“諺語的收集與歸類分析”,“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歷史原因”,“試探五四啟蒙思潮趨向低落的原因”等課題,雖然難易不等,但在老師輔導和科學方法的指引下,學生都能拓展眼界,小試牛刀,體驗到做研究的艱辛和快樂。
葉圣陶先生說過:“培育能力的事必須繼續(xù)不斷地去做,又必須隨時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會成功。”要養(yǎng)成嚴謹?shù)膶W術作風和求真務實的學術態(tài)度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師自己先端正態(tài)度,相機引導,才能讓學生由“不知”“不能”到“自信”“自能”。
人文方向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如果做到這樣的程度,將為學生推開一扇通向?qū)W術自由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