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貫
“浙東唐詩之路”的緣起,離不開浙東地區(qū)的山水勝跡。這既是大自然的饋贈,又是浙東兒女艱苦經(jīng)營開發(fā)的結果。早在盛唐前,就有不少詩人騷客吟誦這一帶的峻山秀水。如南朝(梁)王籍所作的《入若耶溪》,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尤其是“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句,不知傾倒了多少讀者。
之后,唐朝的文人詩客,游歷浙東山水的漸多。他們來自華夏大地的四面八方,一般是從水路駕舟楫行,由京杭大運河至杭州,再以錢塘江為起點,從永興(今蕭山)西陵(今西興)出發(fā),沿浙東運河入越地。此行首過鑒湖水系,游覽鑒湖多處勝跡,再入山陰會稽。游若耶,探尋平水越王城舊地;上秦望,朝圣禹廟禹穴。然后到達上虞曹娥江,緬懷曹娥孝行,追尋東山遺址。之后溯江而上,入剡(今嵊州市),再沿剡溪而上,經(jīng)沃州、天姥(今新昌縣),止于天臺石梁。這一路游程,詩人多有足以名垂詩冊的翹楚之作,今人遂冠之以“唐詩之路”的雅稱。
作為地域文化意義上的“唐詩之路”,自今人竺岳兵首次提名后,便受到海內(nèi)外唐詩研究者的熱情關注。1994年底,召開于浙江新昌的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七屆年會,還特別單列了專題,對浙東山水與文學的關系作了充分而有意義的探討,并正式發(fā)文,將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游覽路線兼具有抽象意義的唐詩文化路線命名為“浙東唐詩之路”。之后,紹興文理學院鄒志方教授的著述《浙東唐詩之路》由浙江古籍出版社于1995年12月出版,全書22萬字,更是為這一課題的深入研究打開了廣闊的視野。
近年來,對“浙東唐詩之路”的研究開發(fā),不僅被列入了議程,而且有了更大的進展。它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還發(fā)展為旅游文化事業(yè)中的一個耀眼亮點,更是相關學校教育中一項不容小視的課程資源。由此,“浙東唐詩之路”也成了“浙派語文”中被關注的一個話題。
要深入研究“浙東唐詩之路”,首先要對“路”有一定理解。雖說它以錢塘江為起點,是一條路,而且是一條“水路”,但這條路與“絲綢之路”或“茶馬古道”還是不一樣的。因為從商之路都有明確的目的地,商人把貨物送達,以作交易。而“浙東唐詩之路”是一條旅游線路,行人所踏足的是周邊所有值得游賞的區(qū)域,其目的地并不單一。所以,嚴格地說,“浙東唐詩之路”指的應當是浙東一帶風景秀美的廣闊地域。因此,具體爭論唐詩之路主要所指為何地,實在沒有必要。竺岳兵先生認為浙東的地形,像一個倒放著的“爪”字,底面(即南面)一撇是括蒼山與大盤山,其余三畫依次為會稽山、四明山、天臺山這三座山脈。其中,天臺山陡落東海再起為舟山群島,其余兩山則止于寧紹平原。以此來言說“浙東”,還是頗有道理的。
一、徜徉唐詩之路,問情浙東人文山水
地域(鄉(xiāng)土)文化,是中華文化基因庫中的寶貴基因。大自然的山水勝跡,由于沉積了歷代文人豐富的人文情懷,富含文化價值,從而成為地域資源中最為寶貴的要素。之所以說它“寶貴”,就國家層面說,有了地域文化,可以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就地方層面說,它能體現(xiàn)文化的個性,有利于促進當?shù)氐纳鐣椭C,推動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就個人層面說,則能豐富個人的精神需求,增強群體的文化認同感。所以,浙東的一山一水及其承載的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都是“浙派語文”極為可貴的區(qū)域資源。
那么,在“浙東唐詩之路”上,有多少個被詩人吟誦的人文山水景點?鄒志方的專著《浙東唐詩之路》以線性結構的方式,梳理出41個人文山水景點,并用207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將其貫穿起來,如鑒湖、若耶溪、禹陵、秦望山、曹娥江、東山、剡溪、天臺山等,都是具有深厚人文積淀的峻山秀水。
