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晶晶 王龍 吳立榮 李偉 周緯
心肌梗死后梗死周邊區(qū)電活動存在不均一性,易誘發(fā)折返,使惡性心律失常的發(fā)生率升高[1]。大量文獻報道,GLP-1R激動劑不僅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而且能明顯降低其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2-4],因此,它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作用得到了廣泛關注。然而,現(xiàn)有研究大多集中在GLP-1R激動劑對于缺血再灌注損傷及心室結構重構的影響[5-6]。既往研究結果提示,GLP-1R激動劑在心肌梗死及心肌肥厚的模型中可發(fā)揮纖維化抑制作用[7],而心肌纖維化與心肌傳導密切相關,但對于GLP-1R激動劑在心肌梗死后能否改善心肌傳導,目前尚未見研究。本研究選用結扎大鼠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通過GLP-1R激動劑艾塞那肽和GLP-1R拮抗劑exendin9-39,明確GLP-1R對心肌梗死周邊區(qū)電傳導的作用及其可能機制。
選擇喂養(yǎng)于貴州醫(yī)科大學動物房的80只SPF級雄性大鼠(體質量200~250 g)。按照隨機數(shù)表分為如下4組:假手術組、心梗組、心梗+Ex-4組、心梗+Ex-4+Ex9-39組,每組20只。手術1 d后,假手術組及心梗組腹腔注射等體積生理鹽水腹腔注射;心梗+Ex-4組腹腔注射艾塞那肽2.5 μg/kg,每12 h一次;心梗+Ex-4+Ex9-39組腹腔注射exendin9-39 50 μg/kg,每12 h一次,exendin9-39注射半小時后腹腔注射2.5 μg/kg艾塞那肽。造模28 d后,開始相關檢測。
戊巴比妥鈉(40 mg/kg)腹腔注射麻醉;待麻醉成功后,頸部及左側前胸備皮,碘附消毒后,經頸前正中切開皮膚;逐層分離肌肉、顯露氣管,使用靜脈留置針行氣管插管,連接小動物呼吸機。大鼠右側臥位,從第三肋間切開皮膚,逐層分離肌肉、顯露心臟。以左心耳與肺動脈圓錐下緣2 mm為進針點,結扎后結扎線以下變白,心電圖提示Ⅱ導聯(lián)ST段抬高即表明造模成功。逐層關胸,胸腔負壓抽氣。假手術組只穿線,不結扎。
造模28 d后,腹腔注射肝素(1200 U/kg)對大鼠進行全身肝素化,并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40 mg/kg)麻醉后,開胸取出心臟;經主動脈逆行插管后,將心臟迅速懸掛于Langerdorff裝置上,并開始灌注經O2飽和、保持37℃恒溫、HEPES緩沖的Tyrode’s液,灌注壓維持在70~90 cmH2O(1 cmH2O=0.098 kPa)。Tyrode’s液的組成成分如下:NaCl 135 mmol/L、KCl 5.4 mmol/L、CaCl21.8 mmol/L、MgCl21 mmol/L、Na2HPO40.3 mmol/L、HEPES 10 mmol/L和葡萄糖10 mmol/L,調整pH為7.3。灌流20 min后再開始記錄,對灌流過程中心肌明顯發(fā)白及發(fā)生自發(fā)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心臟予以丟棄。
應用德國MEA256生理記錄儀(MutiChannel公司)記錄。微電極陣列是由32個電極組成的尺寸為3 mm×3 mm的電極片,相鄰電極間隔500 μm。電極記錄的電信號經過放大器放大后,分別由Cardio 2D和Cardio 2D +軟件(德國MutiChannel公司)記錄和分析。待心臟電活動穩(wěn)定后,將電極片貼于左室梗死周邊區(qū)(假手術組貼于相同位置)記錄??偧訒r間定義為微電極陣列的電極內,第一個被激動的微電極傳導到最后一個被激動的微電極的時間。總激動時間離散度定義為在記錄的60 s內總激動時間的離散度。傳導速度(conduction velocity,CV)定義為在微電極陣列記錄的區(qū)域內的傳導速度。
