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瑤
臘月二十八,我驅車前往紹興的安昌古鎮(zhèn)——一個以臘味聞名的紹興師爺的故鄉(xiāng)。
下了車,還未走進古鎮(zhèn),滿鼻盡是臘肉的香味。由于已近年關,古鎮(zhèn)的人并不多,安安靜靜的,很有江南小鎮(zhèn)的古樸味道。往里走,便可見到一條橫貫南北的河,錯落、低矮的水鄉(xiāng)特有的木頭房子臨河而建,那有年代感的木頭散發(fā)著一股淡淡的霉味,顏色濃重,好似所有的房子都被扔進醬缸里腌制過一般。走在石板鋪就的老街上,看著老街的風光,細數著光陰的痕跡,風塵仆仆的來客在這里仿佛找到了現世的安穩(wěn)。
沿街往里走,映入眼簾的就是滿眼的臘味。河邊、街邊,每家每戶檐前都掛著成片的臘味:一排排的臘腸令人垂涎欲滴,一掛掛的腌魚上還結著鹽粒,一只只滴著油水的醬鴨整齊劃一,好似要進宮選秀一般。最有趣也最誘人的還是那伸翅勾腳的鵪鶉,看上去有一絲滑稽。這些琳瑯滿目的臘味當然就是安昌最負盛名的特產了,這些臘味四季都有,又以冬至所制為佳。好的臘腸,腸衣應選優(yōu)質豬小腸,灌以豬后腿的精瘦肉制成的肉餡兒。這些臘腸都是當地居民手工制作的,灌好肉餡兒后就晾在河邊通風,成了安昌一道獨特的風景。
安昌除了臘味,制醬工藝也是一絕。紹興人引以為傲的“母子醬油”的原產地就在這兒。沿河而行不多里路,便可看到河對岸黑瓦屋的白墻上寫著濃重的四個大字:安昌醬園。穿到河的那邊,走進老房,繞到后院,便可見到滿院黑壓壓的醬缸。每個醬缸都蓋著斗笠狀的頂蓋,在陽光下反射出粼粼的光。在這一個個大缸里的,是醬油的半成品,制醬的手藝人不時掀開頂蓋,手持杵棍,沿著醬缸一邊走一邊攪動缸中的半成品,使其更好地發(fā)酵。陽光下,缸中的黑色液體吐著小泡,顯示著安昌制醬手藝的鮮活生命力。
踏著石板路再往里走,沿河岸擺放了一列四方桌和木板凳,溫上一壺黃酒,來一碟蠶豆,頗有魯迅筆下魯鎮(zhèn)的風情呢!沿街慢慢走,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在安昌古鎮(zhèn),你能見到許多在其他地方已經消失了的、存于記憶里的老物件兒。繞著老式的理發(fā)椅剪發(fā)的理發(fā)師,圍著皮裙坐在破舊修鞋攤前的修鞋匠,留著花白大胡子的抻龍須糖的老大爺,坐在巷口賣頂針、毛線的和藹的老奶奶,趴在臘腸旁蠢蠢欲動的小貓咪……時間仿佛回到了2 0世紀7 0年代,一壺老酒、一碗餛飩、一支煙,就能將每天的時光填滿。歲月在指縫間流逝,卻在我的鏡頭里定格。這樣的情景,怎能不讓人怦然心動?
走得累了,就走下臺階,招呼一位戴著小氈帽的老船夫過來載我。坐在晃蕩的烏篷船里,看著光影在喧鬧和安靜中變幻。耳邊是小販的叫賣聲、游客的嬉鬧聲。戴著氈帽的老船夫熟練地搖櫓,船櫓有節(jié)奏地左右擺動。河上小船穿梭往返,船工都互相認識,在河上相遇時,會操著地道的紹興口音相互問候,讓你從心底感受到這個小鎮(zhèn)的安詳。沿途可以看到古鎮(zhèn)居民在河岸邊洗菜,洗衣,洗拖把。閉上眼睛,仿佛能聽到對面戲臺上飄蕩的曲聲,看到花轎迎親的熱鬧場面。烏篷船穿過座座造型各異的石橋,讓人聯想起陳年往事。
這就是安昌,一個寧靜的具有原生態(tài)風情的小鎮(zhèn)。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古鎮(zhèn),安昌并無一點兒商業(yè)氣息。古鎮(zhèn)與整個安昌融為一體,游走在現代和古老之間,鎮(zhèn)上的人們只是一日一日堅守在這里,堅守著令人驕傲的傳統(tǒng)手藝。樸素而又真實,沒有做作,沒有人造痕跡,我愛這獨具風情的安昌!
(指導老師 何文魁)
簡 評
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靈氣與韻味。安昌臘肉飄香,令人垂涎。本文突出了地域特點,描繪了風俗人情,可謂繪制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民俗畫。古樸的老街,帶給人現世的安穩(wěn)。來到這里的人,忍不住放慢腳步,慢慢走,欣賞一排排臘腸、一掛掛腌魚、一只只醬鴨……這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作為一絕——制醬工藝不能不提,留給讀者最深印象的不是這醬的味道,而是醬缸,那是另一道風景。還有那些老物件,那些淳樸的匠人,畫面古樸,再現生活的閑適悠然。安昌儼然世外桃源,令人向往,令人陶醉。除了巧妙選擇意象,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夫也著實了得,唯美詩意的語言,讓人“沉醉不知歸路”。
(余東芳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