唐詩之路并非成就于一朝一夕,它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被人們發(fā)掘而形成的。就地理環(huán)境而論,浙東地區(qū)可謂山清水秀、得天獨厚。這里有會稽山、四明山、天臺山三座名山橫亙東南,這里有浦陽江、曹娥江、剡溪三條江河穿流其間,加上沿途的浙東運河、鑒湖、若耶溪等構成的江南水鄉(xiāng)典型的河湖港汊,可謂星羅棋布,共同構筑了寧紹平原的豐腴和繁榮。據(jù)統(tǒng)計,僅在紹興就有200多處可考、可觀、可尋的浙東唐詩之路遺存點。若從河姆渡文化開始算起,7000年的史跡沉淀,使浙東一帶獨特的歷史人文氣息極為厚重。難怪西晉時期的大畫家顧愷之遍游會稽山水之后,有人要他說說越中山川之美時,他會以“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蔥蘢其上,若云興霞蔚”作答了。而書圣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更是發(fā)出了“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游”“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接不暇”的由衷贊嘆。
東晉時,受中原戰(zhàn)亂影響,世族大家紛紛南遷。浙東一帶既有都會之盛,又有山川之美,自然成了南遷的首選之地。于是名人奇士、高僧法師、隱者逸士紛至沓來。浙東的山水中既出現(xiàn)了無數(shù)的文人雅客聚集之所,又出現(xiàn)了諸多的佛門勝境、道教洞天。這些個性鮮明的文化場所在山水勝景之間留下了獨特的痕跡。顯然,這些寶貴的文化遺存,也融入了“浙派語文”的歷史之中。
二、漫步唐詩之路,邂逅眾多詩人名家
曾經(jīng)在唐詩之路上吟誦的諸多詩人雅士,不僅留下了無數(shù)的錦繡篇章,還留下了他們?nèi)松粮〉能壽E。于是,今天的我們能讀到他們寫下的傳世之作,也因此認識他們非同尋常的人生歷程。這些同樣是語文課程中的重要資源。
據(jù)專家考證,唐代曾徜徉于“浙東唐詩之路”的詩人多達400余位。以收入《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出版)的人名為準,參考浙東各地歷代方志,共記載詩人228人,有據(jù)可查而方志漏載的50人,共計278人,約為《全唐詩》收藏詩人總數(shù)2200余人的13%。如此多的詩人在這里低吟長嘯,留下了可載入史冊的浙東題詠,這對浙東地區(qū)乃至整個國家,都無疑是一筆寶貴財富。這些詩人崇尚自然風光,有著濃厚的宗教情結,憑借作品抒發(fā)了各自的志趣和抱負。這些作品在卷帙浩繁的唐詩中也占有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在唐代的詩壇名流中,不少都曾行旅在“浙東唐詩之路”上,并寫下了眾多山水詩篇。如初唐詩人宋之問在《靈隱寺》中以“待入天臺路,看余度石橋”來表達對天臺石梁的向往;“詩仙”李白三渡錢塘,留下《送友人尋越中山水》《越中覽古》《夢游天姥吟留別》等多篇名作;杜甫20歲時就入越,并深入剡中流連忘返,直到晚年猶回憶當年壯游的情景;孟浩然傾慕越中山水之美,可謂一往情深,以“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表達了迫切希望游覽的急切心情。此外,賀知章、綦毋潛、劉長卿、戴叔倫、孟郊、張籍、劉禹錫、李紳、元稹、賈島、朱慶余、溫庭筠、杜枚、趙嘏、方干等,也都先后盤桓于“浙東唐詩之路”的勝山柔水之間,寫下了眾多詩篇,成為后世的瑰寶。
唐代詩人在唐詩之路上的創(chuàng)作,也激發(fā)了浙東諸多騷人墨客的詩興。他們結社吟唱,蔚然成風。據(jù)鄒志方教授的考證,在浙東唱和的地點、人員,不僅數(shù)量龐大,而且還頗具特點。如在唐代宗大歷年間,在嚴維宅地、鮑防宅地、法華寺、蘭亭、鏡湖、若耶溪、云門寺、花嚴寺8處,都曾舉行過不同題材的大型聯(lián)唱活動。參加聯(lián)唱的以浙東詩人嚴維、鮑防等為首,共57人,至今保存的聯(lián)唱詩還有49首。特別是嚴維宅地,鄒教授確認了其獨特而有意義的地理位置:在浙東運河之畔的東湖,實際上是游歷“浙東唐詩之路”的一個中轉站,因園林風景獨特而成為旅越詩人的聚會聯(lián)誦之地。鄒志方的專著還考證了唐五代道士、詩僧等在道家洞天福地金庭和佛教圣地天臺山的吟詩交往活動。
三、回望浙東史跡,品析不盡華美詩章
浙東歷來是物華天寶、名士薈萃的一方熱土,而且還是源遠流長的山水詩的滋生地。這里的名山勝水,加上上古傳統(tǒng)、晉人遺風、山水宗教文化的歷史沉淀,都為“浙東唐詩之路”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從《浙東唐詩之路》一書中,就可以看到浙東詩歌創(chuàng)作的輝煌。該書選用的207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足見創(chuàng)作之豐盈,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如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之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一直被選入多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他的《采蓮曲》之一“稽山罷霧郁嵯峨,鏡水無風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芰荷”因極富情致地描繪了一幅鏡湖(即鑒湖)采蓮圖而被廣為傳頌。