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芝
所謂探究,是指探究主體從未知到已知,探求事物真相、性質、規(guī)律的過程,是有計劃的智力勞動過程,同時也是一種精神的歷險過程。探究性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活動。
探究性學習的重要特征就是主動性,所以學生是探究學習的主人。學生要根據教師提供的條件,明確探究的目標,思考探究的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敞開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內容,總結探究的結果。
作為教師應盡可能改進學生探究活動的方式,不斷的保持和提高學生對探究學習興趣和質量。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啟發(fā)式教學主要是教學過程中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任務在于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就某個問題展開積極的思考,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分析判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1.運用多種啟發(fā)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教師在引入新課時,可以以介紹寫作背景、表情朗讀、巧妙設疑等方式激發(fā)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如我在教授《春雨的色彩》時借用多媒體來引入課文。
上課伊始我引導孩子們可以閉著眼睛,也可以看著老師準備的大屏幕,靜靜地欣賞一首兒歌《小雨沙沙》。這樣不但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美麗、安靜的雨天氛圍,同時也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走進這個生動的童話世界。
當然,一句雋永精警的名言,一則簡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傳千古的古詩,甚至一片隨風而落的秋葉……,都能成為語文教師引入新課的道具。
2.把握恰當的啟發(fā)時機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時機問題不僅在于教師對幾個問題先后忽視順序的安排,更在于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的把握。如果教師提出問題后急于要求學生回答,沒有給學生深刻思考的時間,沒有結合課文內容做全面的剖析,這樣的回答就是機械的。在教學中若能緊貼課文給出學生一個具有探究性的話題,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思考、去剖析,無疑會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大大拓寬思維的范圍,提升思維的層次。
在教授《春雨的色彩》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春雨是什么樣子的呢?你從文中哪里發(fā)現的?
我認為認識一種事物,應該從最基本的外型上入手,孩子們會很快找到“春雨像春姑娘紡出的線”有的孩子可能會加入自己的感覺,比如細細的、涼涼的,看上去像簾子一樣……這也是對文本很好的補充。接著我引發(fā)孩子們展開想象,想象下雨的場景,模仿春雨的聲音,來豐富孩子們的經驗世界。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學生自主探究的思維
認知需要是學生學習中最穩(wěn)定和最重要的動力。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認知需要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覺學習是解決新的問題的需要。產生一種積極發(fā)現問題,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從而誘發(fā)探究的意識,激活探究的思維。
還以《春雨的色彩》為例,2-5自然段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它用三個小動物對話的形式來展示春雨豐富的色彩。這一部分看似很簡單卻蘊涵著豐富的信息,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被忽略掉,所以在此要充分打開孩子的思路。我主要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在情中讀,境中悟。就拿小燕子為例,很簡單春雨在小燕子眼中是綠色的。可為什么小燕子要說是綠色的呢?孩子們就會充分展開想象,體會到小燕子的感受。為了增加孩子們課上的參與度,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在小組中分角色表演讀,加深孩子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巧撥妙引,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探究性學習提倡讓學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師要巧妙點撥,相機誘導,在教學中教給自主探究方法。
1.捕捉“空白”點延伸
課文是例子,更是藝術品,有許多“留白”之處。引導學生捕捉這些啟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點,盡情發(fā)揮想象,是尋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點。
在《春雨的色彩》一課中,引導學生讀和演之后,我引導孩子們更深層次的想象:在這場可愛的春雨中,還有沒有其他小動物在躲雨呢?他們又會如何討論春雨呢?孩子們的思路再一次被完全打開了,他們會化身為更多的小動物,去觀察更多春雨后的景色。
2.扣住情境點換位
課文是作者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產物和思想軌跡,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關角色,或充當某些角色,去換位思考,學生便會主動、積極地學習、研究課文。
例如,在學生充分的想象了春雨的色彩之后,我提出:如果此時你是春雨,聽到了大家的爭論,你會怎么樣呢?引導孩子們變化角色站在春雨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3.抓住模糊點探究
課文的語言具有模糊性,對課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師,抓住文中的模糊點、交代不明處大膽地去探究,去探索,直陳己見。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那些模糊點進行討論,甚至進行辯論,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性意識。
《春雨的色彩》一課課后有這樣的問題:春雨沙沙沙,沙沙沙地下著,我還有幾個問題想問問春雨呢!春雨春雨,請問你愿意灑落到什么地方?春雨春雨,你為什么總也下不大?
對于這個問題的處理,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后進行匯報交流,對于“總也下不大”的科學問題,在課上解決不了,就留作刻下作業(yè),去查資料,去研究,去探索。
總之,教學中,無論是什么方式的探究學習,都必須以學生扎扎實實的獨立學習為基礎,每個學生都要積極參與,要有人人既是老師,又是學生的意識。在探究中教師要充分地傾聽學生的觀點,珍視探究中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