造模28 d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40 mg/kg)對大鼠進行麻醉;之后快速剪開胸廓,取出心臟置于10%的KCl溶液中;用生理鹽水洗盡殘血后,置于4%的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制備心肌組織蠟塊、切片后,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
造模28 d后,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40 mg/kg)對大鼠進行麻醉,快速取出心臟,分離出左室梗死周邊區(qū),置于-80℃冰箱中保存。采用BCA法定量提取組織蛋白,各樣品取40 μg總蛋白上樣,行SDS-PAGE電泳;隨后轉膜至PVDF膜上,一抗孵育24 h,二抗孵育2 h,電化學發(fā)光顯影。使用蛋白質免疫印跡法(Western blotting)檢測Cx43的表達,以磷酸甘油醛脫氫酶(GAPDH)為內參,采用維凝膠分析軟件Quantitive One 4.0(美國伯樂公司)分析膠片灰度值。
對心肌組織切片進行Masson染色后,觀察各組的梗死面積。與心梗組相比,心梗+Ex-4組應用艾塞那肽后,梗死面積明顯減??;由于exendin9-39拮抗了艾塞那肽對心肌肥厚的抑制作用,心梗+Ex-4+Ex9-39組表現(xiàn)為心梗面積增大(P<0.05)(圖1A、1D)。
心梗組大鼠在造模4周后,與假手術組相比,心肌細胞橫切面積(cross-sectional area,CSA)明顯增大(P<0.05)。心梗+Ex-4組中心肌細胞CSA明顯減小(P<0.05)。與心梗+Ex-4組相比,心梗+Ex-4+Ex9-39組心肌細胞CSA增大(P<0.05)。見圖1B、1E。
對心肌組織切片行Masson染色,心肌梗死4周后,可觀察到梗死周邊區(qū)心肌間膠原纖維明顯增多。與假手術組相比,心梗組間質纖維化百分比明顯升高(P<0.05)。艾塞那肽干預后,心梗+Ex-4組的間質纖維化百分比顯著低于心梗組(P<0.05)。與心梗+Ex-4組相比,心梗+Ex-4+Ex9-39組間質纖維化百分比升高(P<0.05)。見圖1C、1F。
A:各組梗死面積的代表性圖片(Masson染色);B:各組HE染色心肌橫軸切面的代表圖片(已放大400倍);C:各組Masson染色心肌橫軸切面的代表性圖片(已放大100倍);D:各組心梗面積的統(tǒng)計分析圖;E:各組心肌細胞橫切面積的統(tǒng)計分析圖;F:各組間質纖維化百分比的統(tǒng)計分析圖。每組大鼠6只,★:P<0.05,與假手術組比較;#:P<0.05,與心梗組比較;§:P<0.05,與心梗+Ex-4組比較
圖1 各組大鼠心梗面積、心肌細胞橫切面積及間質纖維化百分比的比較
圖.1Comparison of infarcted area, cardiomyocyte cross-sectional areaand interstitial fibrosis percentage among the four groups
與假手術組相比,心梗組大鼠梗死周邊區(qū)傳導的不均一性增強,傳導速度減慢、總激動時間延長、總激動時間離散度增大(P<0.05)。與心梗組相比,心梗+Ex-4組梗死周邊區(qū)傳導均一性增強、總激動時間縮短、總激動時間離散度顯著減小(P<0.05)。與心梗+Ex-4組相比,心梗+Ex-4+Ex9-39組梗死周邊區(qū)傳導均一性降低、總激動時間延長、總激動時間離散度顯著增大(P<0.05)。見圖2。
A:各組微電極陣列記錄的代表圖;B:各組總激動時間散點圖;C:關于傳導速度的統(tǒng)計分析;D:關于總激動時間的統(tǒng)計分析;E:關于總激動時間離散度的統(tǒng)計分析。每組大鼠9只,★:P<0.05,與假手術組比較;#:P<0.05,與心梗組比較;§:P<0.05,與心梗+Ex-4組比較
圖2 各組大鼠梗死周邊區(qū)傳導速度、總激動時間及其離散度的比較
圖. 2Comparison of conduction velocity, total activation time and its dispersion in peri-infarct areas among the four groups
與假手術組相比,心梗組大鼠梗死周邊區(qū)Cx43表達明顯減弱(P<0.05)。與心梗組相比,心梗+Ex-4組Cx43的表達明顯上調(P<0.05)。與心梗+Ex-4組相比,心梗+Ex-4+Ex9-39組Cx43表達明顯減弱(P<0.05)。見圖3。