杜甫在《壯游》中寫下名句“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可謂有口皆碑。他同時也慨嘆“王謝風流遠”,說明對越地、剡中的山水情懷,稱得上是刻骨銘心。孟浩然在《渡浙江問舟中人》中一樣表達了他慕越中山水之美且一往情深:“潮落平江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边^盡千山萬水,詩人熱切期盼看到的卻是越中青山,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其他如劉長卿的《送崔處士先適越》:“山陰好云物,此去又春風。越鳥聞花里,曹娥想鏡中。小江潮易滿,萬井水皆通。徒羨扁舟客,微官是不同?!睆埣摹端驮娇汀罚骸耙娬f孤帆去,東南到會稽。春云剡溪口,殘月鑒湖西。水鶴沙邊立,山鼯竹里啼。謝家曾住處,煙洞入應迷?!痹〉摹都臉诽臁罚骸澳堤摾虾嘉鳎煜嘛L光數(shù)會稽。靈氾橋前百里鏡,石帆山崦五云溪。冰銷田地蘆錐短,春入枝條柳眼低。安得故人生羽翼,飛來相伴醉如泥?!庇秩缭娙撕柙仭稏|山》的篇章:“五馬南浮一化龍,謝安入相此山空。不知攜妓重來日,幾樹鶯啼谷口風?”寫出了謝安入相之時與重來之日的對比,極盡惋惜之意。趙嘏的《題曹娥廟》,充滿了對孝女曹娥的敬仰之情,感嘆“文字在碑碑已墮”的人事滄桑。朱放的《剡山夜月》:“月在沃洲山上,人歸剡縣溪邊。漠漠黃花覆水,時時白鷺驚船。”足見詩人對剡山的一往情深,而一個“歸”字,又傳達出了隱居的心曲。靈澈在《天姥岑望天臺山》中寫道:“天臺眾峰外,華頂當寒空。有時半不見,崔嵬在云中?!痹娚驹谔炖焉巾敺叛厶炫_,美景一覽無余,盡顯心胸氣度……所有寫不盡的傳世華章,都是華夏文化之瑰寶,又何嘗不是語文教育中的不朽篇章?
應當指出的是,這些唐詩中提及的“剡”“越中”“鏡湖”等等,因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和歷史變遷,已不能完全等同于今日的行政區(qū)劃,其界域也與今日大相徑庭。僅以“鏡湖”(即鑒湖)而言,當時的湖就要比現(xiàn)在的湖大一百多倍。
四、汲取唐詩文化,潤澤“浙派語文”課堂
無論是從人文山水的角度,還是從古典詩詞的視野,“浙東唐詩之路”都是中國語文課程中的重要資源。這也符合今天語文教育中追尋美麗與詩意的目標。由此,對“浙東唐詩之路”的探索,理應成為“浙派語文”這門課程的重要內(nèi)容。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這一課程內(nèi)容也逐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新成果。如紹興市越城區(qū)鑒湖小學在該校特級教師、副校長屠素鳳老師的引領下,正在編寫《鑒湖唐詩100首》的校本教材,旨在把施教區(qū)的鄉(xiāng)土情深與詩香飄逸的經(jīng)典誦讀密切結合起來??聵騾^(qū)的優(yōu)秀青年教師張幼琴主持的語文綜合拓展課程“讀寫湖塘”,把鑒湖勝跡的集中地“十里湖塘”融入語文學習實踐活動。新昌縣更是啟動了“唐詩文化進校園”活動,組織編寫唐詩文化校本教材,成立小學研學團隊。如該縣實驗小學的“蒲公英小隊”,由8名五年級學生組成,在楊杏玲、呂慧燕兩位教師的引導下,走進天姥山,探訪沃州、桃源等唐詩之路的重要景點,還打算走出新昌,研究鏡湖、會稽山、剡溪、若耶溪等地。學生重點查閱了《新昌史志》《天姥山唐詩三百首》等書籍,學習了相關的人文、地理和歷史知識,明白了原來“剡中”所指的就是今天的新昌、嵊州。自秦漢建縣以來,新昌、嵊州在古代都屬剡縣。在研學中,大家還在教師的指導下誦讀了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袁枚的《斑竹小住》等相關詩文。全縣中小學多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地推動“浙東唐詩之路”文化的傳播,不僅豐富了語文課程綜合改革的具體內(nèi)容,還幫助學生在唐詩文化的滋養(yǎng)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母語課程的一大特點是可以無痕融匯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具有課程教學方面的顯性價值,還具有全面提升人的綜合素養(yǎng)的隱性價值?!罢銝|唐詩之路”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粒美麗珍珠,更會成為語文教育中的一筆寶貴財富。
(浙江省紹興市魯迅小學教育集團和暢堂校區(qū)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