心肌梗死后梗死周邊區(qū)電傳導的不均一性增強,傳導速度減慢,易形成折返,且與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發(fā)生密切相關。GLP-1R不僅存在于胰腺,而且在GLP-1發(fā)揮作用的靶器官,如肝臟、胃腸道、骨骼肌、心臟、血管、中樞神經系統(tǒng)等都有分布[8]。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GLP-1R激動劑對于心臟結構重構的影響,本研究發(fā)現(xiàn),GLP-1R激動劑艾塞那肽可改善梗死周邊區(qū)的纖維化,增強縫隙連接蛋白Cx43的表達,可能是其改善梗死周邊區(qū)傳導的機制之一。
心肌梗死后傳導的各向異質性是電重構的主要特征之一。發(fā)生心衰時,縫隙連接蛋白表達減弱、分布紊亂,導致細胞的正常傳導順序被打亂[9]。大量的證據證實,縫隙連接蛋白的重構是心律失?;|的重要構成要件[10]。對心臟移植患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梗死周邊區(qū)Cx43重新分布且分布散亂,而不是呈簇狀分布于細胞連接處[11]。此外,Cx43的重新分布常伴有心肌傳導速度的減慢[12]。鈉電流也是心肌傳導速度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當心衰發(fā)作時,INa的減小與INa,L的增大不僅使傳導速度減慢,而且使動作電位時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延長[13]。本研究發(fā)現(xiàn),心肌梗死后心肌間質纖維化程度加深,傳導速度減慢而不均一性增強。心肌纖維化阻隔了電傳導,使傳導路徑迂曲、傳導速度減慢[14-15]。對心梗后患者予以艾塞那肽治療可改善間質纖維化,原因可能與電傳導速度加快、均一性增強相關[16]。
A:各組梗死周邊區(qū)Cx43的表達條帶;B:Cx43蛋白的統(tǒng)計分析圖。每組大鼠9只,★:P<0.05,與假手術組比較;#:P<0.05,與心梗組比較;§:P<0.05,與心梗+Ex-4組比較
圖3 各組大鼠梗死周邊區(qū)Cx43的表達
圖.3Comparison of Cx43 expression in peri-infarctareas among the four groups
艾塞那肽使心梗面積縮小,可能與緩解左室壁張力[17]、激活多個促存活的蛋白激酶及改善心肌能量供應相關[18]。同時,心梗組心室腔擴張,且梗死區(qū)變薄、非梗死區(qū)肥厚;艾塞那肽治療可緩解上述改變,GLP-1R拮抗劑部分抵消了艾塞那肽對心肌細胞損傷的保護作用。在心肌重構中,心梗面積減小最終可能改善心肌纖維化及非梗死心肌的代償性肥厚,從而限制了左室的擴張。
心肌肥厚通常和間質及血管周圍纖維化同時出現(xiàn)。心臟纖維化是指Ⅰ、Ⅲ型膠原蛋白沉積,并與細胞外基質形成交聯(lián)。上述變化會導致室壁僵硬,并損害心臟舒張功能[19];持續(xù)的心臟舒張功能障礙,會使壓力負荷增大,最終影響心臟收縮功能[20]。Li等[7]研究提示,GLP-1R激動劑可以通過激活AMPKα、抑制PI3K/Akt1信號通路,對心肌纖維化起到抑制作用。艾塞那肽還可能通過對心肌梗死后炎癥的調節(jié)作用來改善心肌纖維化[21]。本研究通過Masson染色來觀察和評價心肌間質纖維化的百分比,發(fā)現(xiàn)心梗組大鼠心肌間質纖維化程度加深;給予艾塞那肽治療后,該指標降低,這可能也是艾塞那肽改善梗死周邊區(qū)傳導的機制之一。
綜上所述,GLP-1R激動劑艾塞那肽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梗死周邊區(qū)的電傳導,其可能是通過改善心肌纖維化及增強縫隙連接蛋白Cx43的表達而發(fā)揮作用的。當然,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GLP-1R激動劑艾塞那肽是與心梗組相比能明顯減小大鼠心梗面積,臨床上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推薦早期使用再灌注治療,此時艾塞那肽能否發(fā)揮改善心肌傳導的作用尚不得而